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颖宝,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继奶茶、咖啡之后,凉茶也在网红界冒头了。
在小红书搜索“凉茶”,映入眼帘的,不再是藏于老城区的小铺子和装凉茶的大铁壶,而是Ins风或复古风的铺面装潢,以及百变的凉茶形态——在凉茶上拉花、用调酒器摇凉茶、凉茶风味的鸡尾酒或奶茶、凉茶与果汁混合……
新式凉茶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将凉茶滴漏进精致的高脚杯,并在杯口插一片柠檬的年轻老板;店内顾客,大多是结伴前来探店拍照的弄潮儿。
微博上,也出现了“咖啡店的尽头是凉茶铺”“如何让广东凉茶变得高级”等新式凉茶的周边话题,均获得超3500万的阅读量。
有“最古早网红饮品”之称的凉茶,正跟随市场偏好的迭代,以及年轻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入局,重新与时代接轨,跟新潮元素擦出火花。
进击的新式凉茶,能在奶茶、咖啡经济之后,成为下一个爆款吗?
一、百变凉茶
大多新式凉茶的店铺,与“文和友”有异曲同工之妙——披着20世纪80年代外衣的现代化内核建筑。
这种突兀感,恰是年轻人的挚爱——怀念旧时光,又离不开当下的高便捷生活。
此逻辑运用在新式凉茶的开发上,便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混合,比如“咖啡×凉茶”。
19世纪,咖啡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在凉茶发源地之一——广东,当地人因未了解咖啡为何物,私下给其起名“番鬼凉茶”(西洋凉茶)。
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后咖啡文化在国内蔚然成风。这杯曾有高贵意味的饮品,演变成了学生和年轻白领们每日一杯的“保命水”。
咖啡与凉茶的组合顺势被重提。最常见的做法,是将两种液体混合,比如“罗汉果美式”“菊花拿铁”“茅根竹蔗拿铁”“陈皮胖大海美式”等,所选的多为甜口凉茶,与咖啡混合不至于苦上加苦,喝完抿抿嘴还有回甘。
如果你下单了“拿铁凉茶”,大概率能收到一碗有拉花的饮品。至于为何是“碗”?凉茶,当然要用鸡公碗喝才正宗。
除了凉茶,传统凉茶铺出售的椰子汁、龟苓膏等甜品,也出现在新式凉茶铺的菜单上,只不过名字变成“龟苓膏拿铁”“拿铁双皮奶”“马蹄爽拿铁”,以及当下正火的“生椰拿铁”。
既然有咖啡成分,自然要出动咖啡机。
有网友将夏桑菊的冲剂颗粒倒入意式咖啡机,萃取出一杯“浓缩夏桑菊”——借用咖啡的低温萃取技术,做出“萃取凉茶”,据悉能最大程度保留中草药的风味。
另有网友往斑痧凉茶里加冰块,起名“冰广式”,这一做法曾在今年4月引起模仿热潮。“广东人看了会沉默的冰广式”话题在热搜榜上获得4327万阅读量。
年轻人热衷“早C晚A”,咖啡与酒缺一不可,“酒×凉茶”同理。
“鸡尾酒凉茶”以洋酒为基底,加入烹煮凉茶的药材,网友分享最多的有“陈皮金酒”“苦瓜龙舌兰”“洋甘菊金汤力”等。
酒吧的那一套玩法,在凉茶铺中重现。
药材和洋酒被倒进摇酒器,伴随着冰块的撞击声,“凉茶酒”在器皿中成型,出现在洋酒杯里。
多数老板会在杯口放一片薄荷叶或水果,起装饰作用;也有老板在“凉茶酒”表面点火,晃动的火焰刹那让人产生“这是一排子弹酒”的错觉。
“新式茶饮×凉茶”作为新式凉茶的第三种形态,是柠檬茶、果汁、奶茶等饮品与中草药的混合体。相比前两种,风味更为温和,消费场景偏向街头,比如“甘草柠檬茶”“木棉青柠茶”“金桔汁七星茶”等。
红糖、姜糖、甘蔗汁这类不属于药草,但被广东人认为有调理功效的甜口食材,也被加进新式茶饮中,替代果糖。
广东是凉茶大省,新式凉茶也诞生于此,并有规模性发展之势,而非单一店铺的营销策略。
在小红书输入“凉茶 咖啡”“凉茶 酒”等关键词,分别有1000篇~4000篇笔记。主动购买新式凉茶的,都是勇于尝新且对广府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
广州、汕头、佛山、珠海等城市,均有潮济堂、番鬼凉茶、满古凉茶等有代表性的“咖啡凉茶铺”,还有LOENG CAA凉茶铺、YDM医帝庙凉茶铺等“凉茶酒吧”,某些酒吧虽不专营“凉茶酒”,但会单独推出一两款同类产品吸引顾客。独创“凉茶柠檬茶”的广州品牌周容记,已有7家连锁店。
二、佛系的凉茶,为何忽然觉醒?
凉茶的历史,坊间的说法是5000年以上,而真正奠定理论基础的,则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晋朝时期。
当时,岭南地区瘴疠流行,医药家葛洪南赶往今天的广东惠州罗浮山,结合南方气候特点,以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创造出凉茶。
凉茶与中药茶汤的区别,在于日常性,即无明确剂量限制、无需特定医生指导,介于药物与饮品之间。
凉茶很快融入百姓生活,凉茶铺在街头巷尾形成聚集效应,在奶茶、咖啡风潮尚未吹起的年代,成为粤、港、澳地区的“网红饮品”——降火或祛湿,治病或解馋,甜或酸或苦,热或冷,凉茶能满足各类场景和需求。
2006年,国内凉茶饮料年产量翻了4倍,增长至400万吨;2010年,年销量达2500万吨,超过可口可乐同年在中国的销量;2012年,罐装凉茶加多宝的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顶峰的后方是下坡路。
据广州日报,2017年开始广州凉茶铺数量逐年减少,以有71年历史的广州凉茶品牌“平安堂”为例,其巅峰时期有100多家直营店、400多家加盟店,如今加起来只剩200来家,萎缩比例高达60%。
平安堂的困境,是凉茶行业的缩影,租金、人力支出上涨皆是因,但为何奶茶店能扛得住成本压力,越开越多,凉茶铺却不行呢?归根结底,是凉茶落伍了——
苦涩且单一的味道、简陋而没有记忆点的包装,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宁可喝不太健康且动辄二三十元的新式茶饮,也不想喝10元一杯的养生凉茶。
消费者持续流失,凉茶铺不敢升价,升了会加速流失。随物价曲线上升的原材料价格,与不断被压缩的凉茶利润,形成了恶性闭环。
网红化,是凉茶行业的出路。
当下新奇事物洋洋大观,有噱头的事物才能聚焦关注,新式茶饮的创新和造势的成功先例,某种程度上给凉茶提供了灵感。
在“咖啡凉茶”等铺子出现之前,罐装凉茶品牌们便在尝试跨界。
2021年夏天,借着国内气泡水市场规模迈入“百亿俱乐部”的东风,和其正推出“凉茶气泡水”;
同年,王老吉推出“养生精酿啤酒”,在更早的2017年,其已推出线下茶饮店“1828王老吉”,高喊用卖奶茶的方式卖凉茶;
广州医药集团旗下的白云山星群药业,则在今年4月推出了“夏桑菊美式咖啡”。
市场反馈带给凉茶行业信心。据人民网,白云山星群咖啡快闪店开业第一天,有数百人前来打卡,线上观看直播人数超15万。
无论实际销量如何,这些听似黑暗料理的新式凉茶,都已重新被消费主力军的“Z世代”们看到。近期“咖啡凉茶”等新式凉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存在必然性。
三、营销炮灰or长红?
新式凉茶会是昙花一现,还是将成为长久的潮流现象?
咖啡和凉茶时常被拎出来对比,“咖啡凉茶”也是网友最爱DIY的新式凉茶品类,因为两者的共同点,除了味道苦、颜色相近,而且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886年,上海第一家咖啡馆在虹口区开业,成为咖啡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开端。
咖啡是西方文化的具象物,晚清时期出版的书籍《造洋饭书》提到,中国厨师学习煮咖啡的同时,还会学烤面包、做西点和烤牛排。
因此,中国人接受咖啡文化,实际上是在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将其视作“高端文化”,就像1914年在北京开业的新世界酒楼,景观最佳的顶层是一家咖啡馆。
凉茶的历史更长,背后的故事更丰富——情怀牌,一直都是天然的品牌营销优势。
近几年随民族自信崛起而飞升的国潮经济,也是新式凉茶发展的东风。
京东发布的《2022年轻人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
今年以来年轻消费者较往年购买了更多国货商品。
95后国货用户的占比,同比上升了11%;国货与进口货的总用户数比值为1.7,在2021年这一比值为1.3。
另据央视财经发布的数据:
2021年国内35岁以下的消费者创造了65%的消费增长,而20岁~39岁群体超过3.8亿人。
这意味着,庞大的、购买力更旺盛且更“偏心”国货的年轻消费群体,将推动各个领域的国货实现销量增长。
目前,国产厨具、生鲜、家用电器等品牌销量均在快速增长,未来新式凉茶也会是国潮经济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此外,新式凉茶铺与咖啡馆、奶茶店都具备第三空间优势。
2017年传统凉茶铺开始式微时,便有媒体分析,其中一个致因,是桌椅少(甚至没有)、空间窄小的凉茶铺,无法满足年轻人日渐挑剔的社交需求。新式茶饮店爆红,也恰恰完成了第三空间的延伸。如今,补上“空间缺口”的新式凉茶铺,正逐步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模样。
另一方面,凉茶的功能类别更细分与多元化,祛湿、护肝、养颜、消食等消费需求,都有针对性产品。
咖啡的实质性功能只有提神,奶茶更是没有,相比之下,新式凉茶似乎更能迎合另一种正火的“健康饮食”趋势。
中国食品安全网显示:
2020年我国健康食品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1408亿元——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一定程度上,新式凉茶整合了咖啡、奶茶和新式茶饮的主打优势,同时背靠国潮经济、健康经济两大消费市场,搭载正在网上发酵的话题热度,它有成为“下一个网红茶饮风口”的潜力。
不知过段时间,网上会不会出现“早C晚A”的衍生词——“早C中L晚A”。“L”即Liangcha,是确定于2019年的“凉茶”官方英文。
熬夜写完此文,我要去买杯凉茶降降火了。
参考资料
[1] 《广州日报》:“冰广式”网络走红,广东凉茶能绝地突围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