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9日到10日前后,俄中部军区近坦90师编内部队,和卢甘斯克人民军部队,在红利曼-克雷缅纳亚一线强渡北顿涅茨克河。其中,位于比洛戈里夫卡北部河曲部位、一处名叫“Svitanok”的渡河点上,俄军和卢甘斯克人民军部队损失最大,损失了10多辆坦克和30多辆步兵战车。其中包括原属乌军、后被卢甘斯克人民军缴获的MT-LB装甲车和T-64BV主战坦克等,还有十多辆其它车辆,架设的浮桥也被乌军炸断,当时有人判断,俄军在该渡河点上强渡失败。



没想到,这场硬仗居然还“没打完”!5月11日12日,似乎是乌军无人机又一次拍摄到了该渡河点上的照片,通过无人机发现,俄军在原本被摧毁的浮桥附近,又架设了一到两座“似乎已经损坏”的浮桥。在河流里,还能看到8辆坦克的炮塔,车体被完全淹没在水中,只有炮塔和炮管还露在水面上。



而更多的照片则显示,原本停留在岸上的俄军战损装备,有些全损的依然丢在原地,还有些损坏、可修复的装备似乎已经不见了,整个渡河点上一片狼藉。尤其是那几台沉在河里、只露出个脑袋的坦克,让整个画面呈现出既诡异又魔幻的氛围。



对于这一战场图景,很多人习惯性地以为,俄军渡河“再次失败”、结果有多辆坦克被击毁在河中。但是,只要稍微观察一下战场态势、再稍微了解一下苏军的战术,就能发现这些坦克似乎并不是被“击毁”的:

从岸边的车辙印来看,这些坦克明显是已经到了北顿河对岸、然后又倒车开下去的,意味着这是它们的“主动行动”;

而这些坦克的炮塔露出水面、炮管上仰、基本都锁死在火炮最大仰角,也意味着这些坦克在入水时,火炮高低机和火炮耳轴完好,炮塔动力充沛,也就是并非是被击伤击毁的;

同时,坦克的火炮上仰,还能最大限度避免河水进入战斗室,同样意味着这些坦克似乎是“有意”入水的;

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军坦克部队就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在渡河架桥时,利用坦克作为锚固点,将浮桥固定在湍急的河水中,或者直接将坦克开进河里以降低河水流速的战例。



而被这些坦克“围”在当中的浮桥,明显已经连接了北顿河两岸,但是,北岸那一截似乎“沉”在了水中,看起来像是被击毁了。但是且慢,从俄军在伊久姆以南突破北顿涅茨克河的战例来看,俄军就不止一次地使用过这种“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面下”的浮桥,这种浮桥说来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反绞杀战”中的创造,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或者干脆整桥都“沉”在水下一点点的地方,以此来麻痹对方的空中侦察,因此顾名思义叫“水下桥”。从车辙印来看,这座浮桥明显已经通车,已经有车辆过去了。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认为,俄军在比洛戈里夫卡第一次强渡北顿涅茨克河失败后,又组织了第二次渡河,暂时不清楚渡河过程是怎样的。但很显然,在付出了巨大代价(8辆坦克暂时沉在河里,无法参加渡河进攻)后,俄军完成了在比洛戈里夫卡渡河的任务,且这一任务起码早在11日就已经完成,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这座浮桥被摧毁的照片出现。



这意味着,网上盛传的5月10日到12日,俄军部队在比洛戈里夫卡和乌军激战,利西昌斯克到上卡米扬卡的高速公路也遭到攻击的新闻,大概率是真的。而乌军部队为何到目前为止、尤其是在无人机拍摄到照片后,依然没有对这座浮桥实施火制,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大伊万认为,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是不排除俄军航空兵和炮兵加强了对浮桥的保护,但由于这一区域距利西昌斯克太近,到利西昌斯克城市围廓不到10千米,即使是炮兵反炮、航空兵寻歼敌方炮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是不排除乌军炮兵弹药基数已经基本打光,或者只进行了少许压制后没有成功。大伊万认为这个可能性也不大,乌军炮兵再缺弹药,总不会连这点弹药都缺。毕竟要让俄军登上北顿河南岸,乌军这态势只会更差,打击对手浮桥和登陆场的优先级还用说吗?



而比较关键的因素,大伊万认为是俄军在首轮偷渡失败后,组织了规模更大的多点强渡,这就是网上传言的“俄军组织了多个渡河点”。从原本的营战斗队一级进攻变成了旅一级甚至师一级进攻,包括在更北方帕维利亚的强渡,也不排除是此次渡河行动的一部分。而乌军配置在河岸的部队,目前确认的只有坦17旅,这还是一个编制不太完整、打了两个月也没有整补的部队,在俄军的优势兵力下是难以抵挡俄军的猛烈进攻的,在此情况下,乌军炮兵自顾不暇,无法对所有的渡河点实施火制,而俄军渡河并稳固登陆场后,乌军部队被向后逐退,炮兵也只能后撤,无法再压制到现有的登陆场和浮桥了。



总之,从俄军突破北顿涅茨克河的行动来看,可以看出俄军部队从南北两侧,对北顿城市群的乌军部队防御实施多点切割、将北顿战役突出部彻底“封口”的坚强决心。目前乌克兰应该刚刚是上午,13日到14日的战况还没有出来,大伊万只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要管多少坦克丢在了河里和河岸上,只要俄军部队打到高速公路上,乌军坦17旅,山地128旅(一部),国民卫队“顿巴斯”支队等,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跑不了了,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