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厂青年(ID:houchangqingnian),作者:艾云帆、左湘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行业风雨飘摇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前有双减政策市场激缩,教培人连夜转行走投无路,后有互联网大厂优化裁员人人自危,往昔光鲜高薪的程序员们也开始担心明天饭碗不保,一时之间诸事不稳成为了互联网人默认的心态。
与此同时,一些程序员把求职的目光放在了邻国日本。换个地方写代码,也换种活法。
他们有35岁危机吗?他们要加班吗?他们过得好吗?后厂青年邀请了四位正在或曾经在日本工作过的职场人,通过线上圆桌的形式,和他们聊了聊在日本工作的体验。
为什么决定去日本?
我本科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大三的时候,学校同日本的大学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有个项目是给日语研究室做学习软件开发,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学习机会,便申请交换留学。后来借着交流的机会,我在日本继续读了硕士和博士,自己也很喜欢日本的文化,便留了下来。
我与侯斌本科都是大连理工大学,后来我去东京工业大学读了硕士,毕业后顺利地入职了乐天就留在日本了。
我的本硕都是在国内读的,毕业后在华为作为研发工作了四年。当时那个岗位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及因为年轻想出去看一看。正巧有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给我介绍了去日本的机会,就趁着这个机会出国了。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难题
前端工程师侯斌:
我来日本学习、工作,语言一直是比较难克服的问题。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和日本人的交流不多,所以语言进步得会慢一些。2013年参加日本公司面试说明会时,我还是处于话说不明白的状态。
包括我在第一家公司从服务器后端转前端程序员,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语言方面的原因。那时每次有了新项目,我们都要经常开会,每个人都要汇报自己做了什么。
前端做了一个好看的UI(User Interface,意为用户界面,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很直观明了。我是后端,做了一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意为应用程序接口,是一种计算接口),即便是母语也不容易解释清楚,更何况是用日语表达,所以后来就借个机会开始做前端。
个人觉得在国外语言本身不是沟通的障碍,更多的是表达的内容吧,一种方式不行可以换一种方式。
后端工程师尹雁南:
在日本生活,掌握日语日常生活会肯定会便利很多。但日本这边有汉字,意思跟汉语基本相同,所以即使不会说日语,也能大概理解。工作方面类似乐天一类公司正在尝试英语化,要求托业考试(全球最大的商务和职业英语考试)必须达到800分以上。很多同学托业成绩不够,可能就考虑不去了,也有已经在乐天入职的人,因为不想达到目标就跳槽走了的情况。
无线研发工程师卢斌:
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方面。当时年轻无知者无畏,在国内9月份辞职,学了一个多月日语靠着一股冲劲便过去了。到日本后发现初期日常交流也有些问题,工作上因为都是一些专业固定的词汇还能应付,但生活中的沟通语言并不是短期能适应的。
日本需要程序员人才
前端工程师侯斌:
日本的程序员目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日本的自豪银行要做全国系统的改造,短期产生了大量的程序员需求。另一方面,日本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也达到了不错的水平,所以未来的程序员缺口应该会一直存在。
后端工程师尹雁南:
因为当地劳动力短缺,乐天等大公司英语化后就大批量地从印度招纳应届生,也会招中国人。日本政府为了吸纳人才还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放宽签证要求,如果想要安家结婚、生孩子等提供诸多补助与福利。
无线研发工程师卢斌:
缺口很大,创业公司也很多,但在我看来主要还是缺互联网软件的研发岗,比如Java这方面。我一毕业是做通信行业,所以当时来日本转到游戏研发岗并不太占优势。
日本几乎不存在35岁职场焦虑
前端工程师侯斌:
这个日本员工真的很少考虑。之前参与大厂互联网公司招聘的时候,公司有明确招聘对象就是35岁左右的工程师,他们被称为“30年代中盘”,日本企业会认为35岁员工的技术和经验更加成熟独立地做开发,也可以带团队,所以相对比较受市场的欢迎。到了40岁的话,正常情况下的竞争力确实会弱一些,但也只是跟35岁左右的人相比,实际能得到的利益差不了太多。
我在之前的公司还见过白头发的程序员,那时候他快50岁了,我们组当时也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员工,家里三个孩子。总的来说,四十岁的程序员不在少数。
日本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45岁左右,所以35岁在这边是非常年轻的,要说职场焦虑的话,可能那些50岁还没升上科长的人会稍微焦虑职业的发展。
无线研发工程师卢斌:
在日本我觉得35岁仍然是年轻人,日本街头开出租车的有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头,一些建筑工地干体力活的工人也有五六十岁。即便是在互联网公司四十多岁的程序员依然很常见。
日本互联网公司的待遇和加班情况
我之前在一家有二十多万员工的日企工作,每个月会有一次部门聚会,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其实很多日本人不喜欢喝酒,但是因为上司去了,他们要被迫配合上司出席,不参加聚会的人很容易被孤立。
大家吃完饭会有个所谓的“二次会”,一般是去唱卡拉OK。最后的结账是AA制,老部长和小年轻的收入差了两三倍,但付的钱是一样的,新人参加一次聚会可能就要花费他5%的税后月薪。
很多日本人都会观察部门里谁强谁弱,然后去帮强的那个,这种现象在业务稳定的日本大型企业尤为常见。
日本小公司/创业公司的生存环境如何?
前端工程师侯斌:
目前能生存下来的小公司/创业公司肯定有自己的王牌产品或者独特的经营方式,薪资待遇一般来说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个人技术和能力的发展空间会相对更大一些。但是制度的完善程度肯定是不如大公司的,因此公司经常会进行很多轮次的内部调整。
根据我的观察,日本很多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做的产品很精致,生存的空间也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之前在一家只有老板和一名正式员工的公司实习过,加上我一共三个人,但是承接了周边很多项目,比如图书馆管理、医院预约之类的,这家公司还在正常经营中。
无线研发工程师卢斌:
一些小公司创业的最终理想归宿是被收购,或者只想有稳定的收入,但大部分公司还是想做到上市。不过日本总体来说创业的氛围没有国内那么强,所以最近日本政府在鼓励创业,前段时间日本首相还提出希望在近几年能做出100个独角兽公司的规划。
用一个词形容在日本的生活
前端工程师侯斌:
安心。在日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内心都有一种难得的宁静感,不像国内,可能进了体制,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安稳的生活。
HDR佐藤伸明:
缓慢变化。大家对包括年功序列、终身雇佣、“读空气”等在内的日本职场印象,在我看来都在缓慢地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这种速度在很多华人看来有些难以接受。
后端工程师尹雁南:
不焦虑。相较在国内,不用时常担心会被裁员,毕竟日本的劳动力还是短缺,只要有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
无线研发工程师卢斌:
挑战性。出国工作的语言困难大,工作跨度也比较大,我从通讯到游戏研发,基本是换了一个行业。当地环境比较安静,朋友包括业余生活也不多,对于国内过去、喜欢热闹的我还是比较有挑战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厂青年(ID:houchangqingnian),作者:艾云帆、左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