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荡在东北(ID:WanderingDongbei),作者:杨二史密斯,文中东北建筑图由作者拍摄,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些年在东北旅行,一直有个难题困扰着我,就是分不清哪些建筑是俄国人修的,哪些是日本人修的。


在拍摄中东铁路初期,我以为所有的欧式建筑都是俄国人建的,后来进入南满铁路区域,又深入了解中东铁路历史之后,才发现很多建筑其实是日本人建的,而且数量庞大。


旅顺博物馆。由于日俄战争,俄国设计师冯·哥根设计的“将校集会所”完成了基础部分而被迫停止,后来日本设计师松室重光接收,最终建设成一幢融合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和东方建筑特色为一体的近代折衷主义建筑,可以说是日俄合体的建筑。
旅顺博物馆。由于日俄战争,俄国设计师冯·哥根设计的“将校集会所”完成了基础部分而被迫停止,后来日本设计师松室重光接收,最终建设成一幢融合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和东方建筑特色为一体的近代折衷主义建筑,可以说是日俄合体的建筑。


对于如何区分俄建还是日建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然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日本人修的建筑并不只有西式的,而是各种各样,从尖顶砖石结构的到方块形混凝土的,从表面装饰繁复的到简洁朴素的,形式差别极大,而且很明显能看出这些建筑是对应着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一个演化序列的。


对于这些建筑,一般资料上只会简单介绍是日式的,可是我想知道这些建筑是如何发展递进的以及在东北具体能看到哪些样式的日本建筑。


这是日本人修建的建筑
这是日本人修建的建筑


这也是日本人修建的建筑<br>
这也是日本人修建的建筑


我看过一些中国人写的关于日本建筑风格形成的文章,结尾处无不将其与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做比较,因为同样是学自西方,中国与先发的日本正走着同一条路,日本的建筑发展历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揣着对日本建筑的疑问,我开始在行程中留心观察这些建筑的样式和年代,同时也试着了解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史。此刻,经过在东北各地,尤其是哈长沈大的多次拍摄后,我终于对东北的日本建筑有了一个稍微清晰的认知。


在东北可以看到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br>
在东北可以看到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东北,我们可以窥探到局部日本近代建筑的演化史,而且还能看到一些奇特的进化类型;另外,对于受日本深度影响的城市,比如长春和大连,虽然二者都极力剔除日本的因素,但其当代城市建筑风格仍然有着一些日式的延续。


关于在东北看日本近代建筑史,现在我可以将其作为“游荡在东北”的系列之一,为跟我有同样困惑和兴趣的小伙伴做个梳理和介绍。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专业人士悉心指教。


日式俄式分不清的古典主义建筑


有人对旅顺的评价是“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这说的是旅大地区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以来频繁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尤其是与俄国和日本有关的。不过对于一个普通游客来说,想要从旅顺和大连保留的老建筑中识别出某个时代某个国家的占领痕迹,可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位居最东方的日本国修的建筑竟然和俄国的差不多,都是西方样式的,二者融入一起,很难分辨谁是谁的。


这样的困惑也同样会出现在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从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到沈阳火车站,即使是学建筑的,也不会轻易察觉出什么异样,可事实上,这一旅程是从俄国建筑群进入到了日本建筑群。


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俄国建筑
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俄国建筑


沈阳火车站前的日本建筑<br>
沈阳火车站前的日本建筑


游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无意识,主要是因为日本的西化。


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东北之时,日本建筑发展正处于“历史主义”或者说“古典主义”阶段,是力求全盘复刻西方建筑的时候,而俄国同时也在学习和实践欧洲建筑,所以,最早进入东北的这些日本建筑,我称之为“日式俄式分不清的古典主义建筑”


满铁时期,沈阳火车站前日本人修建的建筑  网络图
满铁时期,沈阳火车站前日本人修建的建筑  网络图


在学习日本近代建筑史的时候,我才知道日本的开埠是比中国晚的,欧式建筑是先出现在中国,而后才进入的日本。可是我们并没有早于日本向西方学习。所以历史学家蒋廷黻会感叹中国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发展时间,如果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师夷长技,就不至于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日本超越一大截。可船大难掉头,这也许就是大国必然的历史进程吧。日本正是看到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所以才更坚定了开国向西转向的步调。


日本的拟洋风建筑(鹤冈市致道博物馆) 网络图<br>
日本的拟洋风建筑(鹤冈市致道博物馆) 网络图


在侵略东北之前,日本的建筑还经历了一个“拟洋风”的时代,也就是和洋折中,这是日本的建筑工人受西洋建筑启蒙的阶段,我们对此应该很好理解,换到国内就是中西结合,我国从南到北都有类似阶段的产物,包括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广东的开平碉楼、海南的骑楼等等。


哈尔滨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br>
哈尔滨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


在这之后,日本就开始了更原汁原味的西式建筑阶段,根据师从国别,还分为英国派、法国派和德国派。这一阶段,中日的建筑发展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虽然中国本土也有欧式建筑,但建筑的西化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拓展,这或许也是船大难掉头的幸运,任何外部事物想要覆盖整个中国,都要经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在这漫长的时间内,世界剧烈变化,中国的知识分子找到了非全盘西化的另一条路。



东北的日本西式建筑分布最集中的是沈阳火车站东部和大连老城区,这两个区域是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南部中东铁路后重点经营的地方,旅顺虽也是被日本早占领早经营,但日本在旅顺主要是“鸠占鹊巢”,没有太多修建自己的建筑,而是住在了被赶走的俄国人的房子里。



这一类型的代表建筑有大连中山广场建筑群和沈阳火车站以及其它城市满铁时期的市政建筑。一般东北各地的近代日本建筑,与官方有关的,其样式总是相对保守或者说守旧,这可能是因为新的风格代表着变化和不稳定,与统治阶层的沉稳形象不太匹配。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大连市民政署<br>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大连市民政署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朝鲜银行大连支店<br>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朝鲜银行大连支店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大和宾馆<br>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大和宾馆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大连市役所<br>
中山广场上的建筑:原大连市役所


原长春邮便局<br>
原长春邮便局


这些日本西式建筑中,值得一提的是沈阳火车站(日本占领时期称为奉天驿),它的出现和它与外部的关联应该算是东北日本建筑的缩影。


沈阳火车站(奉天驿)老照片 网络图<br>
沈阳火车站(奉天驿)老照片 网络图


东京站 网络图
东京站 网络图


沈阳火车站与东京火车站的建筑风格相似,都是红砖墙带白色线条,圆形屋顶。在东亚地区与上述二者相似的建筑还有很多,比如首尔火车站(日占时期称京城站)和台湾总督府,此类风格的建筑有个统一的名字叫辰野式,这个名字来源于日本第一代建筑大师——辰野金吾,也就是第一批师承西方归来的建筑家。辰野式风格的母体是19世纪末在英国复兴的安妮女王风格建筑,辰野金吾正是在伦敦习得此风格,然后归国加以改造,运用在日本。


日本本土形成了这种风格后,其弟子又将这种辰野式传播散落到日本在海外侵略的土地——东北和台湾。沈阳火车站的设计者——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以及台湾总督府的设计者——长野宇平治都是辰野金吾的学生,而首尔火车站的设计者——冢本靖是与其关系密切的朋友。


日本本土创造,渡海建筑师扩建,基本就是日本建筑在东北的发展模式,对比我看的日本近代建筑史资料和实地建筑考察,似乎东北的日本建筑相对日本本土有一些滞后性和单一性,各种风格出现较晚且样式不如本土丰富,这一点在之后现代建筑风格爆发的时代体现得则更明显。


装饰趋简的古典至现代过渡建筑


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就跟我们学习的过程一样,先从模仿开始,待到精通之后,会自我觉醒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


去沈阳旅游,如果想要沉浸在历史的氛围里,很多人会想要住进老建筑和老宅子里,位于沈阳中山广场旁的辽宁宾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辽宁宾馆是原日本人修建的大和旅馆,建国前后这里住进过很多超大号风云人物。


辽宁宾馆,原大和旅馆<br>
辽宁宾馆,原大和旅馆


细心观察这座大和宾馆,会发现它与前面所说的古典主义建筑不太一样,它的装饰不复杂,也没有什么雕刻,样式也比较古怪,相比那些“正宗”的西式建筑,它似乎有些简陋。而这种去繁从简,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其实就是日本新一代建筑师在吸取西方建筑理论后的自我探索,是日本近代建筑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阶段的产物。


长春满铁图书馆旧址<br>
长春满铁图书馆旧址


这一时期,国际上正兴起一种代表着新潮和时尚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这种风格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花卉,其大量使用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看起来充满了活力。


原哈尔滨火车站 网络图
原哈尔滨火车站 网络图


新修建的哈尔滨火车站<br>
新修建的哈尔滨火车站


对于生活在哈尔滨的人来说,新艺术运动风格并不陌生,包括哈尔滨火车站、国展旁的南岗博物馆以及藏在哈尔滨铁路局旁等很多建筑都是这种风格。沙俄侵占哈尔滨的时期正好是新艺术运动蓬勃的时候,所以这种源起于西欧的建筑风格就在地球的另一端开枝散叶了。哈尔滨变成了新艺术运动风格重要的基地之一。


南岗博物馆<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南岗博物馆


哈尔滨铁路局旁的一栋老建筑<br>
哈尔滨铁路局旁的一栋老建筑


日本也赶上了这场新艺术运动,不过声浪并不大,所以在当时由日本占领的南满铁路区域也就没有如哈尔滨一样大规模诞生此类建筑。日本在东北留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只在长春有一座,就是火车站对面的大和旅馆(现春谊宾馆)


长春春谊宾馆(原大和旅馆)<br>
长春春谊宾馆(原大和旅馆)


新艺术运动时代,日本才刚刚自我觉醒,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建筑理论的步伐。那时的日本建筑师只是看到了欧洲现代建筑的表象,还没有理解其本质,知道摆脱历史主义,但不知如何和为何。


此时的东北,日本在建筑方面的拓展更体现在对古典建筑的改造和与西方新的建筑思潮融合,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装饰趋简,不再严格遵循古典主义建筑严谨的构图法则,更加倾向于功能和材质方面的考虑。


长春市街头一栋古典至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老建筑<br>
长春市街头一栋古典至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老建筑


这一时期,有一类典型的建筑出现在东北各地,是日本建筑师提取自哥特式建筑尖形修长元素,然后将其加以创作形成的,如原关东厅地方法院旧址、原奉天电话交换局、长春火车站附近建筑群和齐齐哈尔老火车站等等,这种源自古典、不同于古典、又不同于西方的建筑,正代表了日本建筑发展历程中的自我反思和创作。


原关东厅地方法院旧址


齐齐哈尔老火车站 网络图<br>
齐齐哈尔老火车站 网络图


原奉天电话交换局<br>
原奉天电话交换局


在古典向现代过渡阶段还有一类建筑,长春、沈阳和大连都多有出现,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美国式办公大楼,这类建筑经常呈L形的大方盒子样出现在街角,给人一种摩登时尚的感觉。





钢筋混凝土这种新材料用于普通建筑加快了古典主义建筑的消退,间接催化了建筑的发展进入现代主义阶段。


一个点歪了方向的奇特建筑物种


自我觉醒难免会有自大自负的时候。


就在日本的建筑家开始思考他们的建筑该如何发展的阶段,日本诞生了一个奇怪的建筑物种——帝冠式。


日本的帝冠式<br>
日本的帝冠式


这是一种粗暴的设计风格,直接将日式和风屋顶盖在西式建筑身上,在建筑家看来,这样未经缜密的设计,太不协调,过于拙劣,可是官方觉得这种和风冠以欧式的墙壁正可以迎合当下高涨的军国主义。


帝冠式风格并不是官方着意的,而是一个设计竞赛的参赛作品,只不过它契合了时下的政治氛围而被选中了。这正验证了那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在伪满洲国建立后,这头猪飞到了东北,长春。


刚成立的伪满洲国正需要一种建筑来制造日朝满蒙汉“五族共和”的民族自豪感,帝冠式又被选中了,不过它到了东北,不能只用和风屋顶了,而是选用中式、满蒙式或者中日结合的样式,所以它也不再叫帝冠式,而是有了新名字——满洲式。


伪满洲国国务院<br>
伪满洲国国务院


伪满洲国经济部<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伪满洲国经济部


伪满洲国司法部
伪满洲国司法部


伪满洲国交通部<br>
伪满洲国交通部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br>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


满洲式这种独属于东北的建筑风格,现在已经成了普通游客眼中日式建筑的代表。到长春,要了解伪满洲国的历史,一定会去看满洲式的伪满八大部。


其实如满洲式的建筑,国内其它地区的人也不陌生,北京就有很多类似的风格,如北京西站、北京友谊宾馆、 北京站等等,这种比较简单直接的中西结合风格或许是建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吧。


北京友谊宾馆
北京友谊宾馆


北京站
北京站


开始跟上国际潮流的初期现代主义建筑


其实到了长春,想要了解伪满洲国的历史倒也不必非看八大部,长春火车站前的人民大街两旁,几乎都是日本人盖的房子,只不过这些建筑更偏向于现代主义风格,不那么好认了。


长春人民大街上的日本建筑<br>
长春人民大街上的日本建筑


日本建筑在经过多年发展,经历了拟洋风、古典主义、古典至现代过渡阶段,终于开始与国际接轨,进入了现代主义,不过仍处于初期。


在东北,伪满洲国建立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我最初意识到东北可能观察到日本的近代建筑史,是因为看到很多方盒子建筑,有的是一个整体的长方形,有的是如多个方形体拼接在一起,外观上这些建筑都很简洁,装饰少,甚至有些就是混凝土的裸露表面,这种风格和欧式建筑差别很大,而和当代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像。


长春街头的日本现代主义初期建筑<br>
长春街头的日本现代主义初期建筑


这类现代主义建筑在长春和大连很多,大连火车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第一次去大连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这个火车站了,那时虽然对日本近代建筑还没有了解,但在东北生活,耳濡目染,还是可以感觉出它与日本的关联。很多时候,旅行途中的灵感和认识都来源于直觉。


大连火车站<br>
大连火车站


大连火车站和当代建筑一样都是个简单的长方体,但它身上却有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我对建筑的认识还不够,只觉得很奇妙。


大连火车站在日本本土还有个缩小版——上野火车站,二者外观相似,据说是同一个设计师。


日本上野火车站<br>
日本上野火车站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除了大连火车站,还有开原火车站、抚顺老火车站、长春火车站附近的原电话交换局,这类建筑都是如模块一样拼接在一起,很容易鉴别。


开原火车站  网络图<br>
开原火车站  网络图


抚顺老火车站  网络图<br>
抚顺老火车站  网络图


长春原电话交换局<br>
长春原电话交换局


另外,据我查询的资料,在长春还有东北目前留存的唯一一座日本人修建的草原式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原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现为长春宾馆使用,不过由于疫情无法进去拍摄。


原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现为长春宾馆使用<br>
原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现为长春宾馆使用


日本在东北留下的现代主义建筑较之前的古典主义及过渡时期少很多,因为这个时候,日本正疲于战争,没有太多财力和精力放到新的建设上。


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风格,也是世界人民反抗侵略反法西斯的一种精神,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出现本身就预示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也意味着这是在东北所看到的日本近代建筑史的终章。


长春和大连当代建筑延续的日本元素


日本虽然早已离去,但不可否认其对东北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还在持续,尤其是城市建筑风格方面。


如果经常穿梭在哈尔滨和长春两地,又对建筑比较敏感,很容易发现两个城市建筑风格、色调以及外表面装饰的差异:哈尔滨是丰富多样的俄式和西式风格砖石建筑,而长春则主要是以黄棕色调为主,建筑为日本古典至现代过渡风格,材质主要为贴砖混凝土。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br>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br>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br>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


长春的这个建筑特征本是伪满洲国时的样式,但城市里现在的建筑有的也保持或者模仿了那时的风格,仍延续了伪满时期的装饰,比如黄棕色长条形的横砖、商业建筑外表面和窗户的设计、新住宅楼的风格等等。



长春大街上老建筑和新建筑对比,上图为日本建筑,下图为长春新商场活力城,可以看到建筑的玻璃设计风格有些许关联
长春大街上老建筑和新建筑对比,上图为日本建筑,下图为长春新商场活力城,可以看到建筑的玻璃设计风格有些许关联



长春大街上老建筑和新建筑对比,上图为日本人修的老建筑,下图为新商场,可以看到二者墙面装饰风格的相似<br>
长春大街上老建筑和新建筑对比,上图为日本人修的老建筑,下图为新商场,可以看到二者墙面装饰风格的相似


初次到长春,我对自己的第一感觉感到很惊讶,我以为在长春或者说东北不会看到日本元素的延续,毕竟这在国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所以我怀疑自己的这个发现是缺乏建筑认知导致的。但是在走了东北很多地方,又了解了一些建筑知识和日本近代建筑史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最初的那个感觉是对的。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br>
长春大街上的建筑,不知年代


但对与否,现在我已没有诧异,因为对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来说,其所见就是日常,而不是日本,人们不会那样敏感,一方面普通人无力分辨,另一方面也无精力分辨,因为彻底地矫正而无法提供新的替代品是于事无补的。


除了长春,大连当代建筑中也有一些日式的元素,比如屋顶瓦片的样式、新建设的多层住宅楼的装饰、以及楼体的色调等等。


大连一住宅楼屋顶的瓦和外表的装饰都延续着日本的风格<br>
大连一住宅楼屋顶的瓦和外表的装饰都延续着日本的风格


大连街头的建筑色调和设计风格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样式<br>
大连街头的建筑色调和设计风格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样式


大连街头的建筑色调和设计风格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样式<br>
大连街头的建筑色调和设计风格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样式


不过长春和大连虽都有些日式元素延续,但二者还不一样,长春更偏向于现代主义初期,多体现在商业性楼房;而大连则延续较多古典主义样式,且多一些日本民宅的影响。


除了长春和大连,我最近发现日本建筑对东北其它地方也有着一些影响,当然这也是推测,比如都铎式的阿尔山火车站是否对鄂伦春自治旗新的建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还有辽宁农村的一些歇山顶民房是否习自日本乡村民房等等。


不过这些推测是之后要写的了,关于在东北所能看到的日本近代建筑史就是以上这些了,希望我的游记能对你以后的东北旅行有些启发,带来点灵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荡在东北(ID:WanderingDongbei),作者:杨二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