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视频占据了热搜榜第一。
3个女孩子,大学是北大同一个寝室的,毕业10年后重新聚在一起,聊了聊彼此的近况。
从她们的聊天中可以感受到,她们的语言谦虚通透,逻辑思维清晰自洽。
名校的意义
视频里的3个女孩子,全部都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在被问到“30岁时,你的银行卡上有多少钱”时,她们的回答,坚定又自信:“七位数。”
年纪轻轻,就拥有了百万以上的存款,实在是令人羡慕得很。
但这不是她们最大的财富,她们毕业10年了,依然觉得是北大给了她们起点,塑造了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虽然她们毕业后的人生选择,全部都不相同:
32岁的嘻嘻,已婚已育,去香港念完研究生后,回到北京加入了媒体行业,一直从事到现在;
33岁的佳佳,已婚未育,研究生是在英国读的,之后也曾在欧洲和日本工作,目前在国内做法律服务行业,是销售主管;
33岁的世中,已婚已育,毕业后继续留在北大读博,之后也曾进入体制内(中国邮政),现在也是在做法律服务行业,是一名知识产权律师。
如今的光芒万丈,离不开北大对她们的滋养。
嘻嘻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
“在北大遇见的那些人、上过的那些课,它们也许不是能立竿见影的东西,但它们会变成你人生里的一块磁铁。
“我们的人生都是在一个平静大海上,没有坐标的一艘船。但因为北大,我好像建立了一块磁铁。
“这块磁铁是在遥远的海岸线上,让你的船慢慢地往那个方向去开,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想,这才是我们尽全力想让孩子受到最好教育的最终目的吧。
不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赚多少钱,而是让他们找到确定的方向,内心踏实地一步步往前走,而不是非常空虚地被社会及他人裹挟着前进,随波逐流。
很多网友也对她们表达了羡慕和赞赏,并且还说道:
“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上的回报,重要的是会让人获得一种生命力。
“尽管这种生命力必然有世俗意义上的结果,指向财富,指向地位。
“但让人叹服的,却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滚石上山一样的、绵绵不绝的,与生命之短暂、人生之艰难起伏对抗的心力和生命力,以及将周围人凝聚在一起,给他们安全感的能力。”
北大不仅教会了她们知识,更是为每个人在最痛苦时开拓出一条路自救,又在最傲慢而充满偏见时递上世人少有的清醒,也许这就是教育吧。
也有人提出了,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区别,在于思想、见识、谈吐、深度、广度种种。
这就是让孩子努力进入名校最大的意义。
优秀会“传染”
前一段时间,有个“学霸寝室”火爆全网。
4个人,4年,20万奖学金,并且全部直博。网友直呼:优秀是会传染的。
而这4个人就读的是985高校,中南大学。
很多人进入大学,会觉得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必要,反正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是该好好玩耍,享受自己肆意的青春了。
而当他们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碌碌无为,高考成为了自己人生最高的起点。
但是这些优秀的人,在大学也不曾有过丝毫放松,这并不是说他们逼得自己有多紧,而是他们有着对未来清晰的规划。
“学霸寝室”的4个人,白天,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晚上就一起讨论,常常到深夜。
大学期间,他们没有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娱乐上面,而是非常努力地钻研。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在4年内包揽了26项学科竞赛奖,包括国际性竞赛2项、国家级3项、省级5项,所获得奖金累计近20万。
据说他们4个人,一开始只有一个人决定直博,其余的3个人是在他的影响下,觉得要留就一起留。
如今,他们全部直博本校,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
正如韩寒说过: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优秀会“传染”的本质,在于那些优秀的人的自律、钻研、品格、思维,彼此相互滋养,一起变得更加优秀。
之前,华中师范大学的一段食堂偷拍视频火了:拍摄时间是晚上8点36分,属于用餐时间外,但食堂几乎坐满了,有三三两两讨论的、有埋头钻研的、有轻声背书的……
该校的学生从视频里认出了自己身边的学霸,感慨“奖学金什么的都不是白来的”“特爱这种学习氛围”……
还有一组“突击清华男寝室”的照片被疯传,让人忍不住感慨,清华的男生宿舍真的太让人惊讶。
化学系某位特奖同学,房间的摆设基本上与实验室画风一致,桌上摆着《高分子物理》等专业书籍,墙上的元素周期表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不仅是宿舍,还有图书馆、食堂等,都能体现出学霸的“特色”。
进了好学校才知道,优秀的圈子有多重要。那些食堂变图书馆的高校,还有这些学霸宿舍都告诉着我们:优秀是会“传染”的。
当孩子的身边都站着优秀的人,那他也会情不自禁地以他们为标杆,慢慢靠近……
同群效应
有时候我们也会收到很多家长迷茫的留言,我们拼命鸡娃,孩子终究还是个普通人,那让孩子考个好大学、好好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从那些拥有“高质量朋友圈”的人来看,我们可以找到让孩子好好读书,进入好学校的意义:让孩子跟优秀的人为伍,从而塑造自己、提升自己。
中国有句老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这句话也对应着一个词——“同群效应”,所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价格、收入等个体自身经济利益的激励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他周围的与他相同地位的其他人影响。
在教育环境中的同群效应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伙伴都能为其带来帮助与支持,甚至是进步的驱动力。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经济学教授Bart H.H.Golsteyn以及其他两位经济学副教授曾对“同伴的个性特征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发现:
那些与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同学互动更多的学生成绩会更好,而这与优质社交网络的搭建有关。
面对坚持不懈的学习伙伴,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时间更长;
当分配到“同伴坚持程度”高的小组时,学生会因为加强与优秀同学的互动而提高成绩;
坚持不懈的学生会激励教师主动提供更好或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学霸的成长故事,一定能发现一个学霸的完美养成通常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自我的努力和修炼,外因也就是环境。
环境是TA身边的人带来的“人场”,还有TA所在家庭、学校这些空间里带来的“气场”。
唐代名臣魏徵也说过: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孩子进入名校虽然不能确保他人生的上限,却能兜底人生的下限。
名校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写在简历上的骄傲谈资, 更是看世界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以及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