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营业额3月衰退3.5%,房地产销售量暴跌1/4,失业率达到5.8%这一两年来最高值;在东海上,货轮平均要排队等待约一星期才能进入上海港装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中国经济长期趋冷将对全球造成严重影响。
虽然上海港本身的运作依然在维持,但是向内陆城市的转运物流却受到了严重干扰
4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警告说,中国经济长期放缓将对全球造成严重影响。她在视频致辞中说,好在中国当局尚有政治空间来支撑经济,具体措施包括为家庭提供支持以刺激消费,而"在房地产行业做出更有力的政策性努力也可以帮助实现平衡的复苏。"格奥尔基耶娃指的是因恒大债务问题而深陷危机的中国众多房地产相关企业。
两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大幅下调了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测至4.4%,大大低于中国政府不久前制定的5.5%之目标。目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欧洲作为中国产品最重要销售市场,其经济已经在这场战争中蒙受沉重打击。此外,严格的新冠"动态清零"防疫策略也令众多大城市接连遭到封控,极大影响了贸易、服务业、工业的运行。
疫情期间,上海的路面交通遭到了切割
海运积压 供应链受阻
已经大面积封控了将近一个月的上海,其港口运作就遇到了严重阻碍。全球第二大海运公司丹麦马士基日前就通报称,由于上海港的冷链运作受到了干扰,近期已停止向上海运输冻鱼、冻肉,相关商品只能改运至其他中国港口。德国最大船运商赫伯罗特也报告说,尽管上海港通过组织员工寄宿公司来确保集装箱货轮的装卸,但是从上海港前往周边其他港口的转运物流出现了严重迟滞。
尤其是在内陆转运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的卡车司机,在当前上海的疫情封控中受到的影响极其显著。抵达上海港的货物无法及时转运到中国内陆的其他地区,而华东地区大量工厂的产品也无法及时抵达上海港。
内陆转运不畅造成的积压也传递至整个物流链。根据物流数据分析企业Four-Kites的统计,在过去两星期,上海港的货物转运量比三月初暴跌了23%;而在东海上,等待前往上海港装卸的货轮也越来越多,运输进口货物的货轮在上海港的平均靠港等待时间已经上升到了8.3天,出口货轮等待期也上升到了6天,远远高于疫情前水平。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中国项目负责人洛夫利(Mary Lovely)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消费和出口外贸一直时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而现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危险信号",其部分原因就是缺乏"连贯的"防疫策略。洛夫利说,尽管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达到了4.8%,但是3月份已经明显放缓;今年第二季度更有陷入停滞的风险。"因此,对于陷入困境的全球经济来说,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增长引擎了。供应链困境的影响在第二季度可能会显现出来。"
在博鳌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具有弹性。不过,他也承认,需要采取措施努力稳定全球供应链。
中国央行上周末刚刚放宽了货币政策,将银行最低准备金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总额约5300亿元人民币,从而增加金融机构的放贷空间。
德语媒体:脱钩中国 欧洲经济需加强内循环
《商报》认为,中国当局正通过出台一系列不可能得到完全遵守的法规,来制造拿捏企业的法律把柄,这将导致外企谨慎赴华投资。《南德意志报》则指出,中国和西方矛盾迟早会激化,欧洲应当加强“内循环”,为将来不可避免的脱钩做好准备。
《商报》:外资企业现在还不太可能大批撤离中国,毕竟在某些领域,中国市场依旧太过诱人
(德国之声中文网)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中国经济正丧失对外国企业的魅力"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当局还没能找到保持对外企吸引力的途径,而这并不仅仅归咎于防疫政策。
"中国极其严苛的清零防疫策略正在让它丧失经济稳定性。在中国的企业现在每星期、甚至每天都要变更计划,而且短期内形势没有好转的迹象。"
"其实,在疫情已经跨入第三年的当下,中国当局还在执行严苛防疫策略,只是真正问题的表象。极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种快速扩散,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封控乱象,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本可以避免这一切:通过更广泛的疫苗接种、更良好的计划。"
"在中国,尤其是高危的老年人群体,偏偏大部分连基本的两针疫苗接种都没有完成。而根据专家的研究,中国的灭活疫苗只有在打了第三剂加强针后才会有足够可靠的防护效果。更高效的外国疫苗则还没有在中国获得审批。"
动摇外企对中国信心的不仅仅是防疫策略
"让人对中国经济环境产生怀疑的,不仅仅是疫情,还有过去几个月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企业的新法规。经济界的代表现在私底下都在说,要想遵守所有这些法规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很有可能正是中国政府的目的,从而把这些没法得到遵守的法规当作政治武器。至于这种做法会引起企业的多大不安情绪,北京显然对此视而不见。"
作者接着指出,一系列新规不仅仅冲击外国企业,更影响本国企业,而中国充满创意的本土企业原本让全球各国羡慕,是让中国充满增长潜力的重要因素。现在,连同创新能力,中国的经济增速正在下滑。
"短期内,这主要归咎于疫情以及迟迟无法化解的房地产危机。同样令人担忧的是:消费市场也将受到老龄化等不利因素的长期影响。中国政府目前为促进人们生孩子的努力实在是太少。"
"当然,外资企业现在还不太可能大批撤离中国,毕竟在某些领域,中国市场依旧太过诱人。但是,许多外企在做出今后投资中国的决策时,将会在新形势下思虑再三。至于中国政府会不会因此而改弦更张,则令人怀疑。"
《南德意志报》:让中国经济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又加强别国对中国科技产品的依赖,这就是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的目标。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报》以"摆脱依赖"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德国若想摆脱危险的对华经济依赖性,必须要加强欧盟内部市场的内循环。
"早在俄罗斯发动侵略战争之前,德国经济模式就已经产生了危险的依赖性:天然气来自俄罗斯,经济增长则依靠和中国的出口贸易。这一状况必须改变。"
"将能源安全性交到莫斯科手中,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和幼稚性现在已经显露无疑。把中国视作德国商品的友好销售市场,其实也同样危险。北京的专制者本来就已经想让中国经济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又加强别国对中国科技产品的依赖,这就是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的目标。"
"而且,北京在面对挑起战争的俄罗斯时的矛盾姿态也打消了人们的最后一丝疑虑,现在大家都相信,中国政府原则上将西方视作对手。尽管北京并不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是官方媒体却在转述俄罗斯的宣传口径,高官政要也在强调中俄友谊'坚如磐石'。我们和中国的矛盾早晚会激化,届时西方国家会针对德国工业界极其推崇的中国市场出台制裁措施。"
"因此,德国有必要对其经贸政策也进行'历史性变革',就像德国总理肖尔茨在国防安全政策领域所呼吁的那样。它的目标并非是削减对华出口,而是降低对华依赖、加强对其他市场的出口。它的目标也并非是脱钩中国,而是为形势恶化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比如将来某一天不得不脱钩、或者是中国方面主动脱钩之时。"
文章接着指出,降低对华依赖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欧盟内部市场的整合,让德国企业更愿意去西班牙纳瓦拉投资而不是去中国南京设厂生产。但是布鲁塞尔长期吹捧的欧盟内部统一市场,实际上仍然有许多隐形的壁垒,许多成员国依然更在乎本国利益而非欧盟整体利益。
"27个欧盟成员国的政府必须把乌克兰战争以及北京当局的可疑动向视作一个警讯。德国总理肖尔茨应当在欧盟层面上推动强化欧洲经济,让欧洲更加自主。即便只考虑本国的利益,也应该这么干,何况这也符合欧盟的整体利益。现任德国政府在欧洲政策方面做出了许多异常美好的承诺,现在是时候付诸于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