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老铁能处,有事他是真上呀。

上海抗疫攻坚,黑龙江上了热搜,“黑龙江600万斤大米专列飞驰援沪。”眼下的黑龙江,正以“日均一批”的效率增援上海。



黑龙江的稿子关注的人不多,但眼下的黑龙江,真的太难了!



后台有黑龙江的朋友说,“我们这里的疫情就像穆桂英挂帅——阵阵落不下!每月陪跑全国,比女士生理期还准时!”

4月17日,黑龙江疫情显示:

本省新增新冠本土确诊病例30例(均在哈尔滨市),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4例(均在哈尔滨市)。

一周之内,哈尔滨连发两次公告。4月10日晚,58号公告让哈尔滨人倍感欣慰,

对百货商店、批发市场、理发店;水电气缴费大厅;中小学线下复学;各类审批服务大厅、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有小区(村屯)、非涉疫区县(市)餐饮堂食等方面,在严格做好常态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有序放开。



但没乐过七天,59号公告深夜降临。

一切又回到原点,防控形势甚至要比之前更加严峻。



中小学全部上网课,物流、快递、外卖人员不得进入小区,一律实行无接触配送。

全市日用消费批发零售市场(不含农贸批发市场)、商业综合体、百货商场暂停营业。封控区超市暂停营业,管控区和防范区超市实行无接触配送。

禁止场所内堂食,禁止组织和参加各类聚餐、聚会、聚集等活动。

机关事业单位除承担疫情防控、民生保障任务的工作人员外,均居家办公。

暂停咨询服务、保险代理、法律服务等线下经营活动。

水、电、气及通信等公共事业单位窗口实行“不见面”网上办理、网上缴费。

仅仅一周,新冠杀回冰城,而此时的哈尔滨只有一路可选——再次迎战。

2022年的第17周,哈尔滨人已经完成了18轮核酸检测。

从去年中秋至今,哈尔滨几乎陪跑全国疫情。

不间断地奋战,让黑龙江举步维艰,然而,困境中的东北老大哥是怎么做的呢?

三月初的吉林疫情,黑龙江连续派出五批医疗队。

哈医大一院、二院、肿瘤医院、四院、黑龙江省医院的百名医护,无一例外,紧急驰援吉林的白山黑水!

押上几乎全哈尔滨所有抗疫精英,几乎整个接管了吉林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援吉医疗队尚未归来,上海疫情又爆发了,饱受疫情折磨的黑龙江,再次掏空了家底,硬是又从全省10个市地调配组建了1034人的医疗队奔赴上海。



既要守住阵地,又要打好外援,黑龙江这个东北傻大哥,从不喊累邀功,唯有打落牙齿和血吞。





4月16日深夜,黑龙江600万斤大米“专列”抵达上海。



600万斤大米,可一次性喂饱30万户家庭,上海百万市民可同时吃上黑龙江的稻香米。

,时长00:10

这趟“大米专列”快马加鞭连开60个小时,行驶2600公里,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上海市何家湾站。



如此豪捐,网友们不淡定了。



远在上海的家乡人哭得一塌糊涂。





谁说东北人粗枝大叶,送米不说,还告诉你怎么蒸饭,真是操碎了心。



然而,这并不是黑龙江援沪的首批抗疫物资,从四月初开始,哈尔滨铁路以“日均一批”的效率,先后15批次从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鹤岗、鸡西等地装运170余车重点物资货运列车,运送大米、牛奶等生活物资7300余吨驰援上海疫情防控一线。



疫情三年,病毒几番变异,但贫穷的黑龙江却始终冲在第一线。

那一年的2月14日,黑龙江以最快速度向湖北调拨了3000吨优质米,不是3000斤,是3000吨。



大年初三,筹得民间款物5600万。

全省116家制药企业连药带钱捐了5个亿。

飞鹤乳业捐了1个亿,资金艰难到几乎亏损的哈药集团,更是掏空了所有家底,装了一大卡车货直接开赴武汉。



后台很多东北老铁都说,黑龙江就差把自己扎成丝带直接给捐了。



如果说抗疫和援外是黑龙江肩上的两座山,那么眼下,还有一件事难上加难——春耕。

作为中国的大粮仓,黑龙江一直肩负着全国人民的温饱口粮,全国人民每吃9碗米,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

自古粮安天下,疫情持续三年,这份任务,更加艰巨。

今年,黑龙江咬着牙定下了粮产总1.3万亿斤的目标,然而这份艰难,恐怕只有黑龙江人知道。

受疫情防控影响 ,行动和运输严重受限;个别区域因防疫要求,技术人员无法到村;因为持续不断的疫情 ,国内外原材料供应大受影响,我国化肥批发价格涨幅明显,导致下游成本增加,部分工厂直接断料断货……

但再艰难,这碗饭,黑龙江必须端稳,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中国1亿人全年的口粮。

春耕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农业高科技企业,广大员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带头冲锋、抢抓时节。

技术人员无法走村串户,就在田间视频直播,从前“靠天吃饭”,如今“知天而作”。

不负农时不负春,“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就是在左手抗疫,右手耕地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了新的答卷。

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826.9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73.54亿斤,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2020年初到现在,3800万黑龙江人喊出了“抗疫情、保春耕”的誓言,但喊口号容易,完成却需要血汗开路,而截至目前,数据显示:黑龙江人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远比说的好。



黑龙江——中国粮食的“压舱石”,绝非虚言。



这些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虽大比分超过兄弟省,但还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一次次的自我刷新。



2017-2021年间,黑龙江的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上升,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1455.13万公顷,相比2020年的1443.8万公顷,又增加了11.3万公顷。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粮食播种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 资料来源:黑龙江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产量背后的数字说明什么?

黑龙江的粮食足够一亿人吃上一整年。

正因如此,黑龙江的“饭碗”总能在紧要关头第一时间端上。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建三江管理局接令后连夜启动了50条制米生产线,第二天,装满新米的两列火车就已驶向北京。

连续7天,每天发出两列火车,2100吨优质大米及时摆上了北京各大超市的货架。



2008年汶川遭遇大地震,黑龙江垦区仅用3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北大荒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自古以来的“江浙熟、湖广熟、天下足”,已悄然变为“东北熟、天下足”。

尤其在眼下这样的世道,这份稳定、陈实,对中国意义非凡。



疫情下,黑龙江的医护难、农民难,学生更难。

距离高考不足50天,高三学生们再次转战网课。

有多少学生、父母夜不成眠。

但华妹想给黑龙江的学子们提提气,也让那些称“黑龙江人没文化”的无知者选择闭口。

对于黑龙江省外的人来说,哈工大的名字最为响亮,但很多人只知哈工大的现在,却不晓得它的前身。

当年,哈工大的实力不输清北,甚至某些领域还在清北之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交大、北清华,最先进是哈工大。”

后来,哈工大以一己之力,援建了其他多省份的多所大学。

1951年,哈工大拆分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组建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

1952年,被并入清华大学而组建的航空工程学院再次被拆分,组建了现今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就是北航;

1958年,哈工大拆分航空系火箭与导弹专业,援建西北工业大学,把火箭与导弹专业白送给了西工大;

1961年,哈工大拆分电力专业,将电力相关专业打包并入北京电力学院,组建华北电力大学;

1964年,哈工大拆分高电压技术和电厂化学专业,并入武汉水利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

1970年,哈工大整体搬迁水利电力学院和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组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在这之后,哈工大拆分化工系,并入了大连理工大学,拆分矿山系,并入东北大学,哈工大秦皇岛分校直接独立变成了燕山大学。

这就是哈工大,地处边陲,却为全国的高校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中国目前有约30所院校都有它的血脉。

被誉为“工科大学之母”的哈工大,确实无私地将知识的种子撒遍了大江南北。

而哈工大自己则从中国最顶尖的超级大学,渐渐被清华、北大、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大学盖过了光芒……

这一切,是不是很像是黑龙江在兄弟省份中的写照?

如今,哈工大再次吸引人们的眼球,被称为“中国重工科技的摇篮”,并不是因为哈工大的宣传,而是这里不断有人向着太空报到。

粗略统计,哈工大为中国航天领域输送了几万名学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神五”发射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栾恩杰(“探月工程”总指挥);“神五”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

绕月探测工程中,总指挥、总设计师、两位副总指挥出自哈工大;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两位副总也是出自哈工大。

终于,哈工大凭借实力C位出道了。

由于太过优秀,甚至登上了“美国拒签”名单,这是一种限制,更是一种骄傲!



除了哈工大,还有一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只是,被遗忘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没能母凭子贵,但值得一提的是,它拆分出两所985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211大学有1个(南京理工大学)、3所军校(装甲兵工程学院、陆军防化学院、陆军工程大学)。





这一年,北京冬奥会让黑龙江再次出圈。

本届冬奥会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史上参赛规模最大的一届冬奥会,在中国代表团中,黑龙江籍运动员63名,占比43.4%,黑龙江籍教练员15名,占比55.56%。

有数据显示,全国80%的冰雪项目管理人才都是从哈尔滨走出去的。

而此次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共收获9金4银2铜,创冬奥历史最佳战绩。

在9枚金牌中,有4枚来自黑龙江选手:

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高亭宇、隋文静/韩聪,全部都来自黑龙江。

难怪有人说:黑龙江单挑北京冬奥。

如果追溯历年来摘得冬奥会的冠军的选手,几乎全部黑龙江包揽。



其中,黑龙江小城七台河不得不提,这个王濛口中的冬奥冠军之乡有多厉害?

国家级金牌500余枚;世界级金牌170余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

● 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

不仅仅是沃土、肥甘,人杰辈出,这里还有世上最接地气的语言。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来自黑龙江的刘伯明,在成功出舱后激动地说了一句家乡话:“老亮了!”瞬间刷爆全网。



同样来自黑龙江的翟志刚采访时大飙东北话:

“我顺着脚底下往下一看,我滴个天,这家伙,太深了,老远了,深不见底啊,我可得抓住啊”!



还有被北京冬奥带火的豆包。



全国最大的连片林区,2亿多亩森林。


● 动图来源@抖音ID 大然的流水账 

闻名世界的东北虎林园。


● 动图来源@抖音ID 王昭博 

诗人郭小川曾这样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黑龙江老铁,太可以处了,待疫散花开,共赴此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