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上海卫健委最新通报,该市4月19日新增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者2,49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6,407例。上海新增感染病例数量持续处于高位,既没有在此基础上出现指数式攀升,也没有明显的减缓,上海抗疫战线陷入了一场拉锯战。

上海是整个中国疫情防控体系里的一环,关系中国防控体系成败与民众安危,受到全国各地民众的关注与审视。上海正在发生的一些引起争议的事情,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是匪夷所思,也有一些事情则是上海在疫情考验之下所进行的艰难的尝试与平衡。

4月17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据称,工信部近日已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日说:“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5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华为执行董事长余承东也发文回应称:“的确如此,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

作为经济中心,上海封城对中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有巨大影响。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同年,长三角省市企业经上海口岸进出口8.18万亿,占口岸进出口总值的81.1%。上海本月初实行“全域静态管理”以来,不仅每天给本市造成近百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更冲淡了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虽然上海疫情比吉林长春更严重,但上海显然不能像长春那样坐等封城一个多月。在“全域静态管理”半个月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经信委)于4月16日晚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指引,要求重点企业落实闭环管理,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上海市此时推动复工复产,是维持经济运转的必要之举。不过也有担忧,此举将会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中国在2020年4月也曾推动全国范围内“复工复产”,但当时全国范围内疫情已经得到明显控制,此时上海抗疫尚未出现好转迹象。在这种形势下,复工复产将是对这座城市的更高强度的压力测试。

上海市已经形成广泛的社区传播,每日新增2万左右无症状感染者说明还有基数庞大的潜在感染者群体。然而在4月17日,上海疫情防控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安排在上海有居所的居民闭环返家,资助符合条件并有意愿返乡的外地居民离沪返乡

在上海疫情初起之时,当地出现了滥发临时通行证导致交通堵塞的现象。上海不得不在4月7日作出表态,要求发放主体必须从严发放,“谁主管,谁发证,谁负责”。然而很多人已经对上海防控体系产生怀疑,担忧上海出台新的离沪政策后,外地居民离沪过程中是否将会再次出现防控疏漏。

尽管上海在4月初已经出台政策要求须持“双阴证明”才可离沪,“双阴证明”是指48小时内核酸及24小时内抗原检测双阴性证明。核酸检测比抗原检测更为准确。但是即使是核酸检测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例如,北京4月17日新增5个确诊病例,都是在隔离期间多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沪人员大规模离开仍将是对上海和其他地区防疫体系构成一次冲击。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杭州在4月15日新增3个无症状感染者。一人是往返外省疫情重点地区货车司机,两人是外省疫情重点地区赴杭人员。

“外省”一词,是近期中国各地通报疫情信息时的常用语。该词指向比较笼统,没有说明疫情来源的具体区域,或是出于消解民间容易出现的地域之争的用意,但是考虑到上海目前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疫情重灾区,可知其他地区疫情通报里的“外省”多是指的上海。

上海推动复工复产有其迫不得己之处,放开离沪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性化管理的措施,而该市民众的生活物资短缺问题,则明白无误地展现了上海城市管理的乱象与不足。

首先,上海被封市民面临生活物资价格高昂的难题。该市推动抢种蔬菜,加大当地蔬菜供应量。但是上海周边蔬菜供应基地的蔬菜供应却受到限制。更有一些视频显示,上海如处理垃圾一般倾倒、清理了大量蔬菜。其中许多蔬菜尚未腐烂变质,仍可安全食用。

如果再加上外地援助,上海市的蔬菜需求应该能够得到满足。问题并不在于生产方面,而在于交通物流环节。也就是说,上海仍然没有打通物资供应“最后一公里”。但是,上海加大本市蔬菜种植,相对于本市2,000多万人的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即使是短时间内也无法缓解物资短缺问题。

其实自3月28日推行“特定区域封控”至今,上海市的蔬菜供应问题已经持续20多天。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为何迟迟不能解决当地最基本民生需求,令人难以理解。这场疫情不仅暴露出上海市应急管理水平不足,可能还暴露出了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