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状况,还是很严峻。

根据上海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消息:

这一轮疫情感染者累计已经超过20万。

而上海居民最长的已经被封控在家超过1个月,最短的也超过了10天。

光从数字或许不能体会最近上海人有多难。



昨天经济学家郎咸平发文称:

母亲因为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而耽误治疗4小时,最终导致去世。



据了解今年98岁的郎母,这些年一直跟着郎咸平住在上海。

郞母肾脏有些衰竭,以前感觉不舒服只需要“打一针就好了”。

但是现在上海严格规定必须要做核酸后才能就医。

结果郞母在三甲医院当场做的核酸,四个小时都没出结果。

也因为被耽搁太久,郞母不幸离世。



而由于小区封闭,郎咸平花了很多时间和有关部门沟通,最后才获准去医院。

可是郎咸平站在马路上,始终叫不到滴滴,终究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和郎咸平有相似遭遇的,还有新加坡籍女作家六六。

她患有心脏病的母亲核酸阳性,要被送去方舱。

六六自述做了很多抵抗,最后还是没辙,只能安慰母亲:

即便抓去方舱,也不会比集中营更差。



不过,对于两位的发文,说实话,同情的人不多。

因为这两位,都是黑料一堆,吃相难看的利己主义者。

一个污蔑顾雏军、站台P2P、算计空姐情人。

另一个喜欢把悲惨的人和事,写成轻飘飘的“素材”,三观出了问题。



即便是对死者,也要狠心的捅一刀。

2018年,《寒门博士之死》刷屏,六六在微博转发此文并评论说:

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脑子里想什么?装个窗帘、买个菜、打扫个卫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个村娃,自视甚高。俺们跟师,出门拎包抱着被子,鞍前马后办入住,洗洗涮涮海生怕师父不满意。人哪!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所谓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

善恶好报,当年不为良知发声,现在正义也不会站在你这一边。

但唾弃归唾弃,我们也不能说这是报应。

毕竟二位的母亲是无辜的。

而且上海方舱医院,确实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焦虑来源。



在微博上,一位名叫“听话老太”的用户就发文讲述了自己被隔离在方舱医院的遭遇。

这位老人3月30日检测核酸有问题,一天后再次测试为阳性。

4月8号,居委干部便把老人送上车,拉到了浦东北路1819号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方舱医院。



入住后才知道房内只有二只床架和二只床垫,没水没被子没枕头没床单。

现在老人住在109幢二楼里面90多个人。



只有两三个厕所,和洗手盆在一间。

有人洗手你就不能上厕所?在外面等。



厕所里地上用过的卫生纸堆成山,没人打扫。



满地的污水一不小心就摔跤。



我不知道为什么电视里放出来的方舱医院和我这儿差距这么大。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一边强调自己一生多听话,一边是因为听话受到的待遇,太刺眼了。



网上也有很多人留言吐槽。

老人不是不需要去方舱医院吗?什么时候政策又变了。

这些普通人民吃喝拉撒,就不配“人民至上”吗?

外籍人士丁丁异常勃起专家齐上阵,中国老人上厕所都解决不了。



还有人想起了前几天南汇方舱医院。

“没有吃的,没有水喝也没有热水,什么东西都没有。”



工作人员发物资也没有管理,一下子就乱套了,一个人上去把东西一拿,然后一群人就上去抢了。



看到这种情况,论谁心里都要掂量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地方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



毕竟他们正在经历的,也许是我们将来要经历的。

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当然,我们说关注不是要揪着上海不放,也不是故意要丑化上海。

只是想说,上述情况,按道理,都可以避免出现的。



毕竟在新闻通稿上,上海也是天天汇报说在加紧建设方舱医院和集中隔离用房。



负责承建的公司也宣传说:

我们在每间场馆台盆均配备小厨宝,提升洗漱体验,每个床位配备3个五孔插座,一次性解决用电需求。



但真正落实下来,却是手忙脚乱。

说好的提升洗漱体验,结果一个马桶都解决不了。



其实这些问题本身也都没太多可批判的。

2500万人的大城市,每天一万多的新增,无症状感染者、确诊者、密接者都要处理。

然后上面千根线,基层一根针,到了具体执行中,难免顾不过来。

建设也需要过程,赶紧完善就是。



就像上面提到的南汇方舱医院。

现在南汇方舱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好转,问题也逐渐妥善。

“给大家更新一下最新消息,目前有了医护,也有了维持秩序的志愿者,不需要抢了。”



可见上海处理的速度很快,几乎是一天之内就做出反应了。

真正令人生气的是,明明南汇方舱、重症病人被卡核酸的问题在前,现在这些问题几乎原模原样的又出现在了另一个地方。



80多岁的老人去了方舱医院,想要早点康复。

但“现在连人家最低的生活要求都不能保证,感觉在害人而不是救人。”



还有就医通道阻断、方舱设施配不全、隔离者宠物被打死。

每次出现了就停职、道歉,然后又继续犯错。

当真是经验都是白给的吗?

真的希望上海能尽快有一个把问题也动态清零的方案。



话说回来,很多人建议,对轻症和无症状来说,方舱医院更像是“换个地方呆着”。

既然如此,为何不居家隔离而是要转运到方舱医院呢?

这个有一说一,全部居家隔离行不通。

在上海疫情的攀升期,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陈尔真接受采访时确实说过:

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如果无症状量太多的话,有条件可以居家隔离。



上海疾控专家“陶医生”也发文说:居家隔离是非常好的措施。



但语境是有条件的,专家是可以假冒的。

现在居家隔离就是把新冠感染的相关风险和压力从政府和社会转到个人和家庭。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个人和家庭可以受得起这种压力?”

至于这个陶专家,真名叫陶黎纳,曾经在上海疾控中心工作过。



2017年造谣国家疫苗计划工程被开除,而后成了网络大V。



日常发一些这样的文章: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现在很多没有被检出的人员本身就是在居家隔离,但光是买菜就焦头烂额。

而且人在家里,没办法彻底消灭病毒,人会反复感染。

病毒通过下水管道也会传染给邻居,造成社区传播。

更别说确诊都居家的话,日常的生活所需,生活产生的垃圾怎么处理?

10多万人需要多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的那个小区,名字不说了。

一开始小区实行“自治”,还签了互助协议,大家一起居家。

结果现在业主求救,阳性人员无法及时转出,小区处于“团灭”的边缘。

评论区也是一片嘲讽:

“当初要自治的是你们,现在让人立刻把阳性病人拉走的也是你们,作不作?”

是不是真的作不知道,但在没有足够的支撑体系的条件下,一旦实施无症状居家隔离,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



所以,吐槽方舱归吐槽,但也得明白:

方舱只是苦,共存才是害。

两者相权取其轻,相信每个人都会去选择和理解。

也希望上海能尽快应对过来,照顾照顾这些人。

就像之前,曝出孩子要单独隔离。

如今,上海阳性儿童家长可以自愿申请陪护,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感染者,监护人可自愿申请陪护。

方舱医院也建设了许多亲子舱。



举一反三,其他事也需要保持这样的态度。

比如,为方舱医院提供应急预案,给老年群众提供生活的保障,给危重病号开辟绿色通道……

说到底,无论是质疑还是吐槽,大家都是好意。

不会因为不好的面,就蒙蔽了双眼。

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一个区域,就改变对一座城的看法,动摇动态清零的决心。

上海,大不易,我们知道。

我们也相信今天的上海,有能力做好防疫工作,扭转局面。

相信在有序的抗疫工作下,这座城市很快就能恢复以往的优雅和从容。

困境终将会过去,等上海调整过来,等新希望的拐点到来。

在不远的某一天,一起去外滩,去东方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