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官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隐形冠军”的专精特新》为题报道了中国两家传统制造业企业重庆昌元化工与福建恒而达新材料。

重庆昌元化工前身是嘉陵化工厂,1997年改制为昌元化工,主业为高锰酸钾制造。在经济不发达时高锰酸钾可用于消毒,经济发达后高锰酸钾可用于蔬菜种植、水产品养殖等,铀矿提纯也离不开高猛酸价,属于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化工产品。

据昌元化工董事长李守昌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卡勒斯公司一家的高锰酸钾年产量就有1,5000吨,重庆昌元产量中国第一仅2,500吨,中国全国高锰酸钾产量也不过1万吨,但中国产品价格只有美国的40%到50%,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



高锰酸钾产能世界第一的重庆昌元化工。(央视视频截图)

价格无法竞争,美国便发起了反倾销调查,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锰酸钾被征收40%的反倾销关税,一些产品还能够卖到美国去。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反倾销关税提高到128.94%,中国高锰酸钾被排挤出美国市场,这个屡战屡败反倾销官司一打就是三十多年。

因为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在国内同行纷纷放弃的情况下,昌元化工坚持了下来。硬生生用了十几年时间,不断研发创新,公司从一个简陋的作坊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气动流化塔法高锰酸钾生产工艺的大企业,而美国那家企业依然在使用他们上世纪80年代的工艺。

2017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后,昌元化工打赢了美国反倾销官司,实现了零关税。在此之前的2007年,昌元化工已经成为全球高锰酸钾行业的老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全新的气动流化塔法,将一个落后、污染的作坊式工厂发展成清洁型现代化工企业,改变了外界对化工厂的认知。

目前,全球高锰酸钾产能7到8万吨,昌元化工独占6万吨,第二代流化塔法已经投产,对锰矿石的丰度要求大大降低,贫矿富矿均可以使用。将流化塔法引入铬盐生产,又创造出了全新的铬盐清洁生产工艺,消除了副产物含铬芒硝的产生。福建恒而达新材料则是一家专注于重型模切工具,主要服务于鞋类、箱包企业,相比高锰酸钾更不起眼,但同样通过技术创新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中国制造背后不可或缺的一环。



谈及2017年赢得美国反倾销官司,昌元化工董事长李守昌不无骄傲地说,企业实力强大了,“我是你几倍的产能,我的技术比你先进”。(央视视频截图)

所谓的“隐形冠军”企业,并不是什么新提法,系时任欧洲市场营销研究院院长、德国人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为回答“为什么联邦德国的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1/4,但是出口额雄踞世界第一,哪些企业对此所作的贡献最大”这一问题于1990年提出的概念。并提出了三条标准:世界同业市场的前三强或者至少是某个大洲的第一名;年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不为外界周知的,公众知名度比较低。

通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西蒙收集了全球2,734家“隐形冠军”企业的数据,德国以1,307家“隐形冠军”企业位居第一,美国366家位居第二,日本220家位居第三,奥地利116家位居第四,瑞士110家位居第五,中国92家位居第六,意大利、法国、英国、瑞典位居七到十位。

2003年时,“隐形冠军”概念被引入中国,但中国官方提到更多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两者均被写入中国官方文件。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文件,“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计划在2018年至2020年培育6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福建恒而达新材料的重型模切工具,主要服务于箱包、鞋类,相比高锰酸钾更加不起眼,但正是这些企业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央视视频截图)

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推出了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计划到2025年“总结提升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发现和培育600家有潜力成长为单项冠军的企业”。目前,中国工信部已经确定了25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制造业大省山东、浙江、江苏分别以60家、46家、38家位居前三;确定了9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山东、浙江、江苏分别以22家、20家、9家位居前三;确定了161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浙江、江苏、山东分别以35个、25个、15个位居前三。

无论是“隐形冠军”企业也好,“专精特新”企业也罢,还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都离不开“专注执着”、“工匠精神”、“持续创新”。昌元化工三十多年专注于高锰酸钾行业,发明全新的气动流化塔法,进而推陈出新推出新一代气动流化塔法,又将气动流化塔法应用于铬盐生产,可谓中国制造业专注创新的典范。微不足道的重型模切工具,也能诞生福建恒而达新材料这样的“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正是许多如福建恒而达新材料一样的企业支撑着中国制造业前行。

2021年5月,德国之声中文网刊文《德国“隐形冠军”迎来中国挑战》指出,德国60%的“隐形冠军”企业在中国有生产基地,中国政府部署的“赶超”已经拉开帷幕,德国“隐形冠军”正迎来挑战。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之所以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除了中国市场的庞大,还在于中国全产业链的制造业,中国所缺的正是“专注执着”、“工匠精神”、“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