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福桃九分饱 (ID:futaojiufenbao),作者:VJ,题图来自:受访者


真的,哪位朋友能帮饱弟一起找找时光机什么的,咱们回到过去,好不好。


我不求一下回到2019年,让我回一个月前就行!


©  《银魂》<br>
©  《银魂》


起码那个时候,我们对疫情二字,更多的还是习惯、紧张,而不是恼恨。


上月底以来,香港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日日过万时,对咱们这些远在他乡的许多人,这还只是个撩拨着神经的数字。


甚至于,当看到这张茶楼小推车卖着叉烧包、奶黄包、快速检测包的照片时,我们还笑得出来,只是后桌阿伯拿到检测包一试用,果然即时快速,一秒阳性,才隐隐感到危险来临。


结果,眼睁睁看着事情发展成这个样子。


©  脸书网友
©  脸书网友


谁也笑不出来了。在香港,2020年此时,也就是我们那篇《香港餐饮消亡史》发出前后,可能都没这么糟糕。


©  《东张西望》<br>
©  《东张西望》


根据TVB《东张西望》栏目的报道,上月底疫情加低温,曾经的购物天堂又一次空空荡荡。尖沙咀地下通道空无一人,铜锣湾罗素街家家闭户,时代广场下午三点,假人模特都比真人多。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先生,不停对餐饮业前景做出更惨烈的估计,可我们都听到麻木了——


©  香港01<br>
©  香港01


这些年,这些天,我们什么没见过?多少伤心惨目、耳不忍闻,我们不是吃饭一样大口吞下去?坏消息一直吞到饱胀,动弹不得。


无能为力?那就无能为力吧。我们早习惯了。


但不行,有些东西至少应该记下来。记下世界曾经和善的模样,记下你我曾经呼吸的百味烟火,记下那些认认真真吃过、活过、爱过的人——


就从尖沙咀一家新近停业的餐厅开始吧。


©  香港01 黃偉民 摄<br>
©  香港01 黃偉民 摄


天下有那么多家“鹿鸣春”。


沈阳有鹿鸣春,武汉有鹿鸣春,北京有鹿鸣春,京都、纽约、拉斯维加斯,处处都有,它们有的卖葱烧辽参,有的卖樟茶鸭,有的卖小笼包和上海炒面,有的百折不挠,有的一去不回。


然而,偏偏丽东大厦的鹿鸣春京菜关了。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这家店,是看到蔡澜先生无数次的光顾,总爱他家的山东大包。


其实,蔡生跟山东大包还有一段故事,但故事的主角,是已故的华语电影巨匠胡金铨——


后世称他武侠片大宗师,但当年他是个思念豆汁的老北京、见闻广博的妙人,以及一位擅长京剧相声、明清野史、各地方言的酒后表演艺术家。


▲中国最具士大夫气质的武侠电影作者,没有之一(饱弟说的)<br>
▲中国最具士大夫气质的武侠电影作者,没有之一(饱弟说的)


一次胡导跟蔡澜一行人去“乐宫楼”吃饭,胡导推荐他家的山东大包,用合不拢的双手比划:“那么大!”大概快赶上他的大脑袋了。


在座朋友都笑他吹牛,有多大,难道大过鸡球大包?等叫了一大盘上来,我的妈,简直是一只只鞋。


▲鹿鸣春的山东大包<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鹿鸣春的山东大包

©  OpenRice:Arsenal 加油


大家刚刚开始瞠目,老胡又口出大言:“不只这么神奇。每人还能吃两三个。”


什么?!将信将疑咬开包子,薄皮一下挣开,露出干松松的素馅,清淡鲜美,果然吃了还想吃——从此蔡澜爱上了山东大包,曾跟邵氏老演员杨志卿一次干掉十个包子一瓶茅台,后来“乐宫楼”结业,老爷子就成了鹿鸣春的常客。


▲蔡生一提山东大包,总要像胡导一样比划一下<br>
▲蔡生一提山东大包,总要像胡导一样比划一下


不少人说,鹿鸣春是香港最地道的京菜馆——别以为是过家家的拙劣模仿,人家菜色丰富正宗不亚于京华。


除了山东大包外,还有北京烤鸭、葱爆羊肉,出了北京就见不到的烧羊肉:


©  OpenRice:elliema<br>
©  OpenRice:elliema


北方都少见的拔丝莲子:


<br>


甚至还有雪衣豆沙,虽然他们叫“高丽豆沙”,但看起来也蛮正宗:


©  OpenRice:kissyfoodies<br>
©  OpenRice:kissyfoodies


最奇的是一道砂锅鸡煲翅,听来是粤菜,附送的却是丰泽园一样的烤馒头。


在它开业的60年代,无数怀古不得、归乡不能的异乡异客,来此寻回了如烟往事的一瞬,一解十余年的乡愁与馋吻。后来,他们的子女长大,又在席间听着父辈的故事,看着片烤鸭师傅运刀如风,对从未去过的北国心驰神往。


▲大家食评里出镜率最高的人,永远是烤鸭师傅文哥<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大家食评里出镜率最高的人,永远是烤鸭师傅文哥

©  MissQ‧思釀絮語


甚至在当年,多数外国人对北京还很陌生时,鹿鸣春作为最早接受JCB信用卡签账的香港餐馆之一,成了不少日本人对京菜的第一次美好印象——


在一样有着隔绝与撕裂的年代,它曾是一道人们彼此探寻的桥梁。年轻的食客们,会把烤馒头叫作“北方火烧饼”,以为葱爆羊肉是“蒜香牛肉”,却不影响共享与交流。


如今,桥上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桥梁年久失修,“过桥费”又越来越高,它到了离开的时候。在蔡澜因一句火锅的戏言而被群起攻之,武侠片打不过修真绝恋的年代,谁理你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有甚豪英?


▲胡金铨手迹<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胡金铨手迹

©  藤井谦Roman


可总得留些东西给后人看。黄家和先生大概也这么想过。


是的,就是开头提到那位餐饮联业协会会长,新闻里隔三岔五见到他的愁容,仿佛天天见老。


但去年10月30日,很多朋友突然发现,原来年逾古稀的“和哥”也年轻过。


©  香港01<br>
©  香港01


那天,他度过少年岁月的海安咖啡室宣布结业。直到卷帘门落下前一刻,这里仍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冰室。


1952年,黄家和的父亲“咖啡大王”黄桥开办了这家海安。那时,黄桥在香港开了第一批茶餐厅和许多冰室,之前只属于西餐厅的咖啡面包,开始为一般市民阶层享用。


©  明周文化 阮家欣 摄<br>
©  明周文化 阮家欣 摄


海安最早的客户群,就是并不富裕的海员们,“海安”的意思是出海平安,而黄家和这位少东,最爱的店里食物也跟海员们一样,是甜味滚水蛋——并没什么特别,不过是杯中打个生鸡蛋,开水烫熟加糖喝下去。


▲滚水蛋自然已是过去式,后来海安受欢迎的是香葱碎牛炒蛋厚多士<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滚水蛋自然已是过去式,后来海安受欢迎的是香葱碎牛炒蛋厚多士

©  梅格(ANGELABABY)享樂日記


干力气活的人恢复体力,冲回码头为老小奔命,少东和哥喝掉一杯,可能又去后面找外卖仔李远康——李远康小他好几岁,两人打打闹闹,总是年纪大的那个赢。


如今,两个人早都白了头,黄家和做了协会会长,李远康成了翠华集团主席,前厅的海员早已散去,又来一班游客,再到渐渐老去的街坊。海安由黄家转给搭档,搭档转给老伙计,老伙计又转给搭档的女儿……终于,再没人能接手了。


黄家和拿着一份珍藏的60年代海安菜单,给来访的记者看上面早已消失的饮品:“呢个係文物嚟架,我可能会捐俾博物馆。”


©  黄家和供香港01图<br>
©  黄家和供香港01图


可能一同成为文物的,还有店里用了69年的卡位和桌椅。多少年后,学生仔们在玻璃柜外,幻想自己在里面坐坐,在没有手机的日子里喁喁私语,也好。


©  梅格(ANGELABABY)享樂日記<br>
©  梅格(ANGELABABY)享樂日記


也许海安有朝一日还能重开,但黄家和给出的希望时间,是“有生之年”——这一切,还得由七旬老翁自己去推动。


物可以封存,但有人,就有办法。


这一种人来人往的自然规律,可能没人比智多星快餐厅更清楚。


©  智多星到会服务<br>
©  智多星到会服务


80年代,这家“智多星”开在深水埗乐声戏院旁,那是香港电影腾飞的年代,店门口夜夜排长队,大家都来买热狗、炸鸡腿和薯条,拥入戏院去看成龙赌神周星星。一有新戏上画,老板明哥、大厨志仔兄弟俩整晚手都停不下来,不亚于银幕上枪林弹雨。


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斯皮尔伯格的大恐龙一脚踢翻港片市场,台湾片商吓得缩手缩脚,盗版光碟刀刀飞来,戏院收工越早,智多星不复喧闹的店面里,放映员的叹息声就越能听清。


▲他家的招牌油鸡髀,不知以后还能不能吃到<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他家的招牌油鸡髀,不知以后还能不能吃到

©  智多星脸书主页


电影和餐厅一样,卖什么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想救市,就得靠自己。


所以很多人发现,智多星的吃法丰富得出奇:一份炒面套餐还有一蛋一肠两只煎饺,外带一杯冻柠茶;


©  智多星脸书主页<br>
©  智多星脸书主页


薯饼套餐除了烟肉鸡蛋两杯饮品,加四块还有大份火腿通粉;


©  智多星脸书主页<br>
©  智多星脸书主页


猪扒可炒可炸,通粉可换米粉,铁板餐能配普洱茶,也能做鳗鱼饭秋刀鱼的平民日料;早餐可以开到中午,还有外送……全是两兄弟为图存动的脑筋。


树挪死,人挪活,只要人在,哪怕好景不再,一样要过下去。


当戏院星光远走,没有人再为了赶一场电影匆匆停留,许多人留意起这对有趣的兄弟:


文静的明哥,其实是夜校老师出身,开店的原因,一半是怕贪玩的弟弟志仔在外学坏,没想到志仔真玩出名堂,竟在累死累活的大家乐连锁餐厅,“玩”成店内最年轻的大厨。


然而明哥一句话,志仔扔下大集团前途就跑了回来,顺便把他的咸湿笑话同热狗鸡腿一起,变成本店特色。


▲接受记者采访的老板陈德明(右一)和陈德志(左一)<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接受记者采访的老板陈德明(右一)和陈德志(左一)

©  智多星到会服务


如今,两人到了退休年纪,结束了这个在外人看来已经“超期服役”的奇迹。然而,继续“超期服役”的,还有他们的传说——店可以关,时代会消失,但人还在。


甚至,哪怕人可以退休,那股精神还像萦绕的烟火与笑声,赶都赶不走。


©  《少林足球》<br>
©  《少林足球》


香港许多离开的小店,都是这样。


去年11月,九十多岁的胡婆婆,决定关掉九龙城开了六十年的德昌士多,抱着大胖猫跟儿孙享受退休生活。


©  九龍城德昌士多 Tak Cheung Grocery<br>
©  九龍城德昌士多 Tak Cheung Grocery


那些天,这座梁醒波、徐小凤和罗文都曾踏足的小店门口摆出布告:“各式饮品,付款随意,唔畀都得!”一班班街坊来话别,八十七岁的“电视厨神”方太,像老邻居们一样来看婆婆。


©  《东张西望》<br>
©  《东张西望》


推出过20元“逆境自强”套餐的佳人餐厅关门,人们回味他家鲜茄焗猪扒饭时,也不免思考下月“粮尾”去哪找便宜美餐。


©  OpenRice:Henry720<br>
©  OpenRice:Henry720


深水埗的嘉美食记营业最后一日,许多被方老板一元一份煎酿三宝喂大的孩子回来了,还会想起他十五年前的外号:“一蚊鸡叔叔!”


©  新假期 艾菲 摄<br>
©  新假期 艾菲 摄


故事会流传,就一定会有人听,会有人记住,会有人像故事里那么做。今天痛失的,明天也许会复得。


两年前《香港餐饮消亡史》的评论区里,香港著名艺术家、作家欧阳应霁老师,就对文章的悲观色彩,提出过不同意见:



老前辈的教导,既是事实,也有开解:潮起潮落,港人都不知见过几多,与其沉溺于悲观,不如心态放平,眼界放宽,去看又一轮春风吹又生,才是香港打不死的本色。


那些小店执笠当日,街坊大排长队,都是笑着话别,叹一口气,又为老板不必再受这份劳累而庆祝。一日还有喜歌唱,干吗要唱丧曲呢?


©  九龍城德昌士多 Tak Cheung Grocery<br>
©  九龍城德昌士多 Tak Cheung Grocery


这座城的万物生长,有其自然规律,不是外人眼里的盆景,非要扭折砍削成佝偻不堪,好等到自己吐了半口血,由侍儿扶了恹恹地去看,你病它也病,仿佛什么快哉雅事。

一代新人总要换旧人。


我们唯一担心的是,新人会不会忘了旧人遗产宝贵,挟时代之威一脚踢开,索性卷堂大散?谁也说不好。


可我们最好还是对人抱一点希望。


希望,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人,是我们唯一能指望的——


是以人间总有不卑不亢,世事总有方死方生。


参考资料:

[1]【東張西望】疫下香港變空城 鬧市地標變死城[OL].东张西望,TVB (official),2022.3.5.

[2]蔡澜.京香楼[M].乐得未能食素,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9.1.1.

[3]蔡澜.包[M].蔡澜谈吃,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8.

[4]黃偉民,黃文軒.【一代老店】傳京菜館結業?鹿鳴春經理否認:只係新年後裝修[OL].香港01,2020.1.8.

[5]袁澍,鍾妍.69年歷史上環海安咖啡室今結業 初代少東黃家和:懷念甜味滾水蛋[OL].香港01,2021.10.30.

[6]星光不再時 智多星快餐廳[OL].飲食男女,2012.5.25.

[7]【東張西望】九龍城最美麗的夜景 半世紀德昌士多結業,TVB (official),2021.11.30.

[8]Monie Lau.嘉美食記長沙灣小食店!招牌$1煎釀三寶!下月中結業|長沙灣美食[OL].HolidaySmart 假期日常,2021.10.27.

[9]旺角佳人餐廳1月10日結業 疫後推$22焗飯焗意粉窮人糧尾恩物告終[OL].yahoo!,2022.1.4.

[10]花生Jan,西米Lu,貝果超人,草莓泡芙.結業餐廳2022|16間餐廳結業 西環人氣台式餐廳/50年老字號冰廳[OL].香港01,2022.3.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福桃九分饱 (ID:futaojiufenbao),作者: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