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以及中国的立场继续是德语媒体密切关注的话题。
《法兰克福汇报》指责德国政治过于犹豫。该报指出:肖尔茨总理宣布了德国政策大转变的到来。但如果德国想向乌克兰提供旧的防空导弹,以便乌克兰士兵能够阻止俄罗斯轰炸机杀害他们的家人,德国却并不能确保武器的快速交付。德国政府的犹豫不决其实很早就开始了。根据联邦总理及其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的看法,德国在经济对峙中不应冒太大的风险。例如,德国不应该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和天然气,否则,德国的汽油肯定会变得更昂贵,很多人可能会失去工作。总之,德国政府还没有准备好经历这样的发展。政府不相信德国人会为了制止战争而接受重大损失。
德国《世界报》也就能源问题写道:电力、天然气、取暖油和燃料的价格上涨会造成伤害。但政府的任务并不是为每个人因必需支付更高成本而提供经济补偿。虽然出现了期望另外投入亿万欧元加以补救的呼声,但人们不应忘记当前的债务狂潮。政治领导人未来要在安全和个人责任中找到平衡,并非易事。
据德国广播电台3月20日报道,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闪电访问阿拉伯国家,以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哈贝克表示,已与卡塔尔达成了长期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该合作关系不仅包括液化气的供应,还包括扩大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措施。
瑞士《新苏黎世报》就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角色写道: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是否参与了俄罗斯计划的对乌克兰的战争。事实是,习近平就应如何对待俄罗斯一事,感到茫然。中国支支吾吾,没有别的路好走。在乌克兰战争中,习近平站在普京的一边。这可能是他外交政策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德国编辑部网络认为,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玩的是双重游戏。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越来越不明朗。中国一方面说,要在外交上和俄国协调,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不想看到这场战争。中国的这种迷雾战略是有原因的,就是要让所有的门都敞开着。中国领导层认为,追求和美国的良好关系,不会给中国带来多少好处,因为美国永远不会让中国崛起。那何必花大精力去修缮一个肯定会走向冲突的双边关系呢?再者,北京猜测,西方的团结一致可能很快就会出现裂痕,特别是当能源价格攀升到了不可想象的高度以及乌克兰难民潮发展到了阻挡不住的地步。西方社会紧张将有利于中国。而俄国在很多领域都是中国可靠的伙伴,比如在对待北约东扩的立场上。习近平应该是期望普京继续掌权的。但如果普京受到一定的削弱,这对中国可能还更好,因为,莫斯科就会更依赖北京的经济并相应地向中国提供廉价的原油。但是,如果中国意识到,欧洲的团结一致不是短暂的,而且可能甚至威胁到普京,让他输掉乌克兰战争,这时,习近平就会对自己的立场进行通盘考虑了。俄中友谊首先是一个务实联盟。中国可不想站在失败者这一边。
中国的“中立”人设?
习近平和拜登通过电话后,北京以中立者的身份发出和平谈判的呼吁,中国真是中立的吗?《商报》一篇评论对此表示质疑。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迄今为止都没有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发出谴责,这是为什么呢?《法兰克福汇报》试图寻找答案。
拜登和习近平上周五进行了近2小时的视频通话
“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电话会谈结束后仅仅几分钟,中国国家媒体就发表了声明,核心信息是:中国以中立者的身份呼吁进行和平谈判。” 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昨日(3月20)发表的一篇评论开头这样写道。作者Sabine Gusbeth认为,如此迅速发表声明,必定已是事前安排写好:“中国希望以这种方式主导全球话语权。世界各地的媒体第一时间得知这个信息并迅速报道中国的观点。白宫的公告几个小时后才公布出来。”
评论尖锐地指出“这种宣传在西方越来越招致反感。因为,比起说话,实际行动更为重要”。作者写道:“多年来,共产党一直试图对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进行重新定义。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从中国的表现上可以看到北京在这方面会走的有多远。中共领导人像念经一般一遍遍强调,中国的外交原则之重是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但北京却拒绝称俄罗斯对乌克兰入侵,更别提发出谴责了。相反,中国提到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并将西方的制裁描述为非法。更重要的是,在拜登和习近平通话前不久,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的一篇匿名文章指责美国 ,认为是华盛顿造成了乌克兰危机。”
标题为“乌克兰战争:西方应以行动衡量中国”(Ukraine-Krieg: Der Westen sollte China an seinen Taten messen)的文章最后指出:“种种迹象均表明,中国绝非是中立的。习近平和拜登通电话要求共同致力于实现乌克兰和平,那么也要看看,中国自己是否也会将此付诸于行动”。
《法兰克福汇报》则注意到了鲜少有东南亚国家对俄罗斯发出谴责的现象。该报本周一(3月2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后,西方国家难以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一个抗衡中国的力量,北京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日益增长。”
大多数国家东南亚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数天后还在奉行中立政策,除了新加坡之外,没有一个国家对莫斯科实施制裁。东盟国家仅仅呼吁停火,但未将俄罗斯称为入侵者。《法兰克福汇报》驻新加坡记者Till Fähnders指出:“乌克兰战争上,东南亚国家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他们一直想避免的位置上。在大国对抗中,不得不选边站的压力正在增加。东盟和其大多数成员国目前还坚持不干涉原则,不过这种在危机中保持中立的尝试可能存在风险……北京几乎将整个南中国海视为中国领土,并在那里的岛屿岛礁建立军事基地。这些地区国家担心,如果中国与俄罗斯靠拢,会在它们的大门前形成一个独裁集团。”
作者认为,东南亚国家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克制态度清楚地表明,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并非是价值观主导,而是考虑获利多少:“尤其是在中国扩充军备的背景下,俄罗斯已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武器供应国。莫斯科出售的武器价格比大多数竞争对手都低。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最近1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出售的武器当中,几乎30%都来自俄罗斯。自苏联时代起就与莫斯科保持密切关系的越南,甚至80%以上的武器都来自俄罗斯。”
题目为“有风险的中立主义”(Riskante Neutralität)的文章还指出,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东南亚国家社交媒体上对 “强人”普京的积极评论,有些人正在散布一种说法,即西方是乌克兰战争的同谋:“这也反映了东南亚人对威权政府的偏爱。十个东盟成员国中,没有一个被自由之家组织列为'完全自由 '的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被列为是 '部分自由 '国家,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是'不自由 '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印太地区国家并不关心维护民主和国际法,他们在乎的是,如何减少来自中国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大国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