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4日开战以来,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3星期,尽管前线战况还尚未明朗,但过去几周的军事行动,对于任何现代战争研究者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信息环境极为混乱,俄乌双方都有大量假信息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发酵,加上前一场类似规模的战争——伊拉克战争已是近20前的历史,导致研究者不可避免地得出各种自相矛盾的结论。
本文希望通过梳理过去10年间俄罗斯公开发表的战役思想,结合俄军在本次战争中的表现,帮助各位看客从未曾考虑的角度去评价双方的表现。
自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2013年上任以来,发表了一系列对于未来战争的系统性分析和预测,我们今日看到的俄军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推进部队建设和作战指挥,这种思路和观察者过去所习惯的“美式现代化战争”不管在思路还是形式上都有巨大的差别。
想在一篇短文中完全阐述俄军的整体思路是不可能的,笔者从中挑选了三处颠覆性差别进行详细解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田忌赛马
对比美式“狮子搏兔”,俄式战争更像“田忌赛马”。尽管大量关注者将本场战争同海湾/伊拉克战争进行类比,但力量的天平却远不像那两场战争那样悬殊。
海湾战争时期,美国为首的联军对抗萨达姆的伊拉克军队,数量优势为2.5:1-3:1,如果考虑装备质量差距则更为明显;伊拉克战争时期,萨达姆已经受到十余年国际制裁,五年以上的美国空军轮番轰炸,本质已是强弩之末。这一形势意味着美军能在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都拥有巨大优势,能够在几乎每一场战斗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获得碾压战果。
但对俄罗斯来说,情况却远没有这么理想,本次作战动员的正规军数量从各个渠道估计大约只有12-18万,加上数万只适合二线治安战的国民近卫军,以及位于乌克兰东部的两个亲俄共和国——顿涅茨克(DPR)和卢甘斯克(LNR)的数万民兵。
其面对的乌克兰军队,在纸面上拥有18万正规军以及26万拥有作战经验的预备役力量,精锐部队在东乌前线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战,拥有北约的人力和物资支持,开战以后甚至得到国际雇佣兵协助。
在这个大背景下,俄罗斯不可能像美国一样打富裕仗,只能选择“好钢用在刀刃上”,采取了一种“田忌赛马”的策略:以下马对上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上马对中马。
在实战中表现为:俄军并未将最精锐的西部和南部军区部队投入围剿乌军精锐的东乌集群,这个任务完全由获得俄空中支援的DPR和LNR民兵承担,连位于亚速海沿岸,乌克兰第三大城市马里乌波尔,其主攻任务都是由DPR民兵辅以少数车臣地区特种部队执行。
熟悉美式战争的观察者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以自身战力最弱部队与敌精锐硬碰硬,必定会导致大量伤亡,国内政治和舆论难以接受。但从更传统的纯军事层面考量,在不影响完成战役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精锐主力执行更重要的任务是看似冷酷,实则合理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兵依靠非常有限的支援,不断挤压乌军精锐,不仅马里乌波尔攻城战快速推进,也将乌军东部集群从原本的完整战线压缩到了以克拉马托斯克为中心的一小片地区,完全取得战场主导权。
不仅东线,在北线正规俄军攻势中头三天的损失,经过清点发现大量老旧装备:古董型号T-72、MT-LB装甲运兵车等超期服役或完全不适合现代战场的装备。这些部队很可能来自远东或中部军区的二三线单位,进行第一波突击以试探敌军防御虚实。种种迹象都表明,俄罗斯对于战争的认知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美式思路非常不同。
发挥合力
俄军要求各军种均衡发展、合理配属,最大化发挥每个兵种的作战效能,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
过去数年,不少观察者对于俄海军嗤之以鼻,认为其过度依赖老旧舰艇,新一批船只多为“小舢板”,吨位不足武备有限,难堪大用。然而从开战到目前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大批来自波罗的海和北海舰队的船只经地中海抵达黑海沿岸,配合空军快速摧毁了乌海军战斗能力。
地中海方向三艘舰船呈掎角之势与美国杜鲁门号航母对峙,重演1973东地中海那场惊心动魄的对抗。在之后的作战中,不但出人意料地在亚速海沿岸梅利托波尔城实施两栖登陆,切断东部乌军退路,更是对港口城市敖德萨构成威胁,使城内乌军被牵制,难以援助其他被围攻的区域。
其他军种也不遑多让,陆军、空降军、空天军、国民近卫军以及车臣共和国下辖部队均有所行动,这种行动是在清晰理解自身单位优势和弱点后,基于全局态势做出最合理的力量部署,在战役策划层面展现了很强的联合作战能力。
在靠近波兰边境的乌克兰西部亚沃里夫,地面特种单位引导巡航导弹对地处乌克兰大后方的国际雇佣兵训练基地进行打击,极大挫伤了这些部队的士气,同时摧毁了大量北约援助的物资和军火。这种敌后侦查的特种部队运作模式加强了俄军的战场制信息权,在不久的未来,当大量北约援助物资抵达时可能会发挥进一步作用。
速度第一
俄军高度强调战役的速度,要求将不同阶段的作战同时执行,最大化压缩战役时间。
开战第一天,俄军同时实施了大规模海空打击、空中突击占领基辅机场以及地面的大规模进攻。此举让许多西方观察者大为诧异:他们习惯了美国在地面进攻前进行长时间火力准备的作战模式,认为俄军的进攻方式过分鲁莽。
但笔者认为,这种作战行为并非临时起意,存在明确的规划:空天军的空袭优先扫清了进攻方向的乌克兰防空力量和乌克兰舰队,第一时间获得了战争制海权和局部制空权,使后续行动可以顺利进行,此时乌克兰绝大部分防空网依旧存在,却无法对第一天的具体作战造成太大阻挠。
这种将不同阶段压缩到一起执行的思路不仅体现在战斗中,也体现在战后管理模式上:3月中旬,俄军在梅利托波尔架起了电视广播设备,使得该区域乌克兰居民可以收看俄罗斯电视,当前线城市还处在激烈争夺中时,后方的国民近卫军已经控制了包括扎波罗热核电站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民用设施,在控制区域进行了大规模武器回购项目,从当地居民手中和平回收了武器,这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是保障未来军事行动的重要步骤。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外界普遍认知是美国在22天内结束了战争,以巴格达政府投降为战争结局。实际上在这个时间点,美军未能军事控制任何主要城市,伊军武器库被放置不管,前政府军甚至不少人直接带着武器回家,大量重要民生设施无法运作,边境管理荡然无存,这一切导致了伊拉克快速陷入混乱中,美国随后陷入长达7年的大规模治安战,这一过程中不乏第二次费卢杰战役这种导致大量伤亡的城市争夺战,目前俄军在二线的行动稳定了前线部队的大后方,为后续战后处理打好了基础。
以上仅仅是结合已知信息和俄罗斯公开出版的军事文献获得的一系列启示,相信在未来更多信息公开时,我们能从中吸收更多经验和教训,对新时代战争获得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