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品有礼(ID:pinpinyouli),作者:我本厨狂人(又名品品,北大毕业,专业横跨国政、新闻和艺术。现于上海一所艺术院校工作),头图来自:作者拍摄(注意看电子秤旁边的那束花)


去菜市场买菜,不料却遇到了热情老板给我递烟。作为研究社会表演的人类学学者,我反观自己是一个“并无雄性气质、无刺青纹身、无江湖痞气”的新时代职业妇女和知识女性,看起来颇为贤良淑德,良好品性时刻就洋溢在眉宇之间,然而却在菜市场里被“请烟”。手指夹住这根香烟把玩的同时,内心不由得随之起伏,这支烟引发了我微思考。


你知道,当今话语分析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荷兰学者梵·迪克(van Dijk)一向喜欢以微观视角来进行话语分析。他认为,“唯有突破语言文字的表象,才能深入探究新闻阐释过程中所发生的真实情形”。这就提醒了我们,在每天迎来送往、讨价还价甚至可能污水横流的菜市场里,被请一支烟的行为背后,依旧存在特定框架下的话语规则和运作法则。


敬烟,或者说“请烟”,是我国人情社会由来已久的一种社交方式。不管是出于知礼懂事,还是为了套近乎,这小小的一根香烟确实就像一根奇妙的月老线,一下子就缩短了人和人原本的陌生距离。香烟点起,话引子也就开启。


一根香烟抽下来,大家就成了可以说说笑笑毫不拘束的熟人。所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香烟成了男人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一根烟就迅速的达成了“哥们”的自己人意识。


不像女人,繁复缭乱的社交往往要先从人皆可谈的“减肥”话题开始,逐渐过渡到“我们家又买了一个大平层”“LV又新出了一款包包”,到最后能流畅开骂自家老公和娃,把上两个话题形成的同一立场再进一步捍卫加固,方能顺利收尾。如果这三个流程你接得住,那么恭喜你,你们就是“塑料姐妹花”了。


在菜市场,由摊主向顾客递香烟,这种情境也不是鲜有。经常是摊主看到有一段时间没有来的老客户又来眷顾生意,他会用递送香烟的方式来表达“欢迎再次光临”的感谢,传递“我们不生分”的市井人情。再者,那就是买卖愉快达成之后,买卖双方站在一起抽一支烟,分享此刻的放松和闲适:你赚到了钱,我也买到合意的菜——这很重要,这一支烟,往往就是共情的开始,乡土人情社会浓浓的回归。


代表中国人“市井”概念的聚集地——菜市场,处处留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人对乡土情怀的眷恋痕迹。这种乡土情感上的牵系纽带功能,甚至还可以通过菜市场上的吵架来强化完成。


今年元旦,我在菜市场里就遇到了一次精彩的吵架。吵架这事是挺有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虽然有可能吵架的人不一定有文化。那天是为何而吵,我不太清楚——开头没看到,但是找上门来的上海爷叔委实有鸡糟的嫌疑,一看就不是爽利麻溜的主,啰哩啰嗦“疙瘩”不已,还用尽了长句子如珠玉炮弹般发送。


水果店的老板娘显然是吃了文化的亏,三五句下来她就有点撑不住了。可关键时候,水果店老板出场亮相。别看水果店老板是狭隘地域观上靠一记“阿拉”就自觉优越感爆棚的上海人所最不耻的那类苏北人,但是,真的,吵架这事有时候真是字越少越有力量,而且还另外一种音乐调性的语言和语气——从小吃的故乡的土、饮的故乡的水,就支撑着他在光怪陆离的商业都市“讨生活”的源动力。


水果店老板方言加持下的语言技巧,不但化文化不足的劣势为优势,即便文绉绉的长句子不会说,可话糙理不糙,还巧妙借用了中国民俗语言中的韵律感冲击令,诸如什么“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之类的民谣风格——因为是正宗纯而粹的苏北话,好些我还听不太懂,所以只能扶着门边看个“辣块妈妈”的热闹。


顿时,上海人酸唧唧的长句子格外让渡于方言加持的诗话俚语。


可是,为什么菜市场的老板要给我递支烟呢?他怎么样给我递烟?下次我再来,他还会不会再给我递烟?


这就要来说一说这个菜市场。我所在的这个菜市场,属于魔都中心城区的老旧菜场改造工程中的一项,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伊一直是附近属地居民买菜的首选之地:以菜场为圆心,可辐射周围生活圈800米左右。


每日来往人流密集,而菜市场虽无摆在户外的路边摊之列,然陈列于室内的菜市场,依旧以大众最常熟悉的“井”字方格陈设菜摊,人声喧闹,气味横陈(关于旧菜场的情况请读旧作:《我本“厨”狂人 | 品膳札记》)


老式的菜市场,不单单是我们买菜卖菜的地方,更带着菜贩们浓浓的生活气息。<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老式的菜市场,不单单是我们买菜卖菜的地方,更带着菜贩们浓浓的生活气息。


前两年,菜市场所在的社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定位和改建。大概是考虑到其地理位置特殊,附近还有一所领事馆,文化资源大有可挖掘余地,因此连同菜市场,整条街面进行翻修改建。


原来菜市场的菜贩们如作鸟兽散,散落在周边六七个地方,因此还曾引发吕老师我“东边买鱼,西边买肉,再去南北跑跑腿”的花木兰般的喟叹。当中叮叮当当,时不时就有新闻冒现,直到今年过年,这个菜市场才以全新面貌再度回归!


它,变了,变得耳目一新。过去昏影瞳瞳的光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三米一盏的藤编工艺大吊灯;地面方砖平整干净,人再也不用像练轻功般的垫着脚尖从污水滩上飞过去;过去那些星罗棋布的菜摊,摊主们要各显神通般的挤出空间摆出品种,如今却是疏疏朗朗,几家蔬菜几家肉,尽可能的摆出美感。


水果店只此一家,就按在市场入口,从时令水果到进口水果应有尽有,价格我看倒也不算贵;过去的裁缝店、茶叶店还在,不过如今店面亮堂规整高大上,老裁缝不再踩着他吱嘎作响的缝纫机,面粉店的也不再脸上挂着一道白粉现场轧粉抻面,茶叶店的老板娘不再爱搭不理地坐在简易搭就的棚子里,一边刷电视剧一边漫不经心地给顾客抓茶叶,如今她站在整整齐齐的摊子后面,对,是站着,面对来来去去穿梭的人流——美貌的菜市场让人也有点措手不及。


传统的菜市场,经历着数字化和现代化生活秩序的冲击,如今环境虽然优美了,万物皆可精致,可是那种深植在民间、以包容万象之姿、汇纳万千滋味的烟火气却淡了。原本的菜市场,可以说是一个“熟人社会”,哪怕哪天偶尔忘记带钱包,面对老顾客,店主还是会同意赊账。


真诚,亲切,热闹,杂芜,老式的菜场就诸如路边长在石头缝里的小草,以微小却又强劲的生命力在支持着整个春天的到来。而眼下的新式菜场,规范,整洁,秩序,现代,如同熟人社会终将进入契约型社会一样,我们全程手机支付,不再体验那递过来的人民币有手心的温度;我们也不用讨价还价,因为这里太安静了,且明码标价——要是你脸皮足够厚也可以试一试!


你匆匆的来,也可以匆匆的去,因为只有这么几家,不足以像过去一样笃悠悠的逛……


然而,即便这样,我还是选择去这家新改建的菜市场买菜。为什么呢?


因为:一,它干净整洁;二,它有我想买的菜,三,菜价不算贵;更重要的,它会给我“敬烟”呐!

未改造前的菜市场。老板娘在角落里放上了一瓶花,即便是脏乱差的空间,也有美的追求存在。<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未改造前的菜市场。老板娘在角落里放上了一瓶花,即便是脏乱差的空间,也有美的追求存在。


改造后,确实天壤之别。<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改造后,确实天壤之别。


我很喜欢穿着我的灯笼裤去逛菜市场,在我看来,这是最适合逛菜市场的装扮——我想这样是不是就不太像个“阿姨”?<br>
我很喜欢穿着我的灯笼裤去逛菜市场,在我看来,这是最适合逛菜市场的装扮——我想这样是不是就不太像个“阿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品有礼(ID:pinpinyouli),作者:我本厨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