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打破“央企崇拜”了。

最近,在全世界都关注俄乌战争时,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花了好几天的功夫,扒出90多家央企的企业责任报告,发现了很多特别有意思的“真相”。

俄罗斯注定是要从一个二流国家滑落到三流国家的。但我梳理出来的这些数据,却藏着中国上升为顶级一流国家的密码。



2021年,是央企最赚钱的一年。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实现36.3万亿元和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和29.8%,创历史最好水平。

尽管全球疫情阴影笼罩,叠加大宗商品上涨压力,大家普遍喊苦、喊累,央企却默不吭声,大笔一挥上交了税费2.4万亿元。

我知道你跟我一样,很好奇作为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各大央企每年都纳了多少税?

不好意思,这个数据不那么容易找。

不过,央企们几乎每年都公布社会责任报告,里头还是会有一些有用的数据。截止目前,有63家央企公布了2020、2019年、2018的“应缴税额”。

从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揭开央企们的贡献。

你能想象吗?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作为国资委管理的唯一一家综合性农业央企,有三万多的职工,旗下还有3家上市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畜牧制药企业,产业版图横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你猜它的税额有多少?

0.56亿元。

2019年中农发的营业收入是332.6亿元,这个体量能够进入中国企业五百强,规模着实不小。

不过,它的应缴税额只有5600万元。

类似于中农发的央企,并不在少数。

据我们统计,在有公开数据的63家央企中,纳税低于10亿元不少于9家,分别为: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8.11亿元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8亿元;

中国医药集团,8亿元;

矿冶科技集团,2.34亿元;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税额1.73亿元;

……

是不是跟我一样,一下子有一种下巴都快跌穿地板了?

说好的家大业大呢?



大家听过中国医药集团吧。

一家国药集团的营收≈上药集团+华润医药+九通医药+广州医药的总和;

在中国医药市场中,国药集团吃掉了近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剩下1万3千多家企业争夺剩余四分之三市场。

如此庞大的国药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近5千亿元,资产总额3936.06亿元,是妥妥的世界五百强。

但是,如此的巨无霸,纳税额仅有8亿元。

而同一年,营业收入只有国药集团5%左右的恒瑞医药(232.9亿元),却贡献了3倍的税收(24.3亿元)。

当然啦,国药集团与中农发,这两家企业还是很特别的。

一个保粮食安全,一个保医药底线,都是“国家队”里的担当。

中国税收优惠的基本原则就是促进科技进步,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发展、环境保护与节能,支持安全生产,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等……

为了守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鼓励农业发展,农业企业是享受了很多税收优惠的。中央转移支付对农业大省的“关照”,与中农发享受的税收优惠都是同一个原理。

而国药集团供应了85%以上的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比如乙肝疫苗、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这些都是免费的疫苗。别忘了,我们打的新冠疫苗也是免费的。

这两个公司还是不太一样的。不能纯粹以纳税额来看。

不过,回到开头的结论,有一些依旧是成立的。

那些家大业大的央企们,不是每一家都有傲视群雄的纳税额。

是时候打破央企迷信了。



最近俄乌冲突,让全世界神经紧绷。

作为一个能源丰富、地广物博的国家,俄罗斯最大的公司都来自于资源领域,比如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卢克石油公司 、俄罗斯石油公司。

这点跟中国有点像。

我们的中石油、中石化也都是超级庞然大物。

前不久的联想事件中,有人曾故意混淆是非说, “民企500强纳税总额和中石油一家差不多”。

还装模作样地发出质疑:赚的钱去哪了?揣兜里了?似乎在质疑民企的历史地位。

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用数据说话。

202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营收总额是20871亿元,应缴税额是3157.5亿元。

虽然中石油纳税额确实非常恐怖,但也没夸张到一家顶500家。

实际上,民企500强的前7家公司的纳税额加起来就达到3293.95亿元。



早就超过中石油了!

如果排开头部几家公司,接下来的吉利控股+新城控股+龙湖集团+中国民生银行+腾讯+融创+美的+小米+重庆金科投控+富力+联想+中南控股+荣盛控股+龙光集团+阳光龙净集团,15家民企也能再造一家中石油。

民企巨头们绝对没有“躺平”。

根据全国工商联的《报告》显示,2020年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是35.12万亿元,纳税总额达1.36万亿元。

这几年民营企业500强的纳税总额一直在攀升,占全国税收总额比重持续增加,2015年到2020年,比重从5.14%上升到了8.8%。

注意了,这只是五百家的数量哦。贡献了一个14亿人口大国的8.8%税收。



我们再来看看最大的民营企业华为。

2020年,华为营收8913.68亿元,净利润646亿元,纳税903亿元。

一家华为,相当于东航

+南航

+联通

+电信

+中国电子科技

+中国铝业

+中国盐业

+中国林业

+中国商飞

+中国黄金

+中国中车

+中国一重

+中国医药

+中广核的总和。



不愧是民企“纳税之王”。

华为一家纳税贡献,顶得上14家重磅央企。

这14家央企,可不是等闲之辈,任意一家单拎出来,都在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如中国中车,是全球最大的轨道列车生产商,一年能生产3000辆铁路客车, 600组高速动车,掌握了半个地球的轨道列车的命运,妥妥的“大国重器”。你乘坐的地铁、高铁大概率是中国中车造的。

又比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是央企里的“三星”,是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它旗下有10家上市公司,最为人熟知的是全球第一的“安防大哥”海康威视。

又比如中国商用飞机,这是国家实施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代表着中国与波音、空客“掰手腕”,旗下“国产大飞机”C919还没有正式交付,就已经收到了超过1000架订单。

至于南航、东航、电信什么地位就不用我说了吧。

华为能取得这样的纳税额,是相当不容易的。

很多央企所处领域比较特殊,非充分性竞争、国家重点攻关需要花大钱的……但同时也能比较轻松地在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上占得先机。

作为民企的华为,更多需要自力更生,一边喊着“星辰大海”,一边忍受战火纷飞,开拓海外市场。

每一分钱,背后都是血与汗的凝聚。



同一个行业,民企和央企的日子也不太一样。



万科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2020年纳税867.29亿元,日均纳税约2.38亿元。仅次于第一名的华为。

2020年万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415.2亿元。换而言之,万科每赚1元利润就要对应2.089元的税。

我们看看中国保利集团,2020年营收4007亿元,利润是591亿元,纳税541亿元。纳税额占营收比是13.5%,低于万科的21%。

保利每赚1元利润,对应的税是1.09元,也比万科低一半。

这么看,万科还是挺不容易的。

作为一家民企,万科没有任何机构能够背书,无论是拿地环节,还是融资环节,都没有天然的优势。

国企能以更低的融资成本,拿到更核心位置的地块,在攻城略地时一路“开挂”。万科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把公司管理、资金流做到极致,才能有高的评级和授信,拿到便宜的贷款。

万科的创始人王石曾豪言,“不行贿是万科的底线”、“因为不行贿,我拿不到好的地”。



致敬万科!

当然啦,我们也要看到国家队的力量。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危机、资金危机最大的一年,融资收紧、企业爆雷带来信用危机,不断“撕裂”房企资金的缺口。

在集中供地中,民营房企纷纷“隐身”,央企国企则“全年无休”,成为土地市场的“生力军”。

关键时刻,在危机中稳增长,更能彰显“国家队”这张牌的含金量。



中国的高纳税行业,烟草第一,汽车也能排得上号。

在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香烟之前已经缴纳了60%的税。

而汽车行业的高纳税贡献度,大有要与之一较高下的阵势。

尤其是在制造环节,汽车制造企业承担的税费偏高。三大主要缴纳的税中,增值税25%,所得税25%,消费税从1%-40%不等。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曾在多个场合奔走疾呼:进一步对汽车制造企业降税。建议将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的增值税降至10%。

汽车企业是多地的纳税大户和财政顶梁柱。比如吉林,坊间就流传着“吉林的经济看一汽-大众”。

作为常年的纳税大户,一汽-大众2021年上缴税金超418亿元,甚至比长春市2020全年税收351.3亿元还要高不少。

回到央企的纳税榜上,汽车企业都是前十榜单的“常驻民”,比如东风汽车和中国一汽,纳税额都位列前10名。

东风汽车2018年营收6051.81亿元,纳税576.48亿元,

中国一汽2020年营收6974.2亿元,纳税558.5亿元;

民企方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2020年实现营收3256.18亿元,纳税319.14亿元。

不可否认,吉利的纳税额比央企们要低。

不过,吉利打开国际市场更厉害,在建立国际社会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前英国品牌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十大汽车品牌价值排行榜中,自主品牌只有吉利挤了进去,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尊严。



在出口方面,吉利汽车的实力也是非常强悍的。

2021年这一年,吉利汽车出口11.5万台。

而中国一汽从1984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截至2019年底整车出口才累计逾32万辆。



前几天,财政部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22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究竟谁是最大的减税降费受益者?

去年,曾有人称:所有中小型企业都在喊苦,要求降税、减负……但是大家是不是得公平点啊,市场主体不都一样吗?你私企降税了,减负了,那是不是国企也可以一视同仁,也应该减负啊?

言下之意,似乎国企被“歧视”了。

真相果真如此吗?

非也。

财政部部长在《国务院关于201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曾指出,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共2.36万亿元,其中民企合计减税1.26万亿元。

那么,剩下的1.1万亿减在了谁头上呢?

除了民企,剩下的不就是地方国企、央企和外资企业了吗?

其中,民企可是4457万户,分1.26万亿。

央企和国企不到50万家,外资企业约100万家,加起来150万家,分1.1万亿。

这么简单的数学题,真有人不会算吗?



唠唠叨叨这么多,我绝对不是想否定央企们的重大意义。

除了税收贡献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将部分国有资本权益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用大白话说就是,央企赚的钱,要掏出一部分“输血”社保金,用于国民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

截至2020年末,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了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1.68万亿是什么概念?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4.78万亿元,累计结余6.53万亿元。

社保金的“池子”,几乎三分之一都是靠央企国企在“支撑”。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啊。谁能够跟央企们相比对吧?

央企是国民经济命脉的中流顶柱,是宏观调控的国家队,关键战略性产业的主力军,对于稳增长,促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但是话又说回来,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大家都是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使命不同,责任担当也不同。

厚此薄彼,不管厚哪一方薄哪一方,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你懂不?

最近俄罗斯步履艰难早就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

唯有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中国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