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往往是空巢老人的“标配”,但机构养老作为补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中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孤独的农村空巢老人需要得到更多关注。老人们因何而去养老院?农村养老院条件如何?他们的养老院生活幸不幸福?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羊村传播(ID:yangcunmedia),作者:汪忠祥,主编:曾润喜,执行主编:陈迪安,原文标题:《机构养老“苦与乐”——乡村养老院里的空巢老人 | 羊村过年记》,头图来自:汪忠祥


过年返乡期间,小羊观察和了解到家乡新办了不少乡村养老院,名字也非常吸引人。例如“享乐养老院”“寿星养老院”“夕阳红养老院”“老来乐养老院”等,听上去便是农村老人安享晚年的好去处。


出于对如今农村地区养老机构建设现状的好奇,小羊走访了一所乡村养老院,希望真切地感受和了解院内农村空巢、孤寡、失能老人的生活现状。


相比于城市养老院的富足舒适,在物质条件落后的农村,以村为单位的养老院是匆忙“上马”的政策产物,还是小有成就的老年乐园?


农村部分空巢老人住进了养老院


在城市化的时代浪潮中,农村的青壮年人口为了谋生源源不断流向城市,久而久之,农村空心化现象已成为常态。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相较于10年前上升4.63%。[1]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未富先老,空巢老人比比皆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通常故土难离而常年居家养老,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无人照顾会被其家人送往当地养老院居住。


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养老事业的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乡镇纷纷办起基层养老院提供机构养老服务。


小羊的家乡A省Q市,位于总体上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前文提到的“享乐养老院”“寿星养老院”等便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政策成果。


201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促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工程,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设施。”[2]


小羊走访调查的F村MH养老院,以原MH小学校址为场地,占地面积约2亩,距今已有近6年办院历史。该院每年收纳孤寡老人、失能老人十余位,院中有护工负责老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的照料工作。


养老院院长介绍道,MH养老院是由镇政府外包委托其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老人家庭付费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MH养老院(图源作者)<br>
MH养老院(图源作者)


住进MH养老院的老人们,年岁在70至90岁上下,健康状况不一,均配偶去世,绝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少老人已居住五年之久,有的甚至在院内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他们的亲属一般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过年期间方才接老人回家一同过年,年后外出工作时再将老人送回养老院。


经小羊调查,老人们的入住原因主要包括:家中无人照顾且身患残疾不能自理;家庭矛盾纠纷;邻里关系不和谐等。


极少有健康老人自愿住进养老院,自由自在的居家养老始终是第一选择。有研究表明,“不习惯”是农村老年人不愿意到机构养老的最主要因素。[3]


实地观察中,小羊发现:MH养老院因资金问题限制,基础设施较为稀缺,简陋的生活环境给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院内共有两层宿舍,每间宿舍内摆放一两张床位和安置一台电风扇,冬天没有足够的供暖设备。无独立卫生间,公共卫生间离宿舍较远,缺乏无障碍设施。


宿舍内部环境(图源作者)<br>
宿舍内部环境(图源作者)


而仅有的娱乐设施,便是院内老旧的健身器材,以及专门观看电视的一所房间。受身体条件限制,健身器材和电视对于失能老人、高龄老人而言没有多大用处。


院内健身器材(图源作者)<br>
院内健身器材(图源作者)


由于中部地区的经济条件限制,MH养老院目前尚未医养结合。院内缺乏医疗卫生设备,暂无日常体检服务,一旦老人身体不适就会被送往医院就诊。


经询问,养老院的临终关怀服务尚待完善。综合来看,该院服务类型单一,目前仅能提供饮食照料服务以及少数休闲服务。


院内饮水设施(图源作者)<br>
院内饮水设施(图源作者)


养老院院长对此回应称:“农村养老院的国家财政经费有限,收费又不能太高。目前已在消防设施建设和陪护人员雇佣上投入较多资金,所以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安排缺少了足够的资金支持。”


自由VS管制:W老人的养老院故事


小羊访谈了一位曾在MH养老院居住过一段时日的F村W老人。老爷爷热情健谈、和蔼可亲,但因为高龄,大脑机能发生退化,不时出现聊天思路杂乱的情况,当地方言称之为“(头)昏了”。


注:为保证访谈材料的真实性,小羊通过采访询问院长、护工及老人家属,对老人自述内容进行了多方验证。老人的大部分自述符合真实情况,文中内容均属实。


老人的身体状况较为健康,有基本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进入老年生活以来,老人已经居家养老数十年,二十年前老伴因病离世。


W爷爷一共育有两儿两女,家庭四代同堂、子女众多,每年赡养义务由各家共同分摊。这位爱自由自在的老人,平日里以独居为主,不在子女家居住。


老人社交广泛,平日里喜好通过串门聊天来打发时间,老年生活自得其乐。“几十年如一日”的散步访友,充实了W老人“自娱自乐”养老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2021年夏天,由于一场家庭纠纷,W老人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突然被打乱。在子女们的协商安排下,他不得不离开几十年的住所,住进了“人生地不熟”的本村MH养老院。


养老院院长称,养老院每月收取老人家庭1300元,作为吃喝开支以及人员护理费用。


W老人表示,养老院的饭菜由专人负责,荤素搭配,倒是省去了自己动手解决吃喝的麻烦,饮食也要比平时自理时更加丰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个人描述中,W老人表示自己在养老院里度过了“煎熬”般的七十余日。


老人的家属反映:不知道是年事已高,还是养老院长期封闭式生活的苦闷,这段经历之后,老人产生了精神错乱的症状。


行动自由是老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最简单的一项需求。在娱乐匮乏的农村地区,熟人社交是空巢老人普遍偏好的娱乐选择,也是“最经济”的选择。


W老人的日常娱乐方式就是串门聊天,但这个爱好颇受养老机构限制。养老院整日封闭,个人自由受到管制。一住进来,W老人便陷入了“不适应”“不习惯”的困境。


进院之初,W老人试图寻找身边的伙伴进行闲聊,通过交友适应新生活环境。然而,老人的主动尝试遭遇了挫败。社会交往上的局限,更加强化了W老人内心的空虚感。


老人说道:“那里的老人都不认识,大多数还是身体残疾、精神失常的,不但聊不到一起去,还会话不投机、气氛尴尬。”


在交友方面,养老机构这一环境并不适宜失能老人之间形成友谊关系,失能、失智上的差异会阻碍老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一些失能老人之间甚至会发生冷战、敌对等行为。[4]


于是,W老人转向收看电视节目打发时间。但受视力限制不便长时间看电视,几天之后便觉枯燥。据老人所说,养老院每天对收看电视也有时间限制,通常规定一两个小时,因此娱乐时间也有限。


养老院“电视房”(图源作者)<br>
养老院“电视房”(图源作者)


这样一来,聊天、看电视两项院内主要娱乐方式都不能满足W老人的内心需求,老人的目光整日投向上锁铁门外的自由天地。“围城”“牢狱”般的感觉,时刻困扰着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者。


一开始,经过W老人申请,养老院允许老人们在附近散步,也会派人陪同。借着这样的机会,W老人邀上几位腿脚便利的老人一同在附近散心了几次。


但好景不长,由于一次经历,MH养老院开始大门紧锁,不让老人们外出。


炎夏的某一天,W老人在门口附近溜达时,临时起意步行去了几公里附近的二女儿家吃午饭,忘记提前报备通知院内的工作人员。夏日日头正盛,老人顶着高温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只为看望亲人,寻求心理慰藉。


随后养老院发现W老人不在、附近遍寻无果时,便紧急联系了老人亲属。养老院签署了责任协议,要对院内老人的安全负责,而农村土地不平、沟壑众多,又逢酷暑,老人有中暑摔倒的可能。


一通通电话联系后,最后院方和老人其他亲属虚惊一场,原来老人在二女儿家。老人被找到后,院长亲自去接,并劝说老人要配合养老院的工作。


经过这次事情,院方担心腿脚灵便的老人们容易因记性差出门忘记报备,独自不假外出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干脆严格起来锁上大门管制外出。


养老院紧锁的大门(图源作者)<br>
养老院紧锁的大门(图源作者)


自此以后,W老人的心情一直不太好。一方面,老人不能习惯养老院生活,“有种坐牢的感觉”;另一方面,又不能自由出门探亲或串门与熟人聊天,“被关起来的滋味不好受”。


养老院离家较远,身边没有熟人,这让高龄老人有了极不适应的感觉,整天向院方说着想要回家。老人的大儿媳说道:“我自己去养老院看望的时候发现,老人情绪低落,嘴上不停说着要回家。”


W老人认为,如果要习惯院内生活,需要能够和往常一样自由出行,恢复一直以来的串门聊天。由此看来,外出自由算得上W老人养老生活的“第一需求”。


但由于责任问题,MH养老院担心承担不起老人外出途中的安全风险,选择了“一刀切”的处理办法,进行了封闭化管理。


这大门一关,“关”住了一些老人的出行自由,而院内又缺乏足够的文娱服务、基础设施,不足以填补空虚的老年生活,“留”不住老人。


由于老人的长期反映和不佳的精神状态,院方无奈之下和老人家属协商,又将老人送回了家,W老人的养老院生活随之结束。


对于这件事,养老院院长说道:“不是我们养老院不让老人出去,我们也是为了老人着想,万一路上跌倒或者出车祸,后果不堪设想。老人一出去就要派人陪,人手也不够。”


相比W老人“失去自由”的苦闷生活,院中部分失能老人、残疾老人或许早已习惯了养老院生活。这些老人本就难以行动,生活往往不能自理,因此需求较为简单。


对于他们来说,养老院虽封闭,但生活有陪护人员照应也比独自居家要好得多。一日三餐有人服侍,也有其他老人相伴,养老院算是满足了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不可否认,MH养老院管理上不够精细、服务上较为单一、设施上有待完善,限制了老年人机构养老生活的幸福感。


如何让老人们平日里有机会“出得去”,也能在养老院中“留得住”,是摆在MH养老院等乡村养老服务机构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乡村养老院在照料孤寡失能老人上“从无到有”建设成果无疑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改进现状,帮助老人们在机构养老中实现积极老龄化,达到真正的“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3] 吕雪枫,于长永,游欣蓓.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12个省份36个县1218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8(04):102-116.

[4] 李丹,白鸽.何以为家: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的社会隔离研究——基于C市养老机构的调研[J].中州学刊,2020(08):67-7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羊村传播(ID:yangcunmedia),作者:汪忠祥,主编:曾润喜,执行主编:陈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