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丛拾卷(ID:xingcong-shijuan),作者:偶来世上,头图来自:《死亡诗社》剧照


01


知识付费,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但它是那种说出来没错,却总让人觉得别扭,深思之后又发现确实干瘪无味的概念。


从2016年被集中引爆,到了今年,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了一个六七百亿的大市场。让无数自媒体的人在小赚一把的同时,也不断为这块蛋糕抹上一层层更厚的奶油和糖霜。


他们相信: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升级为内容付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知识而买单,内容变现逐渐成为新的风口。


他们也相信:内容变现加快了大众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过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是多样,大众对知识的渴望就越多。


他们更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知识经济体系下才得以绽放光芒,知识付费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深刻。


02


这看似美好但却带着些虚幻的图景,并不全是从业者的自吹自擂和参与者的一厢情愿,纯粹以否定性的视角看待这一领域,是对许多人的不尊重。


而如果说知识付费有问题,其实也就两个问题罢了。


一个“知识”,一个“付费”。


03


说到底,知识不是随随便便就出现和流转的。


从人类开始思考世界开始,“何为知识”就和认识论一起,成为让无数天才耗尽一生心血的话题。


“我们如何能够认识世界。”


“我们如何能够知道我们的认识,能够代表某种确定的真理。”


在那些先哲们的眼中,知识,是具有崇高性的,往小了说,它是具备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往大了说,它代表了这个宇宙的绝对精神。


从巴门尼德开始,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在尝试区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在真理之路上,人们感知到的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和理念,而那在世界中流变的、短暂的、生灭不定的东西,只能叫做意见,叫做表象。


我们今天看到的真知识,那些令很多人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甚至弃之如敝履的东西,是不知道多少代人,费了多少努力,在每一个时代百舸争流,最终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粹。


它们,当之无愧是知识。


而每一个时代的绝大多数话语,都在历史的见证下,在自己的流变中消逝,成为意见。


所以,如今的“知识付费”,知识这二字,并非不能用,但在用它们的时候,人们最好在自己的脑海中,还能够偶尔记起,人类为了那真正知识所做的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努力。


和那些努力相比,现在绝大多数所谓知识,可能连意见都算不上,仅仅是些散乱的信息而已。


连许多被拆解导读的书本身,都称不上知识;那些导读、精要、提纲,那些一分钟了解,五分钟通透的短暂信息,如何配得上知识之名?


在这个角度上看,移动互联时代的内容和数据秉承的逻辑别无二致。


这哪能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充其量只说明了:信息就是金钱。


04


和知识存在的问题一样,付费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它所遮蔽的东西(恰如当下所谓的知识,实际上遮蔽了信息和真理的差异性)


知识历来就是要付费的,这根本没什么;而那些精心准备段子和信息的自媒体人,为自己的内容进行变现,也没什么。


在这里要讨论的,依旧是人们在这种概念游戏下被切割开的某些东西,或者被遗忘的某些历史。


说知识付费的命题是空虚的,并不是说读书不用花钱,而是试图让我们回忆起,实际上人们为了知识而付出的,远远超过那点金钱。


以金钱来衡量对于知识的获取,无异于担忧布加迪威龙的油耗。


信息才付费。知识付命。


05


古代的求学者,一日为师便终身为父。


一个头磕下去,那就是一辈子,读书做学问,不是为了论文,不是为了毕业,不是为了找工作,更不是为了和别人显示自己与时俱进的谈资,或者在消除焦虑的诱惑下,将自己的时间浪费的如此充实。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获取的知识,不是被记录的信息,而是镌刻在一个人的生命之流中,与其自我意识不可分割的精神,它承载着我们的主体性,也连接着我们和整个客观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我们的知识,就在我们的生命中,要人们咬着牙、忍着苦、耐得住寂寞、扛得了诱惑,才能一点一点浇筑在自己的身上。


知识付命!因为知识与我们的生命过程,不可分割。


这样对于知识的严肃憧憬,才能够让韦伯呈现出“以学术为志业”的不朽的讲座。


张汝伦教授在课堂上曾对他的硕士研究生说过:你们就让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去吧,看着他们今天又发了什么论文了,明天又得了个什么奖了,不要着急,你们就安安心心读书,老老实实读书,读到四十岁,你们就和那些人不一样了。


台下的学生,听到说读到40岁的时候,笑出了声。


哲学硕士研究生,最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对老一辈治学一生的理念都只能报以嘲弄却不失敬佩的轻笑。更何况已经被社会中知性思维摩擦得彻头彻尾的大多数呢?


那些因所谓焦虑和急功近利而深陷快餐式的知识无法自拔的人,忘记了知识获取本身的严肃性和厚重感。


06


我们早就说过,金钱买不来健康,金钱买不来爱情。


现代社会把说这话的人脸都打得跟猪一样肿。


但金钱真的很难买来知识,即便确实有钱,能够提高自身的眼界,寻访到更厉害的名师,但是知识的最终获取,都是要“修行靠自身”的。都是要实打实用自己的时间、精神,用“命”去换的。


想想萨特是怎么说的吧:


“我是从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我将在书堆里结束我的生活一样。在我外祖父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书,他禁止别人碰这些书,只一年一次,在十月份开学之前才能给这些书掸去灰尘。还在我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些竖着的石头倍加崇敬:它们或者直立、或是斜立,像砖块似地在书架格子里挤压着,或是间隔摆着,犹如古代石柱形成的通道,高雅而壮观。我感到我们全家的兴衰全系于这些石头。它们都很相像,我在这所小小圣殿里嬉戏,周围是低矮、古老的文物,它们曾看到我出生,也将看到我死亡,它们的永恒保证了我的未来将与过去一样的宁静。”


所以,如果真的希望通过获取知识和思想来寻找人生的机会、真理,缓解人生的困顿、焦虑,就去好好甄别一下知识付费的面子和里子吧,再或者,就逼迫自己,拿一本真正的书,切近地去读它,以命换命一般去读它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丛拾卷(ID:xingcong-shijuan),作者:偶来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