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美国海军协会新闻网,美国海军在线等媒体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对这一航次的“卡尔文森”号航母舰载机部队的部署、实战任务等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和总结。
“卡尔文森”号的事故报道
咱们都知道,这一航次的“卡尔文森”号,在舰载机部队的实际运用上,一开始虽然也算是磕磕绊绊,先后出现过诸如舰载机单发着舰、舰载机发动机起火等事故,但总归没出大问题,部署整体顺利。
一直到2022年1月24日,当天“卡尔文森”号在南海黄岩岛附近组织舰载机起降作业时,捅出了大纰漏:一架隶属于海军航空兵第147战斗攻击机中队(VFA-147)的F-35C战斗机,在降落过程中由于下滑道太低,飞机发生提前接地和重着舰,导致起落架折断、飞机坠海失踪。
F-35C刚坠海时的照片
俗话说“年尾出事,白干一年”,饶是“卡尔文森”号一开始的表现不错,大家挑不出什么大毛病,这一下摔掉一架最新型的F-35C,而且事发后美国海军如同漏勺的保密工作令人印象深刻,顿时让这艘美国航母成了众人嘴里的笑料。
F-35C降落的正确姿势
但是,此次由美国海军协会新闻网、美国海军在线等媒体公布出来的、“卡尔文森”号的运作细节,尽管没有回答此次F-35C战斗机坠海的细节问题,却披露了F-35C战斗机坠海后,“卡尔文森”号航母的损管(全称为“舰艇损害管制”,海军常用词汇)作业,不得不说,“卡尔文森”号航母的损管作业水平,确实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根据美国海军公布的信息,结合舰员拍摄并擅自公开的视频画面显示:这架F-35C战斗机发生重着舰、一路火花带闪电、一头栽进大海后,仅仅10秒钟左右,舰面甲板上的损管分队已经行动起来,消防龙头喷出了第一股水龙,由于F-35C没有撞上其它舰面待命的飞机,因此舰面没有起火。
但是,F-35C在重着舰的过程中,却接连拉断了多根拦阻索,同时碎片在甲板上到处飞散,直接导致后续飞机根本无法着舰。在这种情形下,“卡尔文森”号上的舰载机第2联队立即开始了损管作业,该舰所属的第一航母打击群也进行了跨编队协调,在极短的时间里采取了如下损管措施:
一是为“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更换拦阻索,据称第2舰载机联队的地勤人员在短短35到40分钟左右,就更换了四根拦阻索;
二是开始清空起飞甲板,用来放飞其余正在待命的“超级大黄蜂”舰载机,这部分舰载机携带了空中加油吊舱,可以用来给其余暂未着舰的飞机实施伙伴加油;
三是开始清理着舰甲板,毕竟F-35C坠海之前机体碎片撒的满甲板都是,舰载机着舰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吸入发动机,导致更大的次生灾害。而在清理甲板的过程中,“卡尔文森”号所属的第一航母打击群立即协调“林肯”号所属的第十二航母打击群,在空待机的第2舰载机联队的飞机,暂时转飞“林肯”号着舰。
到当天晚上,“卡尔文森”号的飞行甲板降落区域清理完毕,在“林肯”号上着舰的舰载机全部起飞并返回了“卡尔文森”号,也标志着此次F-35C飞行事故得到了妥善处理,编队至此恢复了战斗力。
美军航母炉火纯青的损管作业
那么,对于“卡尔文森”号在F-35C舰载机坠海后,在损管、编队运作上的表现,对美军航母的一些运用特征,咱们应该如何评价呢?大伊万认为,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美军航母在航母损管上,水平极高,反应极快,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1984年,美国海军一架A-7E的着舰事故
毕竟十秒钟开始舰面灭火,三十五分钟更换四根拦阻索,基本上完成斜角甲板起飞区域清理可以继续放飞舰载机,理论上可以回收舰载机(只不过需要冒风险),这种反应速度真的能用“快如闪电”来形容了;同时,美军航母在应急预案,编队协调上的水平也同样极高。飞行甲板发生事故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派出伙伴加油机,延长编队在空等候时间,协调“林肯”号航母接收舰载机,而“林肯”号肯定也要先腾空自己的飞行甲板,这一切大概率是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的,能做到这个水平的美国海军,确实不愧为“蓝星最强海军”。
被自家火箭弹击中的“福莱斯特”号航母
但是,从“卡尔文森”号损管事故的处理情况看,咱们也是能看出部分问题、看出美军航母在运作上的一些弱点的:
一是航母飞行甲板相对脆弱,对运行安全要求极高。尽管“卡尔文森”号在35分钟左右就恢复了舰载机的放飞作业,但事实上航母的着舰作业并未恢复,原因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最终恢复是在日落后(当晚)恢复的,距离事发当时起码已经过去了三四个小时,当然在战时,这种风险可以无视,但既然有风险就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就要承担航母战斗力可能会进一步下降的后果;
二是单航母战斗群的运作事实上并不可靠。还是以“卡尔文森”号事故来看,最终拯救了第2舰载机联队在空机群的,事实上是隔壁的“林肯”号航空母舰,当然,“卡尔文森”号的航母舰载机也可以选择飞往陆基机场着陆。但在战时陆基机场随时可能遭到打击、且航母舰载机的余油未必够飞到陆基机场的情况下,单航母战斗群在实战条件下,生存力其实是比较低的,安全余量太小,一旦遭到打击、哪怕只是相对轻微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修复的打击,也可能导致全军尽墨。
美军航母编制的改变
除了“卡尔文森”号航母在VFA-147中队F-35C事故中的损管作业,美国海军协会网还报道了“卡尔文森”号在此次部署行动中,在舰载机部队编成和实际运用上实施的一些编制改变:如美国海军指出,配置在“卡尔文森”号上的电子战中队(VFQ)和预警指挥中队(VAW),此次都实施了加强。其中VFQ-136的EA-18G伴随电磁攻击机增加了2架编制,提高到了7架;VAW-113中队增加了1架编制,提高到了5架。
F-35C服役前的美军舰载机联队大概配置:F/A-18E/F战斗机+EA-18G电子战机+C-2A运输机+E-2C预警机
按照原有的编制,电子战中队(VFQ)的5架编制基本上是每一架伴随一个舰载的战斗攻击机中队行动,另外有一架EA-18G作为机动、备份力量待命;而预警指挥中队(VAW)的E-2D预警机则能够维持3到4小时的在空时间,4架预警机基本能维持一个主要威胁轴向的全天在空,并兼顾到另外一个次要的威胁轴向。
EA-18G电子战机
伴随着电子战中队(VFQ)和预警指挥中队(VAW)的扩容,目前VFQ的伴随电磁保障模式,可能已经变成了3个装备“超级大黄蜂”的战斗攻击机中队(VFA)各2架EA-18G,另外有1架EA-18G处于待命状态(VFA-147的F-35C具备综合电抗能力),等于“超级大黄蜂”中队的电子对抗能力增加了一倍;而预警指挥中队(VAW)从原本的4架预警机扩容到5架,意味着“卡尔文森”号的空域监视能力,从原本的主抓一个威胁轴向、兼顾另外一个威胁轴向变成了可以同时兼顾两个威胁轴向、侧重其中一个威胁轴向,这对于航母在复杂海区内的行动能力、尤其是空域空情监控能力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卡尔·文森”号航母演训中的照片
当然,增加电子战中队(VFQ)和预警指挥中队(VAW)力量的后果,就是“卡尔文森”号战斗攻击机中队(VFA)实力的部分下降。此次“卡尔文森”号携带了三个12机的“超级大黄蜂”中队,但VFA-147只有10架F-35C,战斗攻击机中队的机群数量从原本的48架降低到了46架,未来采用2个“超级大黄蜂”+2个F35C中队编制后,机群数量会进一步降低到44架。
对于航母的“后来者”来说,美国海军扩大航母电子对抗和预警指挥中队的做法,绝对算不上好消息。毕竟增加的伴随支援力量,就需要降低航母的主攻力量,如果航母造的吨位太小,固定翼舰载机机队数量维持在40架左右,那么可能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的数量就会高达12架,航母舰载机主攻力量会迅速下降到和现有航母差距不大的的水平,新型航母带来的跨越发展效果也会变得不甚明显。
总而言之,“卡尔文森”号虽然已经返回港口,但它此轮印太地区部署,展现出的美国海军航母部队的损管能力,美军舰载机部队的一些新的趋势,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并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舰载机部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