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 俄军在乌克兰的兵力部署,展现出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是俄罗斯能够牢牢掌握住战略主动权的基础;
2、 俄军通过近年来的多轮军事改革与战场检验,已经摆脱了俄军诸多传统窠臼,形成了一套很独特的作战理论与相应的兵力结构,并与当代大国博弈紧密结合;
3、 根据俄军的状态与以往的表现,在近期或未来的乌克兰东部危机中,俄军可能采取的战争方式可能有三种,分别为顿涅茨克模式、车臣模式与克里米亚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实施中各有优劣。
自2021年11月以来,俄乌边境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导致了冷战结束三十余年来,大国之间最大规模的武装对峙。而这一武装对峙的背后,是美俄之前强度最高的一次的“战争边缘”博弈。这种博弈模式在国际政治中并不罕见,但其走向却依旧扑朔迷离,战争的阴霾仍在不断变得更加浓重。对此,凤凰网军事频道近期将汇总各方信息,基于战争史与军事学原理,对这场冲突可能的走向进行力所能及的推测。今天,我们首先从俄军角度展开。
俄罗斯的军力集结状况
当前,俄罗斯陆军兵力仅有约28万人,此外,俄罗斯空降兵和海军步兵的兵力分别为6万人与1.2万人。以上就是俄罗斯的地面武装力量,总兵力35.2万人。这是两个世纪以来兵力规模的最低值,即便是1812年面对拿破仑大军时,当时俄军的兵力也超过了36万人。这样一支军队要承担世界上最大国土与最长边境线的防御任务,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强化效能,俄军近年来开启了“新面貌”军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在俄军中编成大量的营级战术群。据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2021年11月的说法,目前的俄罗斯地面力量(包括空降兵和海军步兵)已经完成重新编组,全军编为168个营级战术群。重新编组后的俄军,在反应速度与战略机动性上都大为增强。
在本轮危机爆发前的11月20日,俄罗斯部署在乌克兰的边境的营级战术群约有40个,分别隶属于俄西部战区的第20近卫合成集团军(驻地位于沃罗涅日),俄南部战区的第8近卫合成集团军(指挥部位于新切尔卡斯克)和第22军团(指挥部位于塞瓦斯托波尔)。
随着危机的不断升级,俄罗斯又先后调动50余个营级战术群向俄乌边境地区集结,在2月中旬前,俄军兵力集结的峰值已经高达94个营级战术群。国防压力相对较轻的俄罗斯东部军区甚至已经抽调出总兵力的70%以上。这些部队除加强给上述三个战役集群之外,还增加了三个新的战役集群,分别是从新西伯利亚赶来的第41合成集团军,从奥金佐沃赶来的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与进抵白俄罗斯境内的空降兵集群。
目前,俄军在俄乌边境方向上最大的重兵集团,就是位于卢甘斯克以东方向上的第8近卫合成集团军,该集团军是俄军专门为东乌克兰危机组建的战役集群,也是乌克兰方面高度关注的对象。目前该部此前下辖第20、150摩托化步兵师与第33、242、255摩托化步兵团,可能编为15-18个营级战术群。乌克兰方面此前曾推测,该集团军的实力为35000人,481辆坦克,914辆装甲车,720门火炮与202部自行多管火箭炮。此外,乌克兰国防部还认为,该集团军也负责指挥卢甘斯克与顿涅次克两个州的亲俄民兵武装。
从乌克兰边境的北部到东北部,俄军业已将第41合成集团军、第20近卫合成集团军与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自西向东并肩展开部署,兵锋直指顿涅茨克盆地西部与第聂伯河东岸,与1943年苏军饮马第聂伯河的“库图佐夫”攻势相仿佛,显得锋芒更盛。
其中,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是俄军在2014年重建的大型突击集群,是俄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和最有力的战略预备队,平时驻扎在莫斯科近郊,在2021年12月,该集团军近半数的兵力被部署到俄乌边境附近的Pogonovo靶场,引发北约与乌克兰方面的高度关注。以上三个集团军部署到俄乌边境的部队约为30-40个营级战术群,一旦危机进一步升级,其所辖部队还能再增加20个营级战术群。
而在第41集团军西侧的白俄罗斯境内,俄军为举行联合军演部署了约25个营级战术群,这些部队中,大部分来自俄罗斯空降兵(约15个),一部分则来自俄军第5坦克旅,第36、37、38、64摩托化步兵旅与第155海军步兵旅等部队,这些部队大部分都来自俄罗斯东部军区。其中一些部队,如第5坦克旅与第37摩托化步兵旅在2015年初的杰巴利采沃战役中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部署在克里米亚的第22军团编制内包括10个营级战术群,自危机升级以来,俄军用于震慑高加索地区的精锐兵团——第58集团军先后将约10个营级战术群调入克里米亚。以上约20个营级战术群形成了俄军在俄乌边境南线的战役集群。
以上,就是我们根据各方业已透露出的情报整理的俄军部署情况。从兵力调动的来源上看,俄军西部与南部战区战略预备队的大部分都已经集结到俄乌边境地带,而国防压力相对较小的中部和东部军区则已经调动了超过60%的总兵力。
从兵力部署的态势上看,俄军目前已经在俄乌边境上组织了至少6个具备独立突击能力的战役集群,基本形成了对第聂伯河以东乌克兰驻军的向心突击态势。这一态势与1943年秋季苏军冲向第聂伯河时高度近似。但不同的是,组成这些战役集群的单元,具有与以往俄军迥异的编制结构与战术风格。
从“营级战术群”理解当前俄军的战法
自本轮乌克兰东部危机升级以来,俄罗斯在有关地区部署营级战术群的数量,就成为各方政府与媒体关注的要点。而这一武力工具的特性,也是我们预判乌克兰东部危机局势走向时应当注意到的。
营级战术群是俄罗斯在近年的局部战争中常用的一种战术编组,一般而言,一个俄军的旅级单位(一般是摩托化步兵旅)可以编组为2-3个营级战术群。营级战术群的核心,是一个摩托化步兵营(俄军名义上的),加强1个坦克连、1个自行炮兵营、1个火箭炮连,1个防空连,1个电子战连、1个工兵连以及相应的卫生与后勤分队。因为俄军连级单位规模较小,所以一个营级战术群的兵力规模大概在750-1000人之间。以上列举的单位编制可能过于理想化,如果以摩步营为核心的话,俄军的营级战术群所拥有的主要作战装备为:10辆主战坦克,41辆步兵战车,18门自行火炮,6门多管火箭炮,以及配套的100-200辆各类辅助车辆。而根据报道,俄军也编成了一部分以坦克营为核心的营级战术群,这种战术群编制了更多的坦克与更少的步兵,战斗成效还有待检验。
营级战术群高度重视战场侦察与火力打击能力,与高度依赖空中火力的美军不同,俄军营级战术群的火力核心是地面机动火炮,其装备列表中的2S1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与BM21“冰雹”122毫米自行火箭炮分别具有30千米与45千米的杀伤半径,通过战术群编制内的无人机与电子侦察设备提供战场信息。这样,一个营级战术群在理论上能凭借火力控制一片约6000平方公里的战场。
目前,俄罗斯陆军共编有7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坦克师,1个机枪炮兵师,26个摩托化步兵旅、2个坦克旅,另外俄罗斯空降兵司令部还拥有4个空降师,3个空降旅与1个特战旅,海军步兵则编有4个旅和3个营。这些部队一共被编组为168个营级战术群,可以判定,目前俄军大概是按照每个作战师编成6-8个营级战术群,每个作战旅编成2-3个营级战术群的方式进行的“营级战术群化”。
营级战术群与中美两军的合成营与合成旅有很大不同。俄军选择这一编组结构,算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毕竟俄罗斯陆军要以300亿美元左右的预算和28万兵力的规模,承担世界上最大国家的安全责任与多个方向的局部冲突,实现营级合成化所需的软硬件投资对俄军难以承受的。所以,俄罗斯在“师改旅”与“旅改师”之间反复横跳之后,最终选择了营级战术群。
与旅化改革后的其他各大国陆军相比,营级战术群虽有比较高的合成化水平,但却并不是俄罗斯陆军的正式编制单位,而更接近于战斗群或特遣队这一类基于任务的作战编组,但其组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有利于指挥员与参谋军官熟悉部队,也有助于各单位之间形成战术默契。
与其他陆军强国的合成旅相比,俄军的营级战术群规模要小得多,可火力却足以比肩,尤其是炮兵单位的规模(一个步兵营加强一个自行炮兵营和一个火箭炮连的编组比例,步兵连与火力支援连的编制比例可能达到3:4),即便面对规模大四倍的美军重型旅级战斗队也占有相当优势。但与此同时,俄军的营级战术群的战斗步兵单位却非常单薄,即便按照理想条件,一个营级战术群的战斗步兵也仅有200-300人,实际情况可能更少。此外,火力单位众多而后勤单位较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营战术群的持续战斗能力。
这意味着,营级战术群的韧性较差,仅仅一个步兵班/排的损失就有可能动摇整个战术群。形象地说,营级战术群这柄战刀锋刃犀利无比,但刀身极为脆弱,碾压较弱对手时,能爆发出惊人的效能,但在面对强敌的时候,就会面对比较大的风险。这种编制强攻弱守,若使用得当能给强敌造成致命创伤,但稍有不慎就会崩坏刀身。
这种独特的战术编组在俄军中大行其道,绝不仅仅是对现实情况的妥协,更与俄罗斯目前的“混合战争”方式密切有关。这种战争方式中,俄罗斯会充分利用冲突当地的社会、民族与宗教现状,大量使用当地支持者武装填充战场,俄军的营战术群执行情报侦察、电子对抗和火力打击等“外科手术”任务,同时辅以媒体与网络空间的舆情引导增强影响。这种战争方式在近二十年来不断成熟,并在东乌克兰冲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俄军营级战术群由此威名远播,令美国等北约国家为之忌惮,更令乌克兰现政府惶恐不安。
俄军可能采用的战法
乌克兰东部平原,是该国工业与矿业的精华之地,在军事地理上也堪称枢纽,且地形开阔,交通便利,极有利于机械化的大兵团会战。苏德战争中,围绕这一地区的几次争夺,几乎都堪称机械化战争的经典案例。基辅围歼战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上演过一个集团军围歼两倍苏军的大戏,在1943年的哈尔科夫更是以一手“王车易位”奠定“机动战大师”的身份。但同样是在乌克兰,苏联红军艰难地发展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并最终将曼施坦因等德国名将打得身败名裂。
战争史上的烙印过于深刻,因此,在此次乌克兰东部危机升级以来,很多评论家几乎是本能地认为,俄军可能的打法就是,几个多兵种集团军联手发起向心突击,连续进行纵深突破,快速夺占交通枢纽,从而大规模围歼敌重兵集团。而现实中,俄军排出六个战役集群的态势,也确实很像苏军在1943年秋季发动“库图佐夫”攻势夺取第聂伯河东岸的战例。
但历史毕竟已经划过近八十年时光,俄军的结构和战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过去几年来俄军的一系列战场表现,俄军在乌克兰可能采取的战争模式或可分为以下三类:
车臣模式:这种模式是最接近于美国国务院提出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设定。两次车臣战争是俄军试图用传统机械化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典型,集中强大的野战兵团,夺取敌方重要的据点,然后用庞大的驻军追踪、剿灭叛军。这种模式最核心的需求,是充足的兵力。
在这两场战争中,俄军参战兵力的峰值即高达8-10万人,官兵、内务部队、警察等阵亡1.31万人以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车臣的人口仅有120万左右。按照这一比例,如果俄罗斯以这种方式大举入侵乌克兰,仅仅要面对乌克兰东部地区的2000多万人口,俄军就需要动员上百万大军,对俄罗斯而言,这种战争就是足以导致俄罗斯崩溃的“泥潭”。也难怪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指出,只有缺德的疯子才会说俄罗斯打算攻打乌克兰。俄罗斯政府只是强硬,并不是真的疯了。
顿涅茨克模式:这种模式源于2014年顿巴斯战争,亲俄派武装夺取地方政权,并在俄军强有力的支持下,击败乌克兰政府军的干预,为卢甘斯克州和顿涅茨克州争取到了实际上的半独立地位。这种作战模式的核心要素就是营级战术群。在伊洛瓦伊斯克战役、杰巴利采沃战役等,都出现了俄军营级战术群的身影。在这些精锐部队的加持下,本来武器、训练与指挥都非常有限的亲俄派民兵,就能压制住兵力相当的乌克兰正规军。
虽然顿巴斯战争持续时间不长,但参战的64000余名乌克兰军人的伤亡却高达15000余人,大量参战的乌克兰部队都遇到了一线单位被打光的情况。这种战法,辅以俄罗斯在舆论、民政上的一系列复合动作,就是近年来被西方认真研究的俄式混合战争。西方对营级战术群的高度关注,也主要来源于这种特定的战争方式。
克里米亚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俄罗斯驻军配合该州政府,迅速控制当地的乌克兰驻军并将其驱逐出境,同时,以空降兵为骨干的大量俄军增援当地,在乌克兰军队做出有力反应之前夺占交通要隘,最终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与俄罗斯空降兵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第一个条件可遇不可求,但第二个条件却是苏联/俄罗斯的拿手好戏,1968年在布拉格,1990年在里加,1999年在科索沃,2021年在阿拉木图。也因此,当俄军空降兵大量进驻白俄罗斯时,立即引起了北约国家的注意。
俄罗斯军队是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强军,虽然曾罹患重症导致战力锐减,但其作风硬朗、行动坚决、学习速度快的优点却始终如一。近年来,俄军通过近年来的多轮军事改革与战场检验,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样一支几乎全新的俄军,是否仍是那支能令整个欧洲位置震撼的“红色奔流”,关于这一点,我们拭目以待。而且,无论战争是否爆发,普京都会以尽可能精明地使用自己手里有限的武装力量。
面对这样一支俄军,乌克兰与北约的地面武力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可能出动的部队为何,我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