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体育报道,美国投票网站Ranker关于“史上最佳奥运会排行榜”显示,2008北京夏奥会和北京2022冬奥会分别占据榜首、榜眼。



而这两场惊艳全球近50亿人的盛会开幕式均出自一人之手——张艺谋。

从雅典8分钟的“领导批示”“恶评如潮”“人生低谷”到现在世界上第一位执导夏奥和冬奥开闭幕式的“双奥”总导演,一天工作20个小时,同时推进9个项目;特殊时期每天只睡3个小时;开会到凌晨2、3点家常便饭,这位72岁的高龄导演,经历了太多太多。

我们翻看了大量奥运背后的纪实故事,发现张艺谋作为国际奥组委以及14亿国人的乙方,带领队伍两次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团队leader张艺谋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抗压能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在重重限制之下达成上下左右的共识,并最终将工作落到实处,达成目标。

能抗压,能创新,能熬,能成事。很多人感慨——张艺谋,是个狠人。

团队“罢工”,领导“约谈”


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时候,2年5个月时间里,张艺谋主持的仅创意工作会议就2000多个。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艺术特效总设计蔡国强回忆说:“整个2000多次会议有百分之五十、七十是坐在那边想不出招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核心创意小组王潮歌回忆说:“我认为在奥运会开创作会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不是一个创作的享受,它总是让人感受到无奈和绝望。”

凌晨两三点睡觉家常便饭,“推倒重来”是纪录片里提到最多的词汇,音乐负责人压力太大想辞职,服装总设计师因工作强度太大被紧急送往医院,这就是幕后工作人员的日常。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服装工作室副主任黄宝荣回忆说:“那时候感觉疯了,将近一星期没敢上床睡过觉,只是洗完澡之后找个椅子躺会、靠会,就赶紧起来,根本不敢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编导沈伟回忆说:“经常就是动作和昨天又不一样了,全改了,位置也改了,动作也改了,空间也改了,音乐也改了。”每次的改动居然写满了半个本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影像主任设计李耕回忆说:“好几个月了,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了,改得很痛苦,改一次哭一次。”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舞美道具总制作黄宝荣回忆说:我这三年里头全是在干活,都没有自己的闲工夫,我已经想不起来自己有什么事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制作人庞丽薇回忆说:在这三年里,基本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没有度假,什么都没有。

看着纪录片里这段痛苦的回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和压力,而他们还只是开闭幕式中一个环节的负责人,那作为总导演的张艺谋呢?

别的奥运导演做完创意工作之后都是坐着喝咖啡,而张艺谋不光要带着一群艺术家一稿一稿改方案,还得做编剧、场务的工作。

演员吃不好饭,洗不上澡,他管;吊威亚的演员没有保险,他管;工作人员进进出出签条子,他管;订购的缶出现了质量问题,他管;为了几万块钱的垫付款,他要亲自跟厂商打包票;演员排练很辛苦,他就亲自发表动员讲话,自己发动名人效应和演员合影拍照;原本定的皮影节目被领导取消了,他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重新为上千名战士做安排。

技术瓶颈、人员调动、材料采买、后勤保障,按说这些事情不应该总导演来做,但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都得总导演顶上去做。连张艺谋自己也感慨“国外的导演喝着咖啡就把活干了,我这……”

天天都有绝望,天天也都有希望,这就是张艺谋每天的状态。

1. 带着枷锁跳舞

2007年3月23日,张艺谋和团队信心满满地向奥组委汇报创意方案,结果整个架构被否定,一群人努力了一年多的成果被全盘推翻,意味着创意工作得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得到这个消息后团队成员都表示不服,认为是汇报方式出了问题,想重新汇报,想“翻案”。只有张艺谋完全接受领导的意见,他完全没有抱怨,反而说领导说得有道理,并且安抚团队成员说“你们要知道,领导不是故意找我们麻烦的,他们的本意不是来难为我们,要把他们当成是第一批观众。”

那个时候距离正式开幕只剩下一年五个月时间,团队成员都很沮丧,一度陷入崩溃。张艺谋则冷静开会,带动大家想出路找办法,并向自己和团队提出要求“不论如何十天之内一定要想到新的方案”。他知道自己这次创作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他想既然这样,那我们不仅要跳,还得跳得更好。

无限风光在险峰,画轴和大规模使用LED屏这两个至今都无人能及的创意就是在这个过程确立的,当时不仅得到了奥组委的认可,也解决了团队的情绪危机。

2. 团队“罢工”,领导“约谈”

2007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在以往的经验里这个时间所有的大型活动早该落实方案转入排练阶段,而张艺谋仍然还在对开幕式的创意进行着改动。所有的节目编导们都认为时间紧迫,不能再改了,还有几个部门情绪很大,出现了“罢工”的行为,甚至很多人到开闭幕式工作部张和平部长那儿告状。

为此张部长还专门找张艺谋谈话:“现在各部门情绪很大,几个组上下半场为什么都撂了,就是他们觉得这个刚弄完你就又变那个了,所以你千万注意,如果没有大的调整,不动;不是非改不可的,就别再改了。”

但即使各方给予这么大的压力也没能阻挡张艺谋创新和改动的脚步,因为张艺谋说“我们一定要做出全世界都没有的东西,这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咱们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

据纪录片里开幕式核心创意小组王潮歌回忆说:“创意无期,奥运有期,方案必须得关门啊,一定要确定啊,这样的标语就成天贴在办公室。就这样张艺谋还在改动,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素质,要是一般的人肯定就投降了。

就是领导要求“关门”就关了吧,底下编导说不行,没有音乐,作曲也来不及了,服装也来不及了,谁谁都来不及了那就这样吧,但他不认,他还要弄,最后也是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这场惊艳全球的盛会。”

3. 大会将至,意外频出

2008年7月,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表演只剩下不到40天,演员跟道具、灯光、现场融合在一起是什么样子,除了张艺谋号称自己脑海里有画面,别人谁也不知道。

倒计时还有16天的时候LED还在抢修,升降台卡住了要重做,2400套服装要重新做,船桨图案还没有设计,修改量占节目总量的40%。

倒计时10天,李宁的火炬点不着。

纪录片中,张艺谋一直站着,双手紧攥,紧皱眉头,等待雨停。但当所有人都抓狂的时候,他作为总导演得扛得住,尽管心急如焚,还要安慰大家:“没事儿,一个人的长相气质已定,剩下的不过是化妆而已,既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也不可能化神奇为腐朽。”

临到开幕式之前,张艺谋还在一边做最后的查漏,一边宽慰紧张到爆的大家:“出点小娄子没关系,不会出大问题,基本拿下来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大获成功惊艳全球,但那个时候的张艺谋,面临4万人的团队,14亿人的甲方,世界几十亿的观众,那压力,不敢想象。

要求高,是因为见识广

世界上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有很多,但能一而再将创造力推到极限的却少之又少,而张艺谋就是其中一位。



惊艳世界的画轴;



整齐划一的击缶;



让人难以置信的活字;



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前所未有的点火方式。

这些都是张艺谋自己想出来的创意,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正如工作人员对他的评价“他睁着眼睛就是在工作”。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环绕鸟巢的点火创意就是张艺谋削苹果皮时想出来的。



张艺谋不仅创意多脑洞大,而且对创造性的要求极高,因为他说“我们一定要做出全世界都没有的东西,让50年内的模仿者都无路可走”。

正因为他的这种信念,所以他拒绝打鼓,拒绝使用灯笼这些已经被世界熟知的符号,坚持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且要做到淋漓尽致。

“细节,事无巨细,我是这样的导演,所有东西我一定要过,而且不是过一遍,我可以不懂舞蹈,但是我要过三遍,过三遍以上,我要凭我的判断看你的舞蹈我瞧得上瞧不上,你一定要用东西说服我。谢晋导演他说拍电影就是掬一捧水,哪不准就漏一滴,漏着漏着就漏光了,你必须得在各个环节上都严格要求,都不让他漏。”张艺谋在纪录片里这样评价自己。

事实也是如此,在开场击缶的节目中,张艺谋要求击缶的声音要有三成金石之声,团队赶紧请音乐学院做乐器的老师,经过26次大的试验,花了半年时间,做了近百个千奇百怪的缶,听了几百种不同的声音,才最终确定。

其他环节也是,方案翻来覆去地修改,他总觉得可以再进一步。

推倒重来,推倒重来。张艺谋坚信不断打磨创意这个过程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甚至他咬牙再三保证不再改的部分,几个月后又被他自己否定重新做。

张艺谋自己回忆时这么说:“有时候一个理念要经过好几天,但有时候也是睡一觉就没有了,所以我经常是第二天到工作室以后所有人问我,导演,你变没变。因为我常常睡一觉到第二天就觉得这个创意不行,有的人还在昨天那激动着,我自己今天就给推翻了,所以我经常被问的一句话导演还变吗?还变吗?我斩钉截铁地说不变了,这个想法太好了,怎么可能变,一变总体什么什么,我自己都振振有词,过三天,又要变,还得变。经常这样。”

直到开幕式前的一个月,张艺谋还在改节目、改颜色、改服装。团队成员都觉得改无可改,没有提升空间的时候,张艺谋反问到:“我知道越往上越难,这等于是在考大家。当所有的手段都用完之后,设计难道就不往前走了吗?美术就不前进了吗?时装就不前进了吗?建筑就不前进了吗?”

当创意被领导否决后,张艺谋从来没有疑议,说不就不,马上去想更好的创意。当技术上有困难无法实现审美效果时,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张艺谋可以说是不顾一切。

2008年,卷轴的制作遇到技术难题,张艺谋说”尺寸太大可以适当调整,机械易出故障就用手推,但这个创意必须有”,无论谁劝他都不听。

大面积在地面铺设LED是前所未有的,上千人踩踏,下大雨淋水,直到正式开幕前,地面LED都没有连续半个小时无故障过,不是这黑一块就是那黑一块,总出现问题。当时所有人都劝张艺谋想个B计划,宁可还像以前一样搞团体操,也别一意孤行在全世界面前丢人。

换个人可能就会妥协,选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表演老套就老套,总比搞砸当众打脸强。但张艺谋不为所动,他宁可边排练边修设备,当即抽调100名工程师紧急加班,逼得生产商的厂长现场大哭。

很多和张艺谋合作过的人被采访时都说张艺谋导演要求太高,这是在以前创作中没有过的经历。可殊不知,要求高,是因为见识广。没见过世面的人会觉得这个东西已经足够好,但在张艺谋眼里,可能连及格分都没到。

“工作狂魔”张艺谋

一天工作20个小时,同时推进9个项目;特殊时期每天只睡3个小时;开会到凌晨2、3点家常便饭,这就是国内知名导演张艺谋的工作状态,连他的妻子陈婷也调侃张艺谋说是“工人老张”。

网上有两段关于“张艺谋的一天的视频”,一段是2018年张艺谋筹备“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时某天的工作状态,一段是2022年筹备“2022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时某天的工作状态。

2018年张艺谋的某一天:


早上7点,张艺谋参加了“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誓师大会;

10点参与电影《影》的后期配音工作指导;

11点参与“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的汇报方案讨论;

13点再度参加该项目会议;

14点参加电影《一秒钟》的美术会议;

16点参与“2018青岛上合峰会”文艺演出会议;

18点参与《对话 寓言2047》第二季彩排;

21点参与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会议;

21点45分进行视频会议;

凌晨1点再度参加“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的临时会议。

2022年张艺谋的某一天:

13:00 鸟巢 誓师大会;

14:00 鸟巢办公室开会;

16:30 鸟巢现场;

18:15 正式联排前会议;

19:24 现场观看节目排练;

21:30 第一遍排练结束;

21:50 导演组开会准备第二次排练;

22:30 第二遍排练开始;

22:50 继续开会;

次日凌晨3:00 结束会议(此时团队已连续工作18个小时);

凌晨3:25 导演组继续讨论;

凌晨3:50 一天工作结束。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对于年轻人恐怕也是挑战,何况古稀之年的张艺谋,而张艺谋的作息时间也并不是第一次成为话题。

张艺谋工作室曾在网上晒出过张艺谋与各个部门人员开会的视频,视频的录制时间是凌晨2:30。在开会期间,张艺谋为了让众人明白他想表达的内容,还开玩笑地跟大家说,他即便是说到5、6点都没问题。





当时,张艺谋的妻子陈婷在看到这段视频时,坦言说出张艺谋平时回家的时间,往往都在凌晨,她还透露:“凌晨一点半打电话:我在回家的路上啦。——这就算早的。”

不仅是陈婷,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也很佩服,和他合作过两部作品的张译接受采访时说,导演每天只睡3小时,只吃一顿饭,除了拍摄,还要保证每天5公里的徒步。“只要他睁着眼睛,他都是在工作。”



刘春也曾在微博评论感慨张艺谋的作息时间,他透露张艺谋每天睡眠时间2小时,工作时间十七八个小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吃晚餐,每天四点半起床,跑步一小时。最后还称赞张艺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网友们也表示十分佩服,纷纷发表评论:“厉害”“张导是真的厉害”“国师当之无愧,看纪录片真的好心疼他”“劳模”“天选之人”。

对此张艺谋却解释说:“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不会善待自己。回想我的经历,一步一步碰上好机会,可比我有才的多得是。假如我还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说不过去。”

今年张艺谋已经72岁,依然在一线保持着高产和旺盛的创作力,工作起来丝毫不输年轻人,真是让那些喊着躺平的年轻人自惭形秽。

为国争光张艺谋

多线并行,速战速决,不仅勤奋,而且高产。

张艺谋在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期间,同时还完成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拍摄,履行交付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剧《秦始皇》的排演;担任冬奥开幕式总导演期间更是开挂,不仅同时承担着国庆70周年晚会总导演的任务,还完成了《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狙击手》4部电影的拍摄,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毛骨悚然。

1.开幕式高于一切


2006年,拿到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聘书的那一刻,张艺谋有些忐忑不安。他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创意,但那时候的他并不能一门心思扑在奥运会上,因为他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在拍摄当中。

已经定的事情必须做完,可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事情又不能等,为了不让时间搁浅,张艺谋把开幕式创意团队都叫到了拍摄地武隆。

据创意团队成员回忆,拍摄现场条件十分艰苦,那里没有会议室,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开会,不仅有蚊子,还吵;因为用的是拍戏的房间开会,有时候前一秒还讨论着方案,后一秒全员就都被轰出去;再加上团队新建立,各方面还需要磨合,争吵不断。

外头拍摄打打杀杀,屋里讨论开幕创意。面对重重困难,张艺谋依旧热情不减,每天六点钟起来,十点钟开一次会,中午大家都睡觉了,他不睡,继续想方案。

剧组里的人回忆,拍戏的时候叫导演,导演半天不回应。看着导演拖着下巴沉思,他们就知道张艺谋的心又飞到奥运会开幕式了。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拍摄现场,张艺谋常给电影剧组同事说的话就是“没办法,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你们盯着,有事叫我,我去那边开会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大道具主任设计姜浩扬评价张艺谋说:“他可以同时拍电影,也可以同时来开我们这个会,他随地都可以开会,随时都可以谈创意,不是说非得要有一个环境。”

2. 下班“兼职”的张艺谋

2006年11月,张艺谋为了履行两年前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合约,前往美国完成歌剧《秦始皇》的排演,为了不耽误开幕式的进度,创意小组跟随一同前往纽约。

美国人工作一板一眼,他们很少加班,所以张艺谋每天5、6点就能下班,在纽约排练的40多天中,张艺谋下班就谈创意,每天都讨论到很晚,经常都是凌晨一两点才结束。

在纽约时为了能让张艺谋有更好的创意,团队还抽空带他去拓宽眼界,看了各国的设计,看了纽约的多媒体互动,逛了大都会博物馆。张艺谋每每看到国外的优秀艺术,总是能想到中国文化。

他说,这一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定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开幕式核心创意小组樊跃回忆那段时间说:“张艺谋一边排着歌剧,一边在底下跟我说,我昨天晚上又想了一个创意。”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开幕式的创意,这就是张艺谋在美国的生活。

结语

为备战2008年奥运开幕式,张艺谋两年多没拍新片。

张艺谋当时电影公司新画面的搭档张伟平说:“艺谋两年不接拍商业电影,各方面损失将达两亿元人民币”。而张艺谋执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仅仅可以得到50万的片酬,他没有抱怨,他说这是作为导演、艺术家应尽的责任。

张艺谋的艺术,有人很喜欢,还有人看不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能成为全球知名导演,除了艺术追求外,还有着超出一般人的努力和坚韧。

罕见的原则性与罕见的包容力融为一体,极端的专注力和极端的健全性集于一身,是所有能走远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质。

真正的狠人,是极致的自律。一个人是出众还是出局、是优秀还是平庸,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做到自律,能否始终不渝地坚守原则,能否狠狠地逼自己一把,能否为一件事情倾注所有的心血和热情。

“我没有一秒钟懈怠过,我尽自己最大努力了。”这是张艺谋对自己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