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历史上也有多次被外交抵制的奥运会,不过可能再也没有哪一届像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样大面积引发中西方舆论战。

北京时间2月8日上午,中国选手谷爱凌(Eileen Gu)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上夺得冠军,摘下中国队冬奥会历史该项目首枚金牌,引起世界瞩目的同时,完全相反的舆论争议也一直如影随形伴随着谷爱凌。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当天向中国国家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及坡面障碍技巧队发来贺信,点名表扬了谷爱凌。美媒却在报道中刻意回避谷爱凌的中国籍身份,比如NBC在官方推特号发布这一消息时,仅指出她“来自旧金山”。此前的当地时间2月2日,美国福克斯新闻主持人还在节目中声称谷爱凌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是“忘恩负义”和“背叛美国”,甚至“很快就会后悔”。



2022年2月8日,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谷爱凌出席发布会。(视觉中国)


不仅是谷爱凌,另一名女子花滑选手朱易,因为放弃美国国籍归化为中国队的身份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朱易比赛期间因为接连出现失误后,中国互联网出现的批评声音也被西方媒体放大,鼓励和善意的声音则被忽略。中国互联网对朱易的讨论最终被妖魔化为中国政府和民众“金牌至上”、与体育精神相互违背。

甚至中国官方让让维吾尔族越野滑雪女选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Dinigeer Yilamujiang)担任奥运圣火最后一棒的火炬手并点燃圣火,也被美国政客批评“为了分散人们对中国侵犯维吾尔人人权的注意力。”中国官方反击美国官员的说法“毫无事实根据,充满政治偏见,严重毒化中美关系”。衣拉木江在随后的比赛中因为排名靠后则被《华尔街日报》表述为“从聚光灯下消失”。

2021年12月,美国以人权问题为由宣布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随后相继跟进。虽然没有形成像1980年莫斯科夏奥会那样的抵制声浪,却足以让北京冬奥会成为数十年来最为舆论政治化的一次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会成为美国、或者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的批评中国的新的话语平台。而中国也并未放弃借此次北京冬奥会展开自己的“主场外交”。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备受瞩目的“习普会”上,中俄两国展示出强化合作抵御美国和西方国家围堵的姿态。中俄首脑会晤后发表两国“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被认为直接向美国主导的安全外交价值体系发出挑战。接下来的两天,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多个国家领袖,讨论一带一路、疫情以及能源供应合作等议题。

有分析认为,中国冬奥会各种纷繁的吐槽、口水和争议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和中美两国相互对抗的结果。即便如此,中国仍然借此次冬奥会进一步掌握了后疫情时代的外交主动机会,战略收获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