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男足的“市场化程度”是中国体育竞技赛事里最高之一,联赛完备,投入巨大,关注度高,参与者众。但男足国家队在国际赛事中的成绩非但没什么提高,还一再经历惨败。如果像其他小国一样,其他赛事也拿不到什么好成绩,男足的失败也不显眼。可偏偏那些在本国“市场化程度”很低的体育竞技,中国能够在国际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不只是打脸的问题,还要引发大家很多思考了。


“举国体制”是近两年一再被提起的词,甚至“新型举国体制”被纳入决策文件。在诸多“卡脖子”领域,举国体制被反复提及。这其实引发了一些担忧。“举国”是否“计划”?“举国”是否效率低下、占用太多社会资源?“举国”产生的权力会否引发贪腐?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但现实,却跟中国的男足和女足一样,仿佛那些“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总是不尽如人意,不但资源投入巨大、“脖子”继续被卡、成绩无法提高、效率没有更高,甚至连贪腐也不见得少。反过来看,那些“市场化程度低”的“举国”行业,却一再取得对外的胜利。


这好像就又变成了“市场”与“计划”之争。在1990年代,大门尚未完全打开,出现了关于“好的市场”和“坏的市场”的争论。今天关于男足失利的分析,当然也可以从“坏的市场”去思考。但毕竟全球化已经多年,中国已不是三十年前。专家们如果继续用“市场的问题还是因为市场化不足”来解释,那也耐不住别人会用“举国的问题就是因为举国不够”来予以反驳了。


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今天的问题,我更倾向于用“关起门来搞市场”和“打开门来搞计划”进行解释。


所谓“关起门来搞市场”,就是依赖本国丰富的资源、人口和内需优势,打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一定程度上与海外和国际市场隔绝。在这个封闭的市场里,有看似市场化的供给方(包括竞争各方、人才梯队、激励体系和巨量的资金投入),也有足以支撑起这个内部市场的需求方。


所谓“打开门来搞计划”,就是在本国内部并没有完备的市场机制(没有诸多市场参与方),但所处行业直面国际竞争,为了应对国际竞争,而在本国内部形成一套并非那么“市场化”的选拔和激励组织架构。


“关起门来搞市场”,典型的就是中国男足。国内赛事是“高度封闭的市场(异)化”,国内赛事的投入和分配机制已经足以把产业链各个主体“养肥”,联赛的激励机制与国家队的赛事完全无关。但国内赛事又不像欧洲那样是在本土形成了全球化的赛事体系。这种封闭市场选拔的结果,无论从队员个体还是团队整体看,都没有为“走出去”的竞争做任何准备;并且,即便永远走不出去,这个封闭的国内市场也可以让产业链上下游“富得流油”。这样“躺赢的封闭市场”,怎么可能不出现那些奇奇怪怪的现象呢?继续激励这样的市场、这样的队伍,就能取得突破吗?


“打开门来搞计划”,这句话并不严谨,严谨一些的说法应当是,没有因为需要直面国际竞争,就去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内市场体系。有可能是主观上没有想建立,也可能是客观上建立不起来(没有可支撑的市场需求)。但是否“打开门来搞计划”,就没有竞争呢?不是的。打开门就是为了竞争,即便国内没有形成一个市场,但直接的对外竞争本身也迫使必须有选拔、激励机制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别看它只是一支或者几支队伍,却直面最激烈的国际竞争。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关起门来搞市场”的,一出门就会惨败,而那些“打开门来搞计划”的,反而能够怒胜。因为他们各自存在的目标和制度设计,本来就不一样。在体育竞技赛事中,如果目标是在国际竞技中获胜,那KPI就应当直接设定为国际赛事中的成绩,大幅降低国内赛事成绩对个人和团队激励的影响。


国家队进步不了,队员只能吃糠;国家队进步了,队员才能小康;国家队大胜,队员才有资格富裕。这种朴素的想法,对中国男足而言,其实是正确的。毕竟,中国老百姓看中国男足并不是为了欣赏“质量很高”的国内联赛,而是盼了几代人的“走出去”。


那是不是“打开门来搞计划”对竞技赛事而言是更好的选择呢?


这要看竞技赛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标仅仅是“为国争光”、“奖牌争先”,对许多项目来讲,真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要通过竞技赛事的影响,鼓励全民运动(这是降低医保压力的重要手段)、打造竞技产业,那就不够了。相对封闭的选拔环境,影响的人群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中国坐拥14亿人口,经济体量早晚非他国可比,但国内竞技赛事产业和所能辐射的其他产业,仍处方兴未艾。通过国际竞技赛事振奋人心的结果,让不同人群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打造世界级的竞技产业,是主管们最重要的职责所在。从这个层面来讲,那些优势项目,已经完成了第一步,主责压力在后两步;而诸如中国男足这类劣势项目,第一步都还没开始。


许多竞技赛事,未来都可能从“计划”更加走向“市场”,这意味着中国会产生更多天才的运动员,但有也可能意味着许多天才的运动员会被埋没在中国男足式的“市场”之中。当人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不妨就记住一句,“永远要开放而不要封闭”。如果我们的目标最终是直面国际竞争,那就永远记住这个“初心”。对许多企业而言,如果有心在竞技赛事中予以投入,何者收益更高,何者收益更低,不妨也多加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讨论“市场”与“计划”的问题,而在讨论“开放”与“封闭”的问题。“封闭的市场”除非能永久封闭,否则很有可能取得比“开放的计划”更坏的结果。“开放的计划”也不是最优的选择,但在走向最优之前,我们不能受“资源魔咒”的诱惑,先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争论太多,搞不清楚方向时,我们往往只需要问一句,“这样究竟是更开放了,还是更封闭了”?


今天,在许多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都是“开放”和“封闭”的问题,而不是“市场”和“计划”的问题。要么,就让本土的队伍直面全球竞争,走向海外;要么,就让本土变成全球竞争的战场,让自己的队伍在本土就能受到全球竞争的淬炼。如果长期关起门来,形成封闭的市场,再投入无限的资源,让自己的队伍在本土就能“躺赢”,可能形成产业,可能分配财富,但千万不要指望他们还能“为国出征”,不被卡住脖子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