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在短短几年内成为“新民俗”,但如果一直墨守成规,也很快会被淘汰。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ID:ifengopinion),作者:戴天文,编辑:萧轶,原文标题:《十年一觉春节档:春节档还值得看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疫情没有阻挡春节档的脚步,“最强春节档”如期而至,《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四海》《狙击手》等影片领衔票房预售榜,作为中国票房冠军《长津湖》的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预售票房更是达到第二、三、四名的预售总和,全国电影院即将再度座无虚席。


从2013年诞生开始,春节档一路增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一个档期。2021年总票房高达470亿,短短7天就创造了其中的78亿,春节档接近六分之一,甚至超过历时三个月的暑期档。


春季档,是最好的档期,也是最坏的档期:它可以让导演处女作一飞冲天,比如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它也是竞争白热化的战场,几亿投资换来的可能是血本无归,比如号称制作成本3亿的《神探蒲松龄》票房只有1.6亿;它可以让全新的商业类型片迅速成为主流,《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大片的第一道门;也可以让颇具声誉的知名导演两眼一抹黑,即便是周星驰也没有想到《新喜剧之王》的口碑和票房会如此扑街。


电影《你好,李焕英》 <br>
电影《你好,李焕英》 


电影定档春节,本身就是对全国最广大观众口味的一场豪赌。对观众来说,也是如此:春节看电影,可能让许多观众满载而归、爱上看电影,也可能令满怀期待的观众对电影丧失最后的兴趣,转投流媒体、短视频的怀抱。


每年的新鲜变化,都会带来一些惊喜和惊吓:今年这些在春节蓄势待发的影片,到底能引领观众,还是迎合大众?为什么每年春节档的票房节节攀升时,观众的口碑平均分却不进反退?如果将其看做电影市场的晴雨表,带来的究竟是正向刺激,还是反向劝退?


“决战紫禁之巅”:从贺岁档到春节档,观众口味变了吗?


十年前,看电影并不是一个属于农历春节的“优良传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冯氏喜剧到创票房纪录的《泰囧》,贺岁看喜剧,一直是电影人与观众之间不约而同的默契。


春节与贺岁相连,但在过去并没有带来观影热潮,当大家忙着走亲访友、游园放炮时,电影院只是门可罗雀的小众场所,不少影院还会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放假关门。


但优秀的作品加上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可以让春节看电影这件事从小众成为主流。开启春节观影习惯的,正是周星驰的爆款作品《西游·降魔篇》。它顺应了当时国产魔幻大片的高热度,高概念改编的魔幻故事加上纷繁精彩的特效,正好击中当时观众的口味,也成为拉开电影行业爆发式增长的重要作品之一。


而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过去春节所流行的民俗活动,比如走亲访友、游园逛街、燃放烟花爆竹等,都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吸引力逐渐降低。许多家庭需要找到新形态的合家欢式线下活动,电影正好可以带来老少咸宜的休闲时光。 


春节假期加上合家欢的观影需求,让春节档延续了贺岁档的内容风格。观众最喜爱的几部影片,无一例外都是喜剧或者包含喜剧元素。一句“大过年的”,天生就把严肃现实题材、悲剧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内容给过滤得干干净净。


观众有多吃爆笑喜剧这一套?王晶能用一部比一部烂的“澳门风云”三部曲大赚特赚三年,《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加起来也能收割25亿票房。直到2018年的春节档,口碑效应才开始真正成为左右观众选择影片的因素之一。带来的故事,大多就是《捉妖记2》式的“暴跌”与《你好,李焕英》式的“逆袭”。 


口碑效应的显现,也开启了春节档延续至今的第二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将喜剧作为最突出的商业类型,第二阶段突出的就是商业大众化本身。表现就是,只要能够将类型片的商业化做到极致,观众都会为其买账。


这阶段非常直观的现象,就是上映前再强大的宣发攻势,也只能保证节档首日优势,第二天就被打回原形,观众对烂片的容忍度愈发降低。 


《红海行动》海报<br>
《红海行动》海报


但“酒香不怕巷子深”:主旋律战争片《红海行动》可以逆袭成功,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为爆款,催泪喜剧《你好,李焕英》创造纪录,就连上映头两天被许多业内人士“判死刑”的《人潮汹涌》也能在档期的末尾用口碑挣扎求生,获得不错的票房认可。这些影片的豆瓣评分都位列该年度春节档前列,可见面对高品质的商业片,影迷群体与普通观众都会做出相似的选择。 


起码在表面上看,能在春节档绽放的类型,变得更加丰富了一些。当然,在高度的商业化、巨额制作成本和宣发成本面前,春节档反而变成了小部分超级玩家才有资格参与的“决战紫禁之巅”,且是唯一的一个。


豪赌的代价:观众对春节档的期待变了吗? 


2021年全年票房470亿,春节档78亿;作为对比,2016年票房达到455亿票房时,春节档只有30亿。2020年和2021年,电影总票房回落迅速,但反观春节档,票房从来没有停止过增长,2021年的78亿甚至远超2019年的59亿。那么,观众到底有没有变得更爱电影? 


2016~2021年春节档观影数据 来源:艺恩数据 <br>
2016~2021年春节档观影数据 来源:艺恩数据 


非常遗憾的是,繁荣的春节档并没有办法真实地反映观众的观影需求,甚至因为影片品质的良莠不齐、误导宣传,会令部分普通观众对电影丧失兴趣。 


即便口碑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在这个特定时间段里,“去看”的需求仍然超过了“看什么”的需求。《祖宗十九代》《廉政风云》这样的烂片,都能跑出超过1个亿的票房——没办法,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能分杯羹。它的负面影响就是,对那些原本观影经验就少的观众来说,好不容易进一次影院,看到的还是烂片,更容易产生“电影不过如此”的印象,进而减少在其他档期看电影的可能。


在其他所有的时间段内,包括曾经与春节档媲美的国庆档,这两个需求的排位都是相反的。除非作品极为吸引观众,否则不会有人买单;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供需关系的失衡。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许多大片在刚刚开始拍摄甚至更早之前,就早早宣布定档明年、后年的春节。2018年3月,还没开拍的《唐人街探案3》就定档2020年春节;2020年1月,《刺杀小说家》也定档2021年春节。提前“占个坑”,至于竞争对手是知难而退,还是开始打起差异化竞争的主意,那就不得而知了。 


总而言之,定档春节等于“很有信心的大片”,已经成为电影从业者与观众之间的默契。其他影片就算有心同档竞争,也少不了心底打鼓——圈内共识,同类型作品同档期上映,双输的可能性远高于双赢。


观众对春节档的期待,也直接体现在票房和讨论上。2021年票房前三的作品,第二、三部都是在春节档上映,排名第三的《唐人街探案3》的45亿票房,也远超年度第四名《我和我的父辈》的14亿。 



电影《唐人街探案3》剧照 


一方面,观众对口碑的逐步重视,让春节档越来越难“浑水摸鱼”;另一方面,大片的集中程度愈发提升,内卷在所难免。于是,定档春节变成了一场豪赌;这场豪赌的代价,不是每部片子都能承受得起。


最近几年,就出现了一种新常态:有一些提前一两年定档春节的电影,在宣布后就悄然消失了。最近的一部,就是提前一年早早定档2022年春节的《樱桃小丸子:奇幻笔记》;在没有发布任何消息的情况下,悄然消失了。今年春节档,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同为爆笑喜剧的《超能一家人》,也以“后期未完成”的名义在1月初撤档。 


春节档带来的巨量虹吸效应,还直接导致许多影片“无档可去”;如果去“统治”暑期档或国庆档,效果还不一定赶得上死守竞争白热化的春节档。遭遇疫情的《唐人街探案3》,就只能从前一年春节档改至第二年春节。


当影视寒冬遭遇新冠疫情:影院的半条命都是春节档给的


当春节档用巨大的虹吸效应,让其他档期都黯然失色、普通周末彻底沦为配角时,我们为什么依然要珍惜春节档的存在?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到最多的普通观众进场观影,他们用最真实的反馈,描绘出国产商业大片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十年春节档,参与的影片差不多有55部,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不多,其中滥竽充数者过半,这也更显得敢于在春节档创新并取得成功有多么难能可贵。 


这些影片,首先是真正开启了国产电影的大IP时代,先有“西游”系列、“澳门风云”系列和“西游记”系列,后有“熊出没”系列和“唐人街探案”系列,都与观众建立了强烈的观影默契。 


这些IP系列,虽然没有一个真正经得起影迷的口碑检验,更是一片盛产“烂片”的田地,但它们的票房足以证明,它们已经跟普通观众建立了观影默契。这套好莱坞横行全球的商业模式,终于可以在中国电影人与观众之间开花结果。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海报<br>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海报


敢于在春节档创新并获得成功的影片,或多或少都因为自己的成功,让更多观众在此后也主动选择了同类型的其他影片。今年《长津湖之水门桥》和《狙击手》敢于定档春节,也是看到了观众对“春节看主旋律战争片”的接受和认可。2019年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也帮助正在紧张拍摄的《流浪地球2》有信心早早定档2023年春节。《你好,李焕英》的笑中带泪,足以让所有观众感受到电影人的真挚与充沛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2021年多部“哭片”的逆势回暖。 


不可否认的是,影视寒冬加上新冠疫情,现在的春节档还有一个巨大的功能,就是保证了线下电影院的存在与发展。许多四五线城市民营电影院,在2016年到2019年期间,春节档前后的票房就占据影院全年总营业额的45%左右。除去国庆档,在一年当中的其他10个月里,这些电影院几乎都是在收支平衡甚至略有亏损的状态下运营。可以说,这些影院的半条命都是春节档给的,中国内地银幕数能够持续增长,也是春节档票房不断攀升所带来的诱惑。


春节档可以在短短几年内成为“新民俗”,但无法简单预测春节档还能存在多久。


在内容方面,“时间杀手”短视频和流媒体的网剧、网大,都朝着精品化的路线虎视眈眈。电影院的社交属性,也不断被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更新颖的线下娱乐所蚕食。 


未来的春节档,或许将逐渐陷入一种两难:究竟是用经过验证的商业大片吸引票房,还是用风险更大的创新类型片拓展更多观众?只有带动全年多个档期的良性发展,观众才会在无数纷繁的娱乐活动中,选择拿出两个小时走进电影院,享受进入银幕的光影之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ID:ifengopinion),作者:戴天文,编辑:萧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