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指北(ID:hlwzhibei),作者:指北BB组 冉阿树,原文标题:《当一个女生决定成为评论员和UP主丨指北聊天室》,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莫空是个很容易让人“做很多心理预期”的人,因为她身上的标签“一点也不神秘”。


比如她最为人所知的身份“足球媒体人”,就对中国网民来说实在太熟悉。前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留给XX的时间不多了”的黄健翔和刘建宏,后有去年11月,全国球迷共同嘲讽并勇于还击对线的董路。再加上那期《吐槽大会》少有的因为“非杨笠因素”被喷到出圈的“体育专场”——虽然是篮球——整体性格张扬,爱用狠词大词,拥有莫名的“小圈子优越感”,几乎可以无差别套用这个画像。


她还是“游戏UP主”,这是一个很容易和“电竞主播”混淆的概念。路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印象,一半被小团团、火线妹、周淑怡们的粉丝们定义,另一半被EDG逆转夺冠那天晚上裸奔狂欢的人群定义。如果再通过搜索引擎深入了解,很有可能会见到孙笑川和他的狗粉丝,或者pdd胖乎乎的脸。


一个没有颜值优势的草根女生,进入两个男性荷尔蒙浓度极高领域,并且决定将它们作为职业——用行业媒体话术去形容,这不需要加工就已经是一个张力感拉满的优质选题了。


但这些“心理预期”实际上都落空了。至少在和莫空的对话过程中,我没有看到潜意识里认定的“性别困境”,也很难找到所谓的“女性视角”。


她更关注自己“全能自媒体从业者”需要点满的技能树,采、编、写、剪、配音都在学。最近在反复研究同类型的视频,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播放量远远不如其他UP主,是不是自己的内容风格“太图文不太视频”


她的“牢骚”也是纯职业性的。决定成为内容领域的自由职业者之后,她认识了很多同行,意识到这一行对体力和脑力消耗极大,“能力”并没有占据主动权,环境因素正在被慢慢放大,很多男人都跟莫空一样,直接病倒在了疯狂写稿的日子里。文字是门槛极低的生产工具,全新的阅读习惯,和全新的内容分发机制,让“性别边界”反而成为了整个命题里最不重要的话题。


以下整理自她的自述。


莫空的故事


最近看了《爱情神话》,下来查评价的时候发现这位出身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居然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接不到戏就开始写公众号,然后又因为写东西也不太赚钱开始卖电子烟,这让我忽然有了点感怀——谁都逃不掉“自寻出路”的人生命题,这些本应该爬上了塔尖的人也逃不过。


做自媒体其实是“最理想”出路,它最初诞生的理由就很浪漫:普通人有机会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


像我和足球结缘的理由就很简单,因为喜欢凑热闹。


1998年世界杯,我跟着家里的大人一起凑热闹。当时肯定是看不懂的,后来想想,对足球氛围着迷的背后,应该是在较为沉闷的社会环境下,激烈热血的足球比赛就像给无聊的生活划开了一道口子。


爸妈也很鼓励我去运动,因为小时候我身体不太好,看起来很弱,父母一直致力于让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和别人没什么不同的小孩,相对轻松的家庭氛围让我觉得女人在赛场上拼搏努力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女人身上爆发的荷尔蒙是一种新的魅力。


于是,我的童年记忆里,就是在高校家属大院里和小伙伴一起看球踢球,完了大汗淋漓地抱着足球跑到叔叔阿姨家蹭饭。那时候还幻想自己是刘爱玲(1999年女足世界杯亚军的中场核心),在球场上挥洒热血,酷极了。我的运动天赋也没有浪费父母的用心,足球和乒乓球都玩的出了点名堂,水平是能进过区小的队那种程度。


只是到初中了,这些就没办法继续了。小时候我们踢球不分性别,男女混踢,但随着年龄增长,男女身体发育的差别会慢慢显现。那是一场小比赛里,我不慎撞到了守门员,他没受伤,我却躺了一个半月,最终导致家长以太危险为由给踢球下了禁令。


我从“踢球”变成了“看球”。由于我家境不差,可以有额外的零花钱买体坛周报什么的,整个班男生都争着互相传看。因为兴趣相投,我就成了“大姐头”。


“足球”扮演的角色在高中时父亲检查出癌症后进一步“变化”。父亲轰然倒下,那种对失去的恐惧一直像噩梦般困扰着我,母亲顺势扛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那时家里的节奏突然放慢了下来,那时候我发现只有足球依旧可以不断激起我内心的冲动和热情。父母会以影响学习为由坚决反对,我依旧狂热地买足球杂志,害怕被父母发现,每次我悄悄买了都放在学校抽屉里。


大概这就是我现在故事的“开头”。


足球杂志里少不了写作,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写下了以后要当作家这样的话。按照“作家”的传统定义,我到现在也没成,但是对于写作的热情却是从一至终。


我的青春期交给了鲁迅、张爱玲、韩寒,高中沉迷过《瓦尔登湖》。平心而论,高中生是看不懂很多文字的,因为没有什么生活。但文字对人的影响不一定是建立在“看懂”的基础上,更何况每个阶段“品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不断尝试“内容创业”的可能性。最开始计划的是做影视文学,业余时间试着写一点足球评论。别说,“写作”很快就让我有了收获:


我因为学历不高,求职初期并不顺利,从电话销售和房产中介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销售都干过。结果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喜欢足球的广告公司总监,因为兴趣相投我得到了入职的机会,算是收获了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敲门砖——有了广告公司从业的积累,离职后我的选择丰富了起来,入职了一家主打足球内容的自媒体公司。


这份工作强度也很大,我受到了魔鬼训练,第一次知道了“自媒体”是一件什么样的苦差事,也体验到了人生第一次“过劳”,导致我不得不选择最终放弃“全职”。


但收获是,我在自媒体写作这件事上开始得到“正规训练”,有了更多被“圈里人”看到的可能。当时我还为一个来自广州、取名为“天下足球”自媒体供稿,那年欧洲杯结束后被懂球帝的运营看到了,邀请我成为签约专栏作者,可以拿到补贴,我终于获得了从“写手”成为“自媒体”的机会,“莫空”这个笔名也正式从高中的青春文学,走向了职场。


(莫空是一个在有17W粉丝的垂类大V)
(莫空是一个在有17W粉丝的垂类大V)


做不成大饼的产业就赚不到钱


做足球自媒体挣不到钱,因为中国的足球产业上游下游都没钱。


上游,指的是产业最核心的玩家们能不能把饼子摊大,只有饼足够大,边缘的产业才有机会捡到饼渣吃。职业足球俱乐部、职业足球联赛就是做大饼的“人”,他们通过目前比赛门票、球队赞助、球队球员周边产品开发、球员转会、肖像权等,或者赛事运营方面的转播收益分成、联赛赞助来创造收入。


在所有营收的项目里,有一个最富争议的“开源”,那就是“菠菜”(谐音)。在世界足坛,菠菜是除了广告主赞助、俱乐部所有者注资之外,职业足球最大的收入来源,甚至没有之一。包括在现代足球起源地、足球商业化开发程度最高的英格兰,菠菜也和足球紧密结合了数十年,菠菜公司的LOGO是球衣胸前广告位、场边广告位的常客,菠菜网站也会在醒目的位置标记自己是“XX豪门的官方合作伙伴”。


争议在于这件事归根结底是“赌”,并不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行为,能带动人性当中的恶,也面临着“违反体育道德”的风险。在国内虽然有同样“猜胜负”玩法的足彩,但核心目标是募集公益资金,扶持整体体育产业发展,而非盈利。


因此对于“整体形象非常不好”、产业基础又非常薄弱(否则不会因为地产公司们不景气,导致整个联赛几乎停摆)的中国足球来说,摊大饼的能力有限。相比于能不能“做大饼”,“保住饼子”才是最现实的话题。


(早年间黄健翔的一个看法)<br>
(早年间黄健翔的一个看法)


上游开源很难,流到足球评论作者这里的,真的就连渣都不剩了。


我的稿费标准一直不是很高,通常定价是原创内容200元/千字。如果能拿到一些平台的奖项,那最多你能拿到一千多块。我一个月的生产力,最多维持在20多篇左右的水平。要完成这个产量,需要进入那种不要命的状态,比如欧洲杯世界杯期间,几乎一个月日夜颠倒。


结果就是钱没挣多少,身体垮了。


很多写手的2018年都很累,大把的人直接写病倒了。我当时也是,那时体重只有七八十(斤)。2018到2019年产量最高的时候,每月的收入也将将来到了一万多。只是现在想想,这个数字也算很可观了,甚至有点“图文自媒体最后一次狂欢”的意思。


我算是这个行业里的“高稿费”群体了,行业里“不合理出价”很多,有平台会报出30元/千字、40元/千字的价格。如果是编译、翻译稿,这个稿酬曾经低至15元/千字或者10元/条(条数适用于新闻资讯类内容)。我看过一篇要求30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需求,稿费只给到了五百。


先不说这样的稿费标准值不值得创作者编写,如此低廉的价格是在无限压缩创作者的热情和激情。赌气一点说,与其廉价卖出去,真不如免费放到自己的网络渠道上。


毫不客气地说,做足球自媒体,其实是中国足球最“公益”的一环。


可能广告主也这么理解“足球读者”的。写足评的我在懂球帝上的粉丝超过17W,但一点x用都没有,广告主根本不认(反而是在成为游戏UP主后,很快吃到了育碧的饭)。垂类平台也很爱惜羽毛,对调性把控非常严,比如懂球帝就是半开放平台,不能给自媒体人推广自己IP的机会,自己更像是提供UGC、支撑内容运营KPI的工具人,17W粉丝一点变现能力都没有。


我其实也来不及发展自己的个人品牌,因为变得太快了。


两年前懂球帝转型,我们很多作者合约都出现问题,大家不得不去还开得出预算的平台找活儿,比如虎扑。但虎扑其实也没啥预算。也就是说,足球自媒体人习惯了好几年的生存策略(从2014年懂球帝开始寻找兼职写手算起)忽然失效,被猛然推向“纯C端市场”去自由生长,没有留太多的缓冲时间。


我的感受是,内容市场的消费者们并没有做好准备,观众对图文阅读没有付费的习惯,打赏像是蜻蜓点水般的安慰。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本来是价值交换的这件事,在阅读付费这一块儿就变得暧昧起来,“内容阅读”并不是一件不可替代的事情,“放弃需要付费的内容”对消费者来说并没什么心理负担。


什么样的内容是值得付费,内容如何量化,是专业度、还是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是取悦用户等,都没有一个量化标准。消费者没必要为了“形成付费阅读习惯”做功课,以此为生的创作者必须直面。这场的关于创作者和用户之间的拉锯战要素太多,从哪里都不好下手,只能就这么搁置着。


我有想过咱们能不能“抄作业”,因为国外是有理想案例的。比如现在出名的the athletic这个国外期刊就是付费,目前从数据来看有十万人在平台付费订阅内容,而健康的付费系统为平台也带了巨大的好处,就是没广告!没广告!没广告!



付费的用户和平台形成了良好的正循环,用户看得开心,平台也活得好,养了一批专栏作者或者记者。这还是一个成立仅仅两年,定位为期刊斩获的成绩单。


上游下游无力改变,这行就完全坍缩为热爱和情怀了。


我认识的很多同行,经历都是这样的:一般是刚进大学带着理想热情,愿意去做一些不太挣钱、但非常理想的内容,但随着大学毕业,需要稳定收入来维持独立生活的时候,很多人就离席了,现在更没有谁说当专职体育写手,连我都已经不算是了。中国的体育环境里面,本来就没有年轻人,国外的体育环境也在下降。


从任何角度来说我都不太推荐年轻人入体育这行,我在虎扑足球约稿的年度总结里面说过,中国的体育环境里,年轻人不够用了,现在听说谁要去体育行业我都劝人家别了。


别看现在双减热闹,各种行业媒体在剖析“体育产业迎来重大利好”,我觉得,中国体育距离成为一个产业,还有很大的距离。


产业是一个体系。好比一支球队需要有高层管理,有基层保安、清洁阿姨、大厨、有教练、有球员、有梯队、有技术团队、医疗团队等——中国体育作为一个产业,没有做到清晰的职能分工,更没有意识到很多“细分职能”的重要性,典型的就是缺乏媒体宣传和品牌开发意识。


更接近建立完善产业体系的体育项目是电竞。不过电竞严格来说算不算体育还需要讨论,至少不是我们印象里需要“动起来”的运动体育。



做足球内容的创造空间也不大,毕竟比赛就在那里,是一个客观事实,有很量化的评分系统。一定要说发挥空间的话,大概就是引导“争议”。比如前段时间国足的十二强赛,很明显人人都看得出归化球员上场效果十分好,但就有像董路老师等媒体人,不断地陈述国足就不应该带外援,流量十分好,微博、抖音、快手的热搜上了很多。


有人觉得,这就是消费者饭圈化的结果。两边互相扯,似乎都不是奔着“解决方案”去的。


所以这行业到底“好”是什么标准,你问我,我也不清楚。


说到这里,其实也有例外。“菠菜”领域里的足球自媒体人都能赚到钱,许多足球平台里的前瞻分析,多少都会出现所谓的“彩经”,只不过不提供购买渠道,有很大一部分“彩民”愿意花钱去买所谓的“专家预测”——这其实一定程度说明的付费阅读的本质,大家都是为了“阅读的下一步付费”,比如付费是为了赚更多钱、是为了升职加薪。


这是边缘行为,也算是法律的灰色地带,目前国家的监管正在逐步到位。很多平台在约比赛前瞻类稿件的时候,都会强调不能提盘口等词语,模糊表达也有可能被判定该条有菠菜信息,不给推荐带量。


我不想论证菠菜到底对不对,首先在我国是违法的,而我也不想做违法乱纪的事,我觉得这个现象能带来一些启发:菠菜充分利用了人性弱点来建立爽点——咱们又缺乏足球文化根基,拿什么建立我们和足球的联系,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内容环境里感受到足球的爽点,这真是个难题。


我想转型,我怕用户没跟上


坐以待毙不是办法,只能激流勇进,视频成为了图文自媒体人的目标。目前我在B站做视频,主要是做足球和游戏类的解说。


视频内容和图文内容的创作模式就很不一样了。一般我会先定选题,再根据选题写好相应的文案,最后根据文案匹配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20分钟的视频,制作周期在一周左右。


从去年4月23号第一次传视频到B站算起,目前我一共做了27个,最好的数据来自于第一个做的关于足球的视频——《女球迷眼中的AC米兰沉浮录,红黑军团终于杀回来了》,两万多的播放,四百多条弹幕,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感觉自己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理论上,作为多年文字工作者,文案这件上的确实拿捏得比较简单,但是作为“中年人”, 对视频平台用户的了解还是不太够。


包括我本人念旁白的方式,第一期被好多人说像机器人,给我打击坏了,赶紧第二期紧急调整。其实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必须得放下一些所谓的文字工作者的清高,在一个新的领域不断调整自己,我只能这样自我安慰,只能说对于被迫转型的我及大部分同行来说,顺势而为其实并不是那么顺势。


我常常还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熟悉了数十年的内容环境,在五年之间被完全颠覆,类似于微博对博客是降维打击,短视频对图文是降维打击,这个过程用户在哪里呢,他们到底跟上了吗?


我觉得用户群体也不一定跟上了,而是分裂了。比如短视频这个东西,多少用户是真的喜欢,真的全心全意接受;又有多少人的想法是大家都在用我也用一下吧,又有多少人的想法是大家都在用我不得不用一下。


我是坚决不用,那些像我这种不愿意用短视频获取信息的用户群体就成了互联网遗老,那他们也要获取信息吧,他们怎么办呢,只能去知乎或者去其他少数图文频道。


这样一来,网上的声音就变成一方面给短视频唱赞歌,一方面给短视频唱衰觉得短视频是毒药。这种分裂其实不仅我们有,全世界都有。短视频降维打击的是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传播速度,而我觉得这并不一定是用户自主选择的,就像我们现在不得不用QQ、微信发信息是一个意思。



视频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视频内容很容易抄袭且难以监管,直接用现成稿子作为视频脚本,成为了新的财富密码。


2021年,仅在足球圈内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瓜,内德羽则这样的行业顶流也有人抄,而且抄的人同样是B站大几十万粉的UP,搞得内德羽则现在也不得不请人先把图文视频化。


不过这对图文来说就是增加负担和成本。本来图文和视频都是内容载体,内容载体本来应该是一个基于内容调性的主动选择,现在成了你没视频就没活路,你不是“图文视频一条龙”就没有互联网之名。本来应该就是喜欢看图文看图文,喜欢看视频的看视频两边不挨着,结果现在大家都被迫成为全能型选手。


这种乱象在我刚入坑的游戏圈里也有,比如玩手机游戏和玩主机单机游戏和玩网游的都叫玩游戏,双方创作者之间却产生了“鄙视链”。大体的背后成因,可以简单理解为我国单机主机游戏市场因为不可抗力被禁止了几十年,而这段时期网游、手游移动端占领了市场高低,那就导致于市场更认可网游手游,主机单机游戏这边叫天天哭穷叫惨,下意识地认为“网游手游”玩家都是被资本忽悠,不是核心玩家。


于是本该是互相促进行业发展,莫名其妙成了踩一捧一 。


人数多了一定是会导致市场业务的分裂,手游移动端市场现在对主机单机游戏来说在国内确实也是这种降维打击,所以游戏的鄙视链的必然存在,使得大部分的资本流入底层受众,而更高级别技术更先进的游戏就曲高和寡了,只为垂直的深度的用户做内容,就不那么容易挣钱。


这个垂直深度内容我现在都表示极度怀疑 ,一个行业要想好发展,一定是拓宽行业边界,一定是寻求在这个行业基础上去跨界去试探。现在不管是体育还是游戏或者其他音乐影视,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做垂直内容才能挣钱,就一个劲做那些已知的东西,这怎么能拓宽广度呢,广度没有深度又能深到哪里呢。


比如足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不仅是因为有人研究数据、战术打法、球员心理,有人研究足球与地理学、足球与社会学 。那个游戏——《我的世界》,画面只是马赛克像素块,内容就是建造和生存,之所以火到现在就是因为有人能在里面盖宫殿,有人能在里面模拟人生,探索这个游戏所有可能性。深度一定是先建立在广度的基础上,所有的创新都不一定来自于“垂直内容”,而来自于你不知道的什么情绪和触动 。


单靠足球这行保证不了你活着,这就是现实。


最近我确实也听闻了视频平台在推运动区,其实心里是蛮开心的。付费习惯、内容趋同、内容抄袭,这一行的写手们其实四面楚歌,所以未来可能也会看到不少转型去做视频(包括我,不管做自己的还是给别人写文案)先保证活着。


知乎成了重灾区,你看那个小约翰可汗,就是极其讽刺的例子,他知乎起家,拢共二十万粉丝,变现一般,也不是什么知乎年度新知答主,但在B站知识区一跃成为头部。知乎自己作为图文,也没弄明白怎么去变现,怎么护好自己的顶流,那自然大家会集体走向新平台。撇除掉用户的付费等问题,视频的变现还是比图文要好很多,写手们到最后可能不是自己在做视频,就是在给别人写视频文案。


讲实话,在图文、视频转了一圈之后,在对比中外之后,我现在确实没法对自媒体人有一个非常乐观的未来,我只能说希望自己作为曾经的体育媒体人也好,尽量保持对创作的热爱,希望有生之年有朝一日能看到这个行业有出头之日。


但在那之前,我不说别人吧,至少是我自己不会再对这个行业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希望。尽管如此我还是得说文字是美好的,文字本身并没有问题,我还是愿意为文字,为内容继续献出自己的能量,这是中年人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是中年人的无奈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指北(ID:hlwzhibei),作者:指北BB组、冉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