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美海军俄亥俄级核潜艇“内华达”号罕见露面,公开停泊关岛海军基地,被认为是在向中国释放信号。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美军一直在积极应对,为此推出多个新的作战构想。
在美国的战略设计中,“第一岛链”旨在从物理空间将中国的力量限制在固定区域,从而限缩后者的利益边界,以实现美国在东亚权力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但这一设想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增长正在被打破。美军发现,不但是绝对优势,在西太平洋地区,其相对优势可能也已不复存在。
故而“分布式杀伤”应运而生。其背景被认为有三,一是针对近20年美国水面舰艇部队“守强攻弱”的问题;二是针对中国等国家日益提升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弥补美军海上行动短板弱项;三是基于水面舰艇部队的有限经费,通过改进升级提高其战斗力。
2014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举行了一次兵棋推演,结果显示配备有较强反舰能力的濒海战斗舰的一方取得很大优势。这次推演令美军注意到自身水面舰艇反舰能力不足的现实。
2015年1月,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发表论文《分布式杀伤——重回制海权》,同年6月,美海军成立“分布式杀伤”专项工作组,研究论证这一作战概念的方式和能力。
2016年,美国海军发布《保持海上优势的战略设计》,确立“分布式海上作战”为海军新的作战概念,并在当年的“环太平洋”军演中进行了初步检验。
2017年,美国海军在《水面部队战略》中将“分布式杀伤”上升为夺取海洋控制权的核心作战概念。
美国正计划强化濒海战斗舰的反舰能力。(Twitter@USPacificFleet)
2018年底,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宣布,“分布式海上作战”是美国海军针对“强敌”开发的顶层作战概念。
2020年,美国海军新任作战部长再次强调,分布式编队是美国海军未来力量结构中的重点和优先选项,“分布式海上作战”是其作战方式。
根据美国海军的《水面部队战略》,“分布式杀伤”是指“将作战力量分散部署于广阔的空间范围、多个作战域和各种搭载平台上,以获取和维持海洋控制必须的作战能力。”其核心概念是以隐蔽、分散、灵活地部署大量具有强大进攻能力的水面舰船,迫使对手分散其探测和火力资源,使其无法将传感器和火力聚焦于己方的少数大型舰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己方突击能力。
目前美国正在加速推进这一作战概念的落实,着力于提升单舰火力打击强度。如在2016年1月,美军“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用防空导弹集中了试射场中的护卫舰,同年7月,又在“环太平洋”军演中验证了在濒海战斗舰上装备反舰导弹的可能性。2021年8月,美海军举行“大规模演习-2021”联合军演,特别围绕“海上分布式作战”“对抗环境中的近海作战”等概念展开,探索适应“印太战略”背景下新的作战方式和战术。
此外,美国国防部的《未来数年发展计划》、美国会的《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美海军研究署的《海军科技战略》、美海军陆战队的《创新计划》等,均将“分布式作战”视为重点。
美军的这一动态值得中国予以关注,有媒体注意到,在“分布式作战”概念于美国出炉不久之后,中国军事界即已有相关文章进行解读,解放军持续进行的海军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的单舰能力,某种程度上也因应了这一西太平洋力量格局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