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金错刀频道
去年8月2日,有人花了约1亿美元,买了一个像素头像。


只因为他们买卖的作品,全都是NFT(Non-fungible Token,中文直译是“非同质化代币”,是结合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应用程序)。 对于这些天价NFT作品,国内不少人认为是智商税。

但是NFT的疯狂,至今还在继续。 今年1月,印尼一男子把他的每日自拍,制成NFT进行拍卖。 两天时间,几百张自拍全部售出,卖了约63万美元。

这些疯狂背后,买家卖家谁亏谁赚,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一定是最大赢家。 据其创始人透露,平台2021年的交易额,较2020年暴涨了600倍! 进入2022年,仅半个月,OpenSea的交易额就高达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 每笔交易,他们都会收取2.5%的佣金。也就是说,15天时间,平台收入6750万美元。 成立才四年的OpenSea,靠什么在飞速狂奔?

OpenSea的两个创始人Devin Finzer和Alex Atallah,之所以会创立这个平台,跟一只猫有着直接关系。

2017年11月28日,“加密猫”在网上正式亮相。

对于普通人,这就是一张张猫咪图画。 对于加密行业的人,一个新时代拉开了帷幕。 这些猫咪图画其实都是一种NFT,这种NFT建立在一个名为ERC-721的加密标准之上,该标准支持其他NFT。 从此,数字物品有了统一的标准,你就能基于这个加密标准,建立一个能支持其他 NFT的交易平台。 一个月后,OpenSea测试版就横空出世。

但是这次创业差点沦为自嗨。 本该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加密猫”,虽然现在每张价值高达百万美元,但是当时一张标价仅几百美元都无人问津,根本卖不动。

遭遇相同命运的,还有同样在2017年推出的这些石头图。


事前Beeple压根不相信会有人买这堆JPEG图片,毕竟他创作的图片,每幅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

但是首次拍卖,他们就卖出了22件作品。 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去年3月11日,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他的NFT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从100美元的底价一路拍卖到6934万美元!

同样在3月,有人花9.5万美元买下街头艺术家Banksy的作品《白痴们》,随后直播烧毁原画,然后售卖这幅画的NFT版本,最终以4倍的价格售出。


从前立志要做“加密商品的Ebay”的OpenSea,现在成了“加密商品的亚马逊”。

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100万人在OpenSea上买过NFT作品。 他们为什么不去其他NFT交易平台,都跑到OpenSea? OpenSea是全球首个NFT交易平台,先发优势肯定是个重要因素。

但是更关键的是,这里有着超低的门槛。 对于创作者而言,这里铸造和交易NFT的门槛很低。 第一,OpenSea上的类别五花八门,什么领域的创作者都能来。 创始人表示,最初有人建议OpenSea像其他平台一样,先专攻某个领域的NFT,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不知道哪种类型的NFT会流行起来,所以干脆什么都做。 去年英国一名12岁的小男孩,就利用假期时间画了一组“怪异鲸鱼”,9个小时不到全部卖光,赚了约35万美元。

第二,入门简单。只需四个步骤,一个普通人就能在平台上免费铸造,并且发行自己的NFT作品。

第三,收费模式清晰,收费低。只有当交易成功时,平台才会收取2.5%的佣金。 因此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农村大妈,只要会上网,都能来这儿开展副业。 对于买家而言,OpenSea除了拥有海量NFT,还有个低门槛优势: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NFT。 那些普通的买家,他们既可以通过搜索栏搜索;

也可以根据艺术、音乐、收藏品、虚拟世界等九大分类,找到自己喜欢的NFT作品;

那些奔着重量级NFT项目而来的买家,平台则特意设置了细致的筛选功能。 比如最火的头像NFT项目——加密朋克、无聊猿等项目。 “加密朋克”项目里,有1万个24x24 像素的艺术图像,都是通过算法生成。

“加密朋克”是NFT的鼻祖,所以备受追捧,至今的交易总额高达78.2万枚以太币(约为23亿美元)! 虽然都是贵得离谱的像素,但是有些像素,更贵。 上文提到的1亿美元头像就是“加密朋克”项目里的图像,之所以能卖出天价,因为它的形象是外星人,属于稀有品种,OpenSea上只有9张。

面对看着差不多其实天差地别的1万个图像,买家如果想提高效率,就必须用筛选功能。 在“加密朋克”项目里,买家可以根据“配饰”和“类型”筛选,每个类别还会继续细分,每种细分类别的NFT数量精确到个位数。 不用再考验眼力,动动鼠标就搞定了。

如果说“加密朋克”被疯抢是因为“历史地位”,那么“无聊猿”恐怕就要让普通人一脸懵了。 这个项目去年4月30日才推出,共计1万个头像,一经推出,一天内全被抢光,随后身价飙升——NBA球星库里在8月28日购买了一只“无聊猿”,花了18万美元。
美国说唱歌手埃米纳姆,以及林俊杰、余文乐等各界名人,也都买了“无聊猿”。

和“加密朋克”一样,“无聊猿”也是由算法随机生成,每只“无聊猿”也都有各自的特征,比如不同的背景、服装、嘴巴、毛发,不同的特征决定了每只“无聊猿”的稀缺性程度。 买家如果傻傻分不清楚,同样可以使用筛选功能。

之所以要做到如此细致,因为这些重量级NFT项目,一直是为平台引流和贡献交易额的大爆品,需求极其庞大。 去年12月,有人在出售一只“无聊猿”图片时,不小心仅标价3000美元,瞬间就被抢走。

买家为了尽快完成交易,还支付了价值3.2万美元的超高“gas”(指矿工为此交易进行校验和计算,消耗了资源所产生的燃料费),卖家后悔都来不及。 没过多久,买家就把那只“无聊猿”重新上架,标价约24万美元。

今年1月5日,平台宣布完成一笔3亿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133亿美元。 OpenSea的疯狂,目前看似还远没有要停止的迹象。
但是它的口碑危机愈演愈烈。
一个OpenSea计划上市的消息,点燃了平台大量用户的怒火。 在此之前,这些用户一直希望平台能发行自己的加密代币,朝着Web3方向发展,将数据和资产的管理权回归用户,让用户受益。 结果,OpenSea却要像传统互联网公司那样,去给华尔街送钱。 枉它身处加密行业,这也太不“去中心化”。 于是去年底,愤怒的用户成立了新组织,直接替OpenSea发了一个叫“SOS”的虚拟币,之前在该平台交易过的用户都能领取。

这就相当于另起炉灶,用户当家做主,接下来可能架空、乃至取代OpenSea。 不过,以OpenSea目前绝对的领先优势来看,它的地位暂时还很难被撼动。 相比这些,它目前的口碑危机,主要来源于常常掉链子的运营能力。 比如山寨和侵权,暴露出的不能迅速识别假货的问题。 “无聊猿”出现后,平台迅速出现了山寨作品。这些NFT只是把原作品进行了镜像翻转,就堂而皇之地上架,几小时内就被不明所以的用户抢购一空。

再比如诈骗问题,不少人向伪装成客服的骗子泄露了私钥,自己的NFT被洗劫一空。 这时候,除非官方能帮助用户迅速锁定骗子的账户,禁止交易,否则一旦NFT被盗,用户只能花钱把它买回来。

在去年,OpenSea还因为交易发生了至少11次服务器崩溃,以及无数次拥堵,让很多用户不满:赚的钱都花哪了?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OpenSea在9月份被曝出有员工涉嫌“老鼠仓”。那名员工事先利用几个小号买入NFT,然后在头版头条上一顿炒作,让手里的NFT价值飙升,卖出获利。 最后,除了OpenSea本身的运营问题,明显不正常的NFT市场,也在加大OpenSea的风险。 当泡沫破碎,狂热退却,当人们不再疯抢谁都能观看、复制和使用的JEPG时,OpenSea恐怕很难再继续狂奔了。

永远有人在风口上,但没人可以永远在风口上。 OpenSea从风口落地后,人们看到的会是一只鹰还是一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