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开始于开年的1月2日,当晚数千名哈萨克斯坦民众在曼吉斯套州的石油中心城市扎瑙津举行抗议性集会。
此后数日,演变为席卷哈全国的抗议活动。
当地时间1月5日下午,该国最大城市、前首都阿拉木图的政府大楼被1000余名抗议者冲击闯入,现场枪响,大楼内部出现火灾。随后多地发生冲击政府大楼的事件。
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哈萨克斯坦于元旦当天正是开始实施的“取消液化石油气价格管制”决定。
2022年以前,哈国内的液化气价格采取国家管制,新年管制正式放开后,液化气价格由每升60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约合人民币0.88元)迅速提高到120坚戈(约合人民币1.47元到1.68元)。
面对事态的急剧恶化,1月5日上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接受了哈政府的辞职,并签署总统令解散政府,原第一副总理阿里汗·斯玛伊洛夫被任命为临时总理。
同时,托卡耶夫下令结束刚刚实行五天的新政策,恢复对液化石油气的价格管控,并将管控扩大到汽油、柴油和其他“具有社会重要性”的消费品;要求政府制定个人破产法,并考虑冻结公用事业的消费价格,补贴贫困家庭的租金支出。
此时哈液化气价格已经降至比之前更低的每升50坚戈。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似乎有点不合逻辑,总统和政府回应了抗议者的诉求,迎来的却是更加激烈的抗议活动,甚至上升为暴力动作。上千名示威者来到位于阿拉木图的总统宅邸并纵火,使其“陷入火海”;另有示威者一度控制了阿拉木图的机场。
这种发展,我们好像有点熟悉了。
随着局势的变化,1月6日凌晨,总统托卡耶夫表示,哈萨克斯坦正在遭受“恐怖主义威胁”和外部侵略,并请求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帮助哈萨克斯坦应对局势。
当前,以俄罗斯、白俄罗斯军队为主的集安组织部队已开始开赴哈萨克斯坦。
相信随着事态逐渐平息,这不合理的事件发展进程当中究竟有没有什么其他势力的猫腻,就会水落石出。
不过不管怎么说,哈萨克斯坦会在油气资源供应上“授人以柄”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201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也爆发过一场大规模骚乱(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哈萨克斯坦的大规模暴乱时间实在是太会选时候了,上次是国际独立20周年期间,这次又是独立30周年刚过),至少造成数十人死亡,那一次事件的中心,同样是这个石油城市扎瑙津。
当时抗议者最初是石油工人,他们的诉求是提高工资。可以说哈萨克斯坦的油气领域,是生产者也不满意,消费者也不满意。
但其实即便放眼全球,哈萨克斯坦也是数得着的油气大国,单是已探明石油储量就高居世界第11,而油气资源也是该国对外贸易获利的“看家宝”,怎么会偏偏在自己这个最擅长的领域栽跟头呢?
其实回头看看这次哈萨克斯坦的“燃料涨价”,就不难发现,这价也并不高啊,甚至,有点便宜。的确,在对国民化石燃料的供应上,哈萨克斯坦的政策堪称一项“福利”。
在2015年以前,哈萨克斯坦的各类化石燃料价格,均采用国家管控的方式。此后开始一项一项地逐步取消政府管制,推行市场化。2015年和2016年,哈国内的汽油和柴油价格相继脱离国家管制。
而液化气的价格管控取消也不是今年才开始的事情。早在2018年,哈政府就已经决定全面放开液化气价格。根据哈《天然气和天然气供应法》,自2019年开始,将通过电子交易平台(ETP)进行液化气交易,并由哈能源部每月制定国内市场液化气供应计划。通过这一方式,逐步实现从液化气的国家价格调控向市场定价机制转变。今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取消液化石油气价格管制”,不过是这个进程的结果罢了。
但即使是已经脱离管控,市场定价了六七年的汽油价格,哈萨克斯坦也是世界油价最低的国家之一,无论国际油价如何风云变幻;而刚刚涨了一倍的哈萨克斯坦液化气价格,仍然比本就不算高价的俄罗斯液化气更便宜。
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厂区一角
据2021年上半年数据,哈萨克斯坦在所有欧洲和独联体国家中,油价最低。这使得哈萨克斯坦职工在月平均工资收入只有232347坚戈(约3524元人民币),税后实际收入188268坚戈(约2855.73元)的情况下,单月能够购买1015升汽油,在充斥着高收入国家的欧洲和独联体国家中,排名高居第7位。
对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都不算高的哈萨克斯坦来说,燃料价格这块可能是这个国家给国民最大的福利了。
但这,只是哈萨克斯坦化石燃料供应状况的一面。
而另一面,令人匪夷所思——哈萨克斯坦,是个“燃料短缺”的国家!
一般来说,国内给出福利性的低价,应该是这种资源取之不尽,产量巨大,生产成本低;而哈萨克斯坦用来“发福利”的化石燃料,居然是短缺状态……
捧着金饭碗要饭可还行
这一方面是哈萨克斯坦虽然在苏联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化底子,从一个农牧业国变为具备工业实力的经济体,但在苏联的工业分工中,哈萨克斯坦并不掌握独立和全面的工业体系;苏联解体,国家独立后,纳扎尔巴耶夫政府又力主走外向型经济路线,工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这就使得该国油气储量巨大,但生产能力并不算强。
2015年前后,哈萨克斯坦的燃油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市场空缺需从俄罗斯进口汽油来弥补。直到2018年,哈萨克斯坦3座炼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后,年炼油总量增长了20%,达到 1750 万吨/年,这才生产出足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燃料。
那么如今生产能力上来了,哈萨克斯坦还“缺油”吗?答案是肯定的。
依数据统计,哈萨克斯坦2021年9月单月的柴油消耗量为46.6万吨。而在10月巴甫洛达尔炼油厂关闭进行定期维修后,立即就面临柴油储备不足的风险。
2015,正在建设中的巴甫洛达尔炼油厂
甚至去年11月开始,哈萨克斯坦不得不开始实施为期半年的汽油和柴油出口禁令。
更早在去年10月,哈新首都努尔苏丹机场,甚至一度面临因航空燃油告急而停运的危险。
而这次暴乱事件的导火索液化石油气,从2017年开始,哈萨克斯坦就禁止出口至今(首次禁令从2017年开始,为期三年;2020年又决定延长三年)。
哈官方的政策解释,说是旨在禁止通过公路运输向国外非法出口液化石油气,防止国内市场供应出现缺口。这也确实符合其事实状况。
哈能源部2021年11月数据显示,当时全国每月生产液化石油气12万吨,需求量则达到14.5万吨,每月液化石油气供应缺口高达2.5万吨。
但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原因——油气资源大国哈萨克斯坦,到底为什么至今还燃料短缺?
哈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其实我国商务部驻哈萨克斯坦使馆经商处的报道中,就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
“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哈国内市场价格与出口价格存在巨大价差。”
那点儿油气资源,在哈萨克斯坦实在是太“忙”了,既要靠它赚钱,又要靠它发福利。
虽然已经从官方层面禁止了液化石油气的出口,但2021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8570万吨,其中出口量6760万吨,也就是说近八成的产油用于出口创汇。石油,也是该国对外出口中最多的产品。
为了压低国内供应的“福利价”,哈萨克斯坦必须得全力去降生产成本。如此低的售价给了炼油厂和零售网络巨大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采油厂在国内市场以大幅折扣出售加工原料——有时提供的原油价格居然低至惊人的每桶10美元!
而为保障给国内炼油厂低价供应原油,采油厂提供了多达70%的自有开采量,其余30%以国际市场价格出口国外以弥补损失。这意味着石油开采公司只能勉强度日,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业务、勘探新领域和引进新技术,更没钱给工人涨工资。这也就是前面说到的2011年扎瑙津石油工人抗议并最终引发大规模骚乱的原因。
更大的问题是,显而易见,哈萨克斯坦油气的“国内福利价”和“国际市场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落差。
正是这个机制,让哈萨克斯坦以所谓“资源优势”构建的国民福利,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这里介绍一下哈萨克斯坦国家经济的未来规划,大家应该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了。
哈萨克斯坦并不缺乏长远规划,早在20年前,其就制定了国家能源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其中的“长期目标”,是旨在通过资金积累,最终实现从原料领域的行业出口转变为非原料领域行业出口,使哈萨克斯坦最终加入非原料出口国行列。
听起来很美好,但如何进行“资金积累”呢?这就是哈国的“短期目标”了:还是要靠资源禀赋。即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能源,在国际能源价格飞涨的情况下,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扩大原材料出口实现资金积累。
也就是说,长远看来为了摆脱初级原料出口国的命运,短期就要多卖能源来累积资金,卖得越贵越好。
可是哈萨克斯坦同时还有在国内低价发能源福利的需求,赚钱和发福利就成了一对矛盾,很难兼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还有高价出口的口子,就一定会有人想方设法把国内福利价的能源拿到外面倒卖赚钱。所以哈萨克斯坦才会频繁地用简单粗暴的“限期禁止出口”来阻断这条路。
这种思虑绝不是多余的。因为即便有出口禁令,仍然有人见利起意,铤而走险,用走私等方式做起了跨国能源“倒爷”。
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处的加油站,每年都有从事国际运输的卡车在此加油。这些车辆将哈萨克斯坦视作中转路线上的廉价加油站,比如在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之间往返的车辆,完全无视哈方针对石油产品实施的出口限制。
据报道,还有一些吉尔吉斯斯坦公民与哈萨克斯坦公司勾结,组织了一条通过铁路将燃料走私到吉国的渠道。他们巧立名目,把燃料和润滑油产品概念偷换为“成分”,称他们的货物是 "稳定气体凝析油"甚至"白酒",以逃脱审查。
而早在哈萨克斯坦液化气出口禁令开启的2017年,哈有关部门就查处了一个跨国团伙,其中包括来自江布尔区、南哈萨克斯坦州、阿拉木图等多地的哈萨克斯坦公司,以及至少13名吉尔吉斯斯坦公民。他们合伙通过吉尔吉斯斯坦走私哈国内供应的液化气到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地。据估算,这每月给哈萨克斯坦造成超过200万美元的损失。
所以通过出口禁令,哈萨克斯坦既防不住,同时国家想要发展,也不可能一直卡着不让出口。在国家治理能力不善,无法保障国内外供应价格“双轨”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的所谓能源价格管制,迟早是要解除的,必然会转向市场化,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
这才触发了近日的大规模暴乱。乱局的压力下,哈萨克斯坦政府的能源定价市场化进程又被迫缩回去了,可是今后又怎么办呢?
想给国民提供福利不是不可以,想对特定商品价格进行双轨管制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政府得有那个治理能力。总有些自由派公知喜欢说,有些事你能做成是因为你“独裁”,能“强推”下去;“民主”国家不是治理水平不行,而是机制不允许。
这把大伙看清了,这跟你是什么民主政府还是独裁政府毛关系没有,只跟你是有能的政府还是无能的政府有关。福利、抗疫、经济发展,莫不如此。
治理能力跟不上,老天爷赏饭资源禀赋强的,也可能会搞成哈萨克斯坦现在这样;要是运气不好比如像海地那样只有“土特产”的国家,那给人民的“福利”也就只能是“土”,成为让老百姓“穷到吃土”的失败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