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在意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今年1-11月,台湾对大陆投资,同比下降了14.5%,与台湾对外投资增长形成鲜明反差。

来大陆的台资规模正在下滑。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悄悄成了台资的“新欢”,2020年吸引台资暴涨了654.22%。

几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

一场牵扯无数人命运的大转变开始了!



2021年,注定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

十年前,大陆还是台商的最爱,占据了台资对外投资的79.5%。但如今台商似乎对大陆投资的兴趣正在衰退。

今年1-10月,台湾对中国大陆投资金额约4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6%。

如果加上11月,这个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至14.5%。

是疫情放缓了台商的步伐吗?

不,当下的台资野心膨胀,在全球攻城略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台当局核准的对外投资金额94.22亿元,年增长达到了33.84%。

是台资在大陆利润越来越薄,因赚不到钱而另走他乡吗?

恰恰相反,这两年是台资在大陆最赚钱的时期。

尽管大国博弈火星四溅,全球疫情水深火热,千大台商2020年总营收17年来最惨淡,但台湾上市公司在大陆闷声发大财。

2020年,它们在大陆投资收益突破了4000亿元新台币大关。台企南亚、台化、广达和正新,它们在大陆收益年增长率超过了300%。

2021年一季度又创新高,达到1145.08亿元(新台币),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85.59%。

一季度的收益,就快赶上10年前一整年的收益了(2011年1765亿元新台币)。

鸿海,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苹果代工厂富士康,更是最强“吸金王”。

作为“2021胡润在中国的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百强”榜第一名,富士康去年营收超过1.2万亿元,在大陆拥有超过60万名员工。

今年上半年,鸿海在大陆收益高达547.9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25.88亿元)。



台塑、南亚、台化,今年上半年在大陆获利更是翻了四倍!

而且,这并非疫情年的昙花一现。

我们把时间拉长会发现,过去5年,除了2017年有点掉队外,上市台企在大陆投资收益一直在走高。



还有一个数据非常值得一提:

从商务部提供的数据看,从1979-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基本上是直线上升的。

2020年的引资“成绩单”还相当漂亮。在2020年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断崖式下跌34.7%的情况下,中国逆势增长,创下了新纪录,实际使用外资1493.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7%。

(图源自商务部)

中国大陆率先控制住了疫情,恢复了供应链,让外商投资吃下“定心丸”,埃克森美孚、戴姆勒、宝马、丰田、LG等跨国公司纷纷对华加码投资。大陆平均每天新设外资企业100多家。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排行榜上,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虏获全球资本“芳心”。

海外资金拼命抢滩大陆,唯独台资的热情冷却。

这诡异的几幕,绝对不寻常。



与此同时,美国正一跃成为台商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

2020年台商赴美投资金额已达42.73亿美元,较2019年暴涨654.22%。

在台商的对外投资中,美国从十年前的不到4%上升至23.7%。

借着全球供应链重启的契机,以台积电、鸿海、长春、崇越、和硕、研华、和大、汉唐等为代表的台资企业,开启“新东进”投资之旅。

在亚利桑那州、威斯康辛州、印第安纳州、德州、芝加哥、旧金山等地,留下了一串串足迹。



这或许是台湾省史上最大规模的产线“新东进”迁徙潮。打头阵的是鸿海和台积电。

最早行动的是郭台铭。2018年,郭老板飞到西半球的威斯康星州,大手一挥,说要给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一座液晶显示面板厂。

特朗普连连夸赞这个项目是“世界第八奇迹”,郭老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

只是,商人翻脸比翻书快。富士康的投资金额大缩水到仅剩十分之一,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从1.3万个缩减至1454个。

郭老板压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答案直到近期才揭晓。

今年11月,富士康宣布,要斥资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将电动汽车创业公司Lordstown Motors在俄亥俄州的一家汽车组装厂收入囊中。



这家工厂可不是无名之辈,它是通用汽车的前工厂,有着不俗的制造实力。

等等,富士康怎么跨界造车了?

其实早在10月18日,郭老板就说了,“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当日,富士康一口气推出三款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

收购的俄亥俄州工厂,或许会成为富士康首个造车基地,也是摆脱苹果公司高依赖之旅的起点。

台积电,则在犹豫不决数年后才作了赴美设厂的决定。

在全球芯片版图中,台积电是当之无愧的“大哥”,一家就占了全球产能的54%,而整个美国也只有12%的产能。

树大容易招风。在美国发动对华“科技战”后,首先瞄准的虽是华为,但台积电同样受到重大影响。美国近年来一直在对台积电招手,“缺芯潮”加剧了它的催促。

去年,台积电终于宣布,将投资12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生产5纳米先进制程。3年后,每个月就有2万片晶圆,将源源不断从亚利桑那州厂被制造出来。

或许有人会问,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环保及法规成本较高,政府的激励措施较少,比如在美国建芯片代工厂成本比中国高出约50%。

那为什么台资还要舍近求远,奔向美国?



其实,从2010年左右开始,来大陆的台资就减少了。

特别是2015年,台资在大陆以外的投资占比超过了对大陆的投资。如今,大陆占比跌落到33.3%,不及10年前的一半。

投资金额由146亿美元的高峰,降至2019年的41.73亿元。



下滑的速度超乎想象!

虽然目前大陆还是台资第一投资目的地,但按这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很可能会取代大陆的位置。

台资之所以会冷落大陆,跑到美国“加戏”,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

首先,政治因素越来越成为台商全球布局的第一考量。

随着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升温,敏锐的台商正在破除“唯成本论”。他们更懂得“风险分散”,明哲保身。

比如台积电,可不仅仅是在美国新设工厂,而是岛内、大陆、日本、韩国等都有新布局,雨露均沾。这样既能避免被美国“就地绑架”,也能最大程度分散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台积电坚持“台湾优先”策略。台积电的制程正在向3纳米挺进,最先进的工艺依然留在台湾省内。

其次,当初大国博弈,特朗普政府提出“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软硬兼施”向全球制造工厂抛橄榄枝,并霸道地对中国大陆许多出口产品课征25%的高关税,出于成本考虑和保住美国市场,台资企业不得不抱美国的大腿。

比如台企和硕在美国的最大客户是特斯拉和苹果公司,台积电最大的客户是苹果公司,有60%的营收来自北美市场,因此,他们不得不远渡重洋,赴美设厂。

除去地缘政治变化,成本上升也是台资对大陆投资热情减少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看到,有一股台资主力,一路南下,在全球寻找新的成本“洼地”。

它们来到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印度,一如90年代第一次到达中国大陆,参与和见证一个“世界工厂”的诞生。

中国大陆的人口红利没有以前那么充沛了,“招工难”、“用工贵”频频出现在报端。而东盟10国人口总数6.2亿,平均薪资约中国大陆的1/3。

于是,一批台商争先恐后登陆新“洼地”,仁宝重启越南厂产能,纬创、和硕分别扩充在菲律宾及印尼的产能,鸿海、纬创配合苹果到越南、印度投资……

南向产业步履,以成衣、制鞋、家具、自行车等劳力密集传统产业最早,电子加工组装产业跟随其后。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台湾省对新南向国家投资金额达到5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97%,马来西亚、泰国、印度、越南等收割最多。

这片新热土,成为台商全球布局版图中越来越大的一块拼图。2020年台资海外投资,对东盟、印度投资比重升高,各占13.6%、6.4%,比2017年增加了4.2、4.0个百分点。

当然,台资加大布局东南亚和印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苹果供应链上的台资厂加紧南下布局,紧抱美国大腿的电子制造企业纬创,就吃了个“哑巴亏”。

去年12月12日夜晚,纬创位于印度南部厂房发生动乱,大约2000名印度员工在离开工厂时,突然疯狂地破坏公司的家具和组装设备,有人现场纵火烧汽车,有人将代工iPhone偷个精光。

疫情大爆发,也让富士康南向扩张计划遭遇滑铁卢。其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厂陆续关闭,只能灰溜溜地回到祖国大陆,高薪招兵买马,赶苹果订单。

更让人意外的是,与台资企业在大陆赚得盆满钵满不同,台资在东南亚的赚钱效应并不明显。

数据显示,2020年台湾的上市公司,在大陆累积汇回金额与累计投资金额比是22.24%,而在海外(不含大陆地区)只有9.43%,意味着在大陆的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海外其他地区。

制造业的竞争是系统性的竞争,不要只看到东南亚和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低,而忽略了它们产业链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行政效率低与政策不稳等隐性成本。

显然,这个大市场虽然方兴未艾,但想坐享高获利绝非易事。



台资对于大陆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在2019年中国出口总额的百强企业中,台资企业出口值高达42.06%。

大陆净出口额前十大企业中,台资企业占据7席,前四全部是台资。



“富士康依赖症”最强的河南和山西两省,出口的半壁江山都是富士康撑起的……

台资企业不仅为我国赚回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台资实力,不容小觑。

那么,台资对大陆的投资越来越少,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之一,台资若持续减少,各地就需要去寻找新的增量渠道,这对各地招商引资是一大考验。

其次,对于台资依赖较高的城市而言,如果当地新的资金来源,新的支柱产业未培育起来,台资就开始减少了,那可能会经历一场转型的阵痛期。像江苏的昆山、广东的东莞和福建的漳州,作为台资集聚的三座山峰,需要有高处不胜寒的警觉。

不过,话又说回来,台资减少我觉得也不用过于担忧。

国内正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固自己的“护城河”。

第一,台资台企的转移,目前很大程度上还是生产工序的局部迁出,不是产业面的整体迁移;是部分低端环节的转移,不是高端环节的转移。

最典型的例子是,富士康、台积电纷纷赴东南亚设厂,曾经引起部分媒体对苹果链、特斯拉链“去中国化”的担忧,实际上并非如此。

现在苹果公司两百大供应链名单中,大陆供应商超过台商,成为苹果最大供应商的来源。其中,大陆有51家,台商有48家。

2015年的时候,苹果公司有44.9%的供应商位于中国,到了2019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7.6%。

大陆企业,正在慢慢积累势能,从量变到质变。台资台企转移后留下的缺位,大陆企业能够慢慢补上。

第二,台资正在“新东进”、“新南向”分散投资,大陆又何尝不是在降低“台资依赖”。

从2020年直接投资金额看,台资占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例还不到1%,只有0.7%。远不及港资强大的资金实力,新加坡、韩国、日本都把它甩身后。

(图源自商务部)

之前,昆山作为“台资第一高地”,是10万台商的聚集地,全市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皆来自于台资企业的贡献。

这两年,昆山正学着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紧盯欧美日韩和世界500强企业,强化日本、韩国、欧美等科技发达地区的精准招商。

今年上半年(1-6月),昆山新增欧美注册外资超过了台资。

之前,东莞全盛时期台商约有6000家,据说其产值(营业收入)一度占东莞市GDP的50%左右。现在,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加速布局,OPPO长安研发总部、华为终端总部、vivo新总部等项目落地,让其民营企业阵营不断壮大,可以与台资、港资企业掰手腕了。

截至2020年底,东莞台资企业数量是3664家,而本土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实际上,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达到历史新高,两岸谁也离不开谁。

从两岸贸易看,2021年上半年两岸进出口总额为1514.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8%。

其中,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达780.2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5%,整个台湾经济对大陆出口的贸易依存度达到史上最高的43.8%。



台资企业在大陆生产的货品,也越来越依赖大陆市场。

数据显示,2020年台湾厂商接单后在大陆生产的货品,有22%留在当地销售,销往美国比率为25.7%,较2018年减少1.2个百分点。

大陆有两大独特优势非常关键,一个是“超大规模市场”,另一个是“超大规模产业链”。

有这两个基本盘在,包括台资在内的海外资金,谁敢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