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粮食安全。在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粮食储备充足,且连续多年克服自然灾害取得丰收的情况下,2021年以来中国却不断强调粮食安全并大量进口粮食,以至于外界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怀疑。中国意欲何为?
据中国新闻社报11月3日报道,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全年丰收已成定局,产量将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则指出,这是中国农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暴雨极端灾害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连续取得的第十八个丰年,即自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均取得了丰收。
2021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试种的袁隆平试验田“巨型稻”迎来开割。(视觉中国)
秦玉云还披露,中国粮油加工能力很强,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如果按每人每天一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足够14亿中国人吃2天,完全能够满足需要。此外,中国应急保障能力也显著增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500多家,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
《日本经济新闻》近日的报道也证实了秦玉云在发布会上所讲,中国“粮食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小麦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粮食供应绝对没有问题。其引述美国农业部推算的数据称,从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全球粮食库存中的占比来看,玉米达到69%,大米达到60%,小麦达到51%,均在过去十年里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持续大量存储粮食的情况十分明显”。
中国储备的大米、小麦、玉米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甚至连大豆库存都占30%以上,可见中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只不过,《日本经济新闻》之所以报道这些,并非为了赞扬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问题,而是批评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推高了国际粮价。
《日本经济新闻》引述中国海关数据称,2020年中国食品进口额(不包含饮料)达981亿美元,是十年前的4.6倍,过去5年里中国大豆、玉米、小麦的进口额猛增至2倍到12倍不等,牛肉、猪肉、乳制品、水果类也增加到了2倍至5倍。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大量进口大豆、玉米、小麦以及猪肉、牛肉、奶制品、水果等,以满足中国人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天经地义,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在内的众多国家都受益于中国的需求。正因为中国需求大,甚至还陷入了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的怪圈,饱受高价之苦。
中国2021年下半年之所以大量进口玉米、大豆,除了履行中美之间第一阶段贸易协定,还在于国际市场玉米、大豆价格较年中的高点回落都在25%以上。而国际粮食价格之所以从年初以来涨价,至今仍处于高位,一方面在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混乱,一方面在于美国量化宽松导致的美元贬值,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自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爆发以来,就有学者指出可能爆发粮食危机,至今虽未发生但2022年爆发的可能性在增加,可以从一件小事见微知著。最近几个月以来,中国的近邻韩国、日本先后爆发尿素溶液危机,在危机的背后是全球尿素短缺且价格暴涨。现代农业增长基本是靠化学肥料堆出来的,作为化肥主要品类的尿素短缺,全球农业生产必将受到重大影响。
全球尿素生产分为煤炭、天然气两大路线,中国以煤炭为主,欧洲以天然气为主。由美国量化宽松导致的全球煤炭、天然气价格暴涨,西欧又因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导致天然气断供,本就计划减产的西欧尿素产业可能将进一步减产,而中国与俄罗斯作为全球尿素生产大国,为保证国内供应已控制尿素出口。
由此,全球尿素市场将出现巨额缺口,将对全球粮生产产生直接影响,并推高粮食价格。美国《纽约时报》就报道称“尿素短缺冲击全球经济,或将推高世界各地食品价格”,一位名叫亚达夫的印度中央邦稻农,已经因为上一季的低收成而负债累累,“他去了政府的化肥分配中心却空手而归,他愈发痛苦”,最终选择了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