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黎广,编辑:潘展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人和城市的关系,先是互相选择,再是互相依存。
今年9月,佛山决定向海内外引进20位博士、研究生人才,开出的条件是引进的博士每人可获得20万元安家补贴、博士后每人可以获得30万元。
这类话题在佛山甚至不算新闻。毕竟在佛山,引进人才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500家企业联合高薪招聘人才;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对接平台;带着名企向高校主动出击,最高开出年薪150万招人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早就知道引进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给城市带来的改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佛山城市名片之一的南风古灶,至今窑火不息,缘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艺术家定居佛山所带来的成果。
魏华,当初佛山“抢”来的艺术家,带领学生投身到传统手工陶艺人的世界里,改变着佛山陶艺的生态。
佛山的陶艺文化,正在一点点复兴。
倘若将文化和工艺的线索向外延伸,魏华的深层逻辑是希望传统的陶艺文化与审美,影响佛山陶瓷产业的创意与设计语言,生产更有艺术气息的生活与建筑类陶瓷。
这个愿景的起点,从这一座城为这位艺术家赎回一张“卖身契”说起。
一、7000元的“卖身契”
魏华在当代艺术圈展露头角,可追溯至1992年中国美院举办的全国青年雕塑家作品邀请展。他的抽象形态的木雕备受关注,成为广东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深圳五洲宾馆请他做了很多雕塑。当时他的身份已经是职业艺术家。
那批雕塑得到深圳大学教授吴家骅的高度评价,这位曾任中国美院环艺系主任邀请魏华入驻深圳大学建工作室。
当时只有30多岁的魏华在深圳大学有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工作室,还能和关玉良、邹明等水墨画家一起画画创作,现在想起来仍是一段激荡的青春岁月。而他重要的代表作《新公仔》,就是在深圳大学的工作室创作完成的。
“当时要在南山买套房子,现在可就不得了了。”不过,魏华只是笑笑,并没有因此心生遗憾。
那时候,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从全国各地赶来深圳的人大多目标一致——赚钱。那会的佛山,人们过得是细水长流的小日子。虽然工作室在深圳,但魏华一直认为,家在佛山。所以,魏华还是三天两头回佛山喘口气。
实际上,他是一个湖南人。20世纪80年代末,魏华毕业那一年,他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迁回湖南老家,要么向学校交7000元保证金,留在珠三角。
魏华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这7000元是保证金还是档案迁移费。但无论如何,每个月只有160元工资的他算过,7000元意味着好几年不吃不喝。恰好那一年,佛山雕塑院(现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引进人才,帮魏华支付了这笔钱。
就像赎回“卖身契”,魏华说:“那一刻我对佛山产生了感情。”让这种感情持续升温的,是雕塑院给魏华安排了住房,工资也开得高。
1993年,佛山雕塑院改革。魏华唯有以佛山雕塑院艺术家的身份,面向社会谋求出路,也让一批艺术家从此走向职业化的道路。1996年1月,魏华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办雕塑展,一展成名。
二、青年艺术家移居
2000年,魏华被任命为佛山雕塑院副院长,从深圳大学回到佛山,成为佛山陶艺届的一名领军人物。当时的报纸上,硕大的标题——“魏华回来了”。那会,魏华觉得这是给予自己肩负起推动佛山陶艺文化的责任。
佛山石湾建于1506年明朝正德年的龙窑,在现代社会被称为南风古灶。
千禧年之交,这个历史沉淀的地方举办了“千年之烧”活动,当代华人艺术家驻场创作。作为佛山“地主”,魏华以雕塑家的身份与国内的付中望、吕品昌、刘正、陆斌等一批大腕,以及纽约等地艺术家合力制陶烧窑。
“千年之烧”改变了魏华对佛山陶瓷的认知——不仅是案头和寓所的摆件,也可以是城市空间的元素。依托于窑火不绝的南风古灶,魏华将工作室迁往佛山,他也从混迹前卫艺术圈的艺术青年,回归到专注地域文化、民间艺术的艺术家,雕塑语言也由原本的抽象艺术语言,转变为具象表达。
对于陶艺家来说,佛山完备的产研销体系为陶艺创作提供足够土壤。
2019年,佛山进入万亿GDP俱乐部。2020年,佛山元旦献词提到,制造业是佛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的重要动力,家用电器、金属制品、陶瓷建材等行业规模均排在全省首位。
魏华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的陶艺,附加在市场更大的佛山陶瓷产业,以增加佛山陶瓷的整体品牌形象。
从2007年开始,他主导南风古灶的改造和战略策划,原本是历史遗迹的古窑群落,在一砖一瓦的改造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变成青石板路,原本杂乱无章的居民聚集区变成陶艺集市和创意产业园。让他最为得意的是南风古灶片区种植了多棵大树。
作为文物的南风古灶,不仅有原料、有可用的古窑,还有艺术家——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展览,吸引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的艺术家纷至沓来,从未间断。“要和国际前沿的艺术家交流学习,不能一昧地埋头创作。否则佛山陶艺可能永远是民间匠人,缺少艺术气息。”魏华说。
一边在改造南风古灶,一边在做国际交流,魏华利用自己的广州美院陶艺学科带头人身份,展开青年艺术家的移居计划。南风古灶为这些学生提供住所、工作室和原料,但前提是必须要在这实习两个月,以完成学院教育无法对接的生产和市场教育。
三、文化产业生态圈
2021年最后一个月,佛山还没有一点冬天的感觉。南风古灶西北角的艺术家聚集区,老山撬开了一片茶饼,没有事先通知,彭志豪、李若明、子茵、苏志伟就这么出现在这里。
他们都是魏华的学生,如今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甚至有内地茶商为了复原一席唐宋斗茶茶席,专门请他们订制一批茶器。“这些师弟师妹以前也很浮躁。但这些年都在和陶土打交道,性情已经‘泥’性,没有浮躁的江湖气息了。”老山说,这正是手工艺人最重要的品性。
这个评价和魏华的说法相似。他说2014年前后,他将学生实习地点设在南风古灶,“那时候他们心浮气躁,说条件不好,没有空调也没有娱乐设施,我当时就忍不住骂了,说他们有饭吃还有地方住,还免费提供泥料和烧制费用,就应该沉下心来创作”。
10多天后,魏华发现他们变了——半夜一两点经过工作室,发现这些学生还在拉胚。“我知道他们沉淀下去了。”看到这种转变,魏华决定带着这些学生移居佛山。这也是广美第一次有学生批量移居到佛山。而这些学生的作品,也从最初的均价几百元被市场推到千元,并且还在上涨。
如今,佛山南风古灶以明清古民居为据点,引入一批中外文化工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原创匠人入驻,已有烧窑、拉坯、微雕、剪纸、咏春拳等十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非遗文化研习基地,形成文化产业生态圈,擦亮“南国陶都”的招牌。
魏华对这座“陶都”还有更大的雄心。“陶瓷企业能和这些年轻艺术家联合的话,无形中提高了佛山陶瓷业的抗风险能力。”
他认为,佛山陶瓷的生产和市场如此成熟,如果能有更多原创,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佛山陶瓷,对提升佛山陶瓷的品牌价值非常重要。这是佛山的一大优势,也是人才引进和产业孵化的目的。“培养一个文化业态,重要的是让他们活下来。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不断进行学术研究,和各界联合,未来大有可为”。
放在20世纪80年代末,佛山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当初花7000元为一名年轻艺术家“赎身”,竟然为佛山酝酿出一张城市名片。
如今的佛山,基础制造业稳固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也在崛起,两者相辅相成——2020年开馆的佛山和美术馆,由佛山本土制造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资助,请来日本设计师安腾忠雄亲自操刀。
看来佛山不止咏春能打,建材能火、酒能上头,即便玩艺术,也能开花结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黎广,编辑:潘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