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原文标题:《在加速迈向无形经济的转型中,组织与个人如何进化》,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0年代的第三个年头会有哪些变化?


首先看宏观,2022年仍将延续2020年代的主基调:不确定性,甚至是极端的不确定性。病毒变异与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赛跑,将决定全球经济回归正常的程度;全球应对疫情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保障劳工的财政政策的退出,又可能与迅速抬头的通胀叠加,给全球经济前景带来阴霾。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捉襟见肘,都让全球经济滞胀的风险大增。


其次,新冠疫情加速了一系列全球经济发展的范式转移,涵盖三方面:技术跨界创新带来的不断突破和指数式发展;在向无形经济/知识经济的转移过程中,实体与虚拟的深入结合;气候经济带来的从技术到公共政策到发展模式到消费理念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第三,站在个人的视角,知识经济的发展让知识工作者变成更为重要的资产。一方面,在知识经济中,每个人都可以也需要成为“知识富翁”(Knowledge Bilionaire);另一方面,技术转型加速,经济变化加剧,也加快了经验折旧,遗忘不再适用的经验反而会变成稀缺的能力。


当然,对工作意义的探讨也因此变得更为重要,这不仅仅是Z世代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结果,也是继2019年关于“企业为何”大讨论的延续和扩展,将衡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狭义的GDP数字,推广到对丰富而复杂的对幸福(Wellbeing)的衡量。


最后,这一系列变化,无论是不确定性的激增、发展范式的转移、亦或是知识富翁的兴起,都需要企业持续的转型和创新:在组织层面,网络组织将获得更多关注;在创新方面,万物互联所带来的大数据让即时经济变成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抓手。


基于这一大的分析框架,下面具体分享一下我对2022年的十大前瞻。


一、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


尽管习惯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VUCA(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也变成为人熟知的关键词,但奥密克戎病毒变异的出现仍然让全球紧绷了神经。病毒变异将会是2022年全球经济和发展的最大变数。


不过,如果放长尺度来看人类与大流行病之间的斗争,我们仍然需要为过去两年的抗疫点赞。新技术尤其是基因技术的应用,人类在最短时间内研发出了有效的疫苗,而在正常情况下,疫苗的研发需要至少十年的周期。


应对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明年需要关注三个要点——


首先,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是否能取得突破。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基于2003年SARS病毒和过去几年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研发适应面更广的冠状病毒疫苗,如果取得突破,将彻底扭转与新冠病毒变异赛跑的格局。


其次,针对重症的抗病毒口服特效药能否普及。美国制药公司默克和辉瑞都各有一款临床实验不错的口服药,如果通过审核在全球推广,很可能大幅降低新冠的致死率。此类药物的普及,加上更有效的疫苗,以及病毒变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毒性下降,都可能推动全球新冠防控模式从大流行病向季节流感的转型,助力全球开放和复苏。


第三点则是奥密克戎变异背后所暴露出的全球疫苗接种率不平均的问题。南部非洲因为接种率低,成为病毒变异的温床。全球要真正走出新冠的阴影,需要打破地区不均的差异,给落后国家更多帮助。


二、全球滞胀风险


美国11月CPI同比上涨6.8%,创近四十年来新高。欧美经济会不会重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局面——即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高企——成为2022年最大的担心项。


关于滞胀的风险,经济学家的研判分为两阵大营。


一方认为,目前的通胀主要由短期因素造成:欧美政府对劳动者的纾困到位,消费者并没有因为新冠造成大规模失业而消费疲软,相反在疫苗相对普及之后经济重开,报复式消费强劲;相形之下,供应链的瓶颈此起彼伏,从芯片到石油再到航运,凸显企业对激增的需求准备不足。


换句话说,通胀是供求关系短期失衡的问题,经济整体增长并没有失去驱动力,不会陷入滞胀。他们还指出,目前欧美失业率低,甚至出现了寻求更好工作的“大辞职潮”(Great Resignation),劳动力市场紧绷,也是短期推高通胀的因素。


反对者则提醒监管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从未出现过工资和价格的螺旋式上升,通胀之所以刹不住车,主要是因为它很容易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而愈演愈烈。相应的,消费增长可能疲软,因为各国都在回撤疫情期间保护就业的各种纾困政策。更严重的是,如果真出现滞胀,欧美央行弹药库中可以采用的政策手段已经捉襟见肘:货币政策紧缩势在必行,应对通胀加息也是大概率事件,但结果如果是经济引擎熄火,失业率激增,央行行长们很可能进退失据。


可以肯定的是,过去十年的央行不断扩表,经济却保持低通胀与稳增长的奇特发展阶段将一去不复返。


三、HIV疫苗研制成功


采用mRNA技术制造新冠疫苗的制药公司莫德纳在2022年很可能推出首款HIV疫苗,同样的技术也可能给定制化癌症治疗带来突破。


如果我们回溯一下全球应对艾滋病的历史,疫苗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鸡尾酒疗法将艾滋病变成了一种类慢性病之后,诊疗上再没有突破。


新冠如果有什么“乌云上的金边”的话,生化制药领域内的突破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后新冠时代将是生化技术大爆炸的时代。基因科学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2007年读取人类基因组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现在人类基因测序只需不到1000美元,时间也大为缩短,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普及更给了科学家有效的创新工具。莫德纳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重要的突破,与它在过去二十年一直在RNA这一遗传物质领域耐心且默默无闻的研究有关。


生物科学也已成为下一个科学发展和商业应用的新边疆。更重要的是,抗击新冠让医疗领域内的合作变得更为重要,也让这种合作回归到了开源、协作、共享的道路上来。


HIV疫苗只是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疾病的第一步。可以期待的是,疟疾疫苗或某种治疗癌症的疫苗也可以使用与新冠疫苗相同的方式和设备制造。这些领域的突破,意味着医疗将变得更有效也更个性化。此外,生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跨界合作会给定制化医疗和新药研发带来更多好消息。


四、元宇宙大爆炸


如果说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2022将是元宇宙大爆炸之年。因为无论是硅谷还是国内,投资者都认定元宇宙是值得下大注的下一个重大创新(Next Big Thing)


任何实质性的创新都伴随着泡沫和炒作。没有金融市场对美国铁路的炒作,很难想象美国能迅速地奠定跨越洲际的基础设施;同样没有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也很难推动互联网飞速的发展。


元宇宙也类似,万物必备,到了相变时刻。元宇宙之所以被誉为下一代人际互动的互联网,就是因为5G、区块链,到AR/VR/XR技术的成熟,以及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流行,让构建一个更逼真的虚拟世界成为可能。这种虚拟世界很快将与现实高度融合,成为我们感知的一部分。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工作的普及,也扫除了任何跨越到元宇宙可能面临的观念和习惯的障碍。


与其预测元宇宙大爆炸可能带来哪些具体的改变——看看在线游戏就好了——不如深入思考支持元宇宙大爆炸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什么样的转型和创新,尤其是制度和规则领域内的创新。是不是完全在虚拟世界中复制现实世界中的规则就够了?远远不够。


元宇宙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已经对既有现实世界的监管和治理构成了挑战,在金融领域内尤为突出。现实世界中与资产相关的确权、融资、交易、流通,在虚拟世界中会演进成什么样子?虚拟资产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又是如何?出现矛盾和冲突如何调解?这些将是元宇宙大爆炸催生更多投资机会的思考点。


五、推出碳标签,气候经济发展新模式


和元宇宙一样,气候经济将是未来十年值得持续关注的大趋势。气候经济涵盖发展模式转型、清洁能源创新、循环经济强化和全球协力合作四个层面,也创造出一系列投资机会。这种转型的一大标志就是碳标签的推出,在任何消费品和服务(比如飞机票)上都会标明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有助于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消费者做出更优的选择。


中国确立双碳目标,尤其是在2030年碳达峰之后,只有短短三十年完成碳中和,与欧美发达国家七十多年的碳中和之路相比(大多数国家上世纪70年代碳达峰,宣布2050年碳中和),时间更短,压力更大。不过这种加速转型也让清洁能源的各个领域,从可再生能源、电池、氢气到碳捕捉等,都充满了投资机遇。


与清洁能源的技术创新相比,循环经济与个人消费观念的改变,更隐形却同样重要。例如,国内电动车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如果不发展电动车电池的回收和稀有金属的循环利用,甚至在电池组的设计制造前期就需要考虑到未来循环利用时的便利度,就可能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同样,双碳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每个人的选择。年轻消费者在追求个性和定制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强调分享和减少碳足迹,碳标签的适时推出,将对未来的新消费潮流和商业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气候经济也是全球最大公约数,要达到控制气候变暖的目标(虽然就今年格拉斯哥气候会议的结果来看,达成2015巴黎气候会议到本世纪末气温上升限定在1.5度之内的目标很渺茫)需要全球各国的协力,需要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更多减排资金和技术的援助,也需要各国制定并实施更严格的减排政策和目标。


六、知识富翁新风尚


百富榜曾经是年轻人艳羡的目标,但时代的变化会让成为知识富翁成为新风尚。


什么是知识富翁呢?知识富翁并不以信息占有的多寡来区分,有点类似“学贯中西”。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如果无法进行跨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中西文化之长,很难列入全球精英的行列。知识富翁最重要的特征是“超级斜杠青年”,不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专家,不仅拥有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技能。他们不是照抄答案的好学生,却是解决未来复杂未知问题的能手。


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是一个清理、整合再连接成为体系和知识网络的过程。在从有形经济向无形经济的大转型中,知识工作者将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未来“人与机器”的协作中,人的优势恰恰在于人群之间知识的共享、交流、碰撞,跨界思考,触类旁通。


无论是后新冠时代的大转型,还是科技快速迭代带来的大转变,抑或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所带来的各种社会议题,当然还有解决各种复杂难题,如老龄化、少子化、社保、鼓励科研创新等,这些都是每个人将面临的复杂问题,应对起来都需要完备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广博多元的视野,以及基于不断思想碰撞的大胆实验。


要成为知识富翁,需要四方面的储备:拥有全球视野、善于跨界思考、拥抱长期主义和多元视角、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知识富翁最重要的标签。在剧变的时代,好奇心是唯一让知识富翁不落伍的原因。因为对新知好奇,因为对改变有兴趣,才能推动自己不断接触新理念、与时俱进,同时也能不断审视自己,能够反思。


七、遗忘是稀缺能力


大转型时代,要成为知识经济的弄潮儿,拥抱终身学习,还要学会遗忘。


什么是遗忘(unlearn)就是尽快忘记那些已经被证明不适用的经验和观念,这样才有助于加速思想的新陈代谢。


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特别快,观念的迭代却很慢。不少人会沉迷于自己故有认知当中,很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有可能被自己之前的成功所拖累。过去成功的烙印,过去经验所得,给成功者印象深刻,但剧变时代给成功者最大的挑战恰在于此。我们必须知道,在变局面前,经验可能不再是资产,还可能是负债。在新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的时代,传统技能的根基正在被动摇,每个人技能的折旧也在加速。这时,学会遗忘就变得至关重要。


学会遗忘是终身学习的必修课。在终身学习的第一个层次,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跟上技术的变化,不被时代所淘汰;终身学习的第二个层次则是能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没有执念,用科学方法来理解新事物和新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新知层出不穷的当下,理解终身学习的第一个层次——求新——不难,难在抛弃旧知识和旧观念。只有敢于去旧,才能更好地求新。


学会遗忘,也需要保持质疑的精神,不循规蹈矩,多问“如果,为何不?”,敢于否定自己,否定过去的经验,是勇于创新的基础。


学会遗忘也是不断试错的结果。为了达到长远的目标,短期必须不断去尝试、试错、否定错误的假设、拥抱全新的方式。诺奖经济学家卡尼曼有句名言——犯错是唯一我确定自己学到新东西的方式,点出了从错误中成长的要义。


八、工作意义大讨论


如果说2019年开启企业为何的大讨论——即企业除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该肩负哪些使命和责任,2021年开启的则是工作意义的大讨论。2022年,这一讨论将更热烈和深入。


因为新冠疫情给欧美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持续的影响,在线工作和学习成为常态,催生了一系列混合办公的新模式。疫情带来的创痛也让许多欧美劳动者重新思考工作跟生活的平衡,尤其是年轻人对工作意义的追问,并由此催生出大辞职潮,增强了劳工与资本博弈的砝码。


在中国,工作意义的讨论以一轮轮新潮迭出为代表:从躺平到糊弄学,再到最近常常听见的“摸鱼”,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职场中过早的倦怠感和随波逐流。这种随波逐流又会因为年末大厂的裁员潮而引发一种深层次的思考,至少会涵盖几个方面:


1、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尤其是企业对知识工作者的责任。


2、怎么更好去设计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发展轨迹?在这种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增大每个人的主动性?既然作为消费者,能获得巨大的定制权,作为知识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3、这种工作意义的讨论,与未来企业组织与管理转型,以及工作的边界的讨论息息相关。


在国内,工作意义的讨论背后,明显还呈现出剧烈的代际差别与知识经济转型叠加而成的奇特景观。Z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完全富足社会中成长出来的第一代,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又大比例是知识工作者(或者服务从业者)。他们的认知、选择和喜好影响到方方面面,也需要管理者遗忘过去的经验,拥抱全新的组织协作模式。这种模式归根结底就是,管理富足时代成长起来的个性化的聪明头脑不容易,需要有“向下学”的态度。


九、向网络组织进化


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也会给企业的组织架构带来巨大的改变。就好像制造业的兴起奠定了泰勒制的流水线,也催生了管理工厂的办公室;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让丰田的“零库存管理”广为流行。新冠疫情加速了从有形经济向无形经济的转型,需要组织机构和制度创新的支持,迈向网络组织的进化已经启动。


什么是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是一种兼具连接性和灵活度的组织模式,鼓励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连接,致力于吸引人才,寻找突破性创新,还能确保技术进步速度和技能发展速度间的平衡。


向网络组织进化的第一步是构建敏捷组织。敏捷组织强调小团队、模块化、多样性和自主性,是构建网络组织的基础。敏捷组织让组织架构变得扁平,创建更多模块化的小团队,解决涌现出来的复杂问题。而模块化的小团队如果要构建形成有效的网络组织,还需要做到两点:彻底的信息分享和给一线团队决策赋能。


彻底的信息分享需要在企业内部推进横向整合。享受数字红利,必须打破部门之间的隔膜,消除信息孤岛,加快信息流动的速度,实现价值创造。赋能一线员工,鼓励自主性,则需要创建“去中心化”的组织,推动思想碰撞,给知识工作者更大的创造空间。


构建网络组织也需要管理者转型。管理者需要兼具全局观的同时又有具体细致的观察力,着力于挖掘栽培人才、创造赋能系统、提供实时考核和反馈、推动信息高速流动、同时打破内部边界以及任何可能产生的惰性,为发展扫除障碍,鼓励试错,让基层和一线成为创新的土壤。


十、即时经济新抓手


如果说从斯密到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在强调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和政府作为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如何推动发展,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研究则强化了实证经济学的重要性。获奖人之一卡德采用自然实验的方式,来检验提高最低工资对地方就业的影响,让经济学更像实证科学。那么后新冠时代将开启的将是即时经济的时代,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发展,给了经济学家和企业的决策者更多即时数据可以去分析。即时数据将成为管理的新抓手。


即时经济得益于原子的世界与比特的世界的交集,也就是实体世界的运行数据日益实时精确地在虚拟世界中被捕捉和分析。这一潮流在几年前就已经蔚为大观,比如投资者很早就关注“另类数据”。随着小卫星发射变得越来越便宜,覆盖全球的观测小卫星网络可以捕捉沃尔玛停车场上车流的变化,或者一个港口船只出入港的频次,从而让一些投资者赶在企业公告数据之前,推算零售业的指标或者航运物流的指数,选择买入还是抛出股票。万物互联将加速即时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投资者更多分析企业运营数据的工具,也让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实时响应的管理工具。


这种即时经济的管理模式需要基于网络组织,因为信息获取不再局限于少数人,信息快速流动变得至关重要。它也在改变消费市场,因为消费者也会更追求即时性,要求快速响应能力。这种即时性还将重塑产品和服务,因为互联互通的新产品可以在全生命周期中不断迭代改进、持续优化升级,就好像电动车的智能驾驶软件可以远程更新一样。


可以说,即时经济会成为未来十年的时代标签。因为技术的指数级发展会一路向前,年轻世代对个性和自主性的追求会永不停歇,衔接真实与虚拟世界(有形经济和无形经济)的转型会日益深入,企业组织的变革和个人的发展也都会用知识浓度和思想活跃度来衡量,而元宇宙和气候经济又从虚实两个维度给出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