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作者:郭海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谢谢啊,去xx的。”


12月15日,这是网红茶饮品牌茶颜悦色,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门店发薪日。而因为门店运营调整,不少奋斗在一线的员工发现自己到手的薪水变少了,从原先的三千多元缩水到了一两千多元。


一股不满的氛围在员工之间肉眼可见地蔓延。


公司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在这个漫长的发薪日中形成了一个微妙的氛围,宛如一个不断膨胀的火药桶,最终被公司钉钉群上擦出的火花引爆。


在网络热传的截图里,一位张姓员工对嫌工资少的员工开炮,称其“工作不努力”“天天蹦迪”“还想要高工资”。


或许张先生是“护企”心切、情绪上头;又或许是自恃为公司说话,用词夸张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总之,张某将这段足以惹怒众人的文字,硬生生发在了拥有八千余名员工的公司全员群里。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句对张先生家人的“问候”。而问候语的下面,则是二十几个不同手势的“实名支持”。


左为微博、右为小红书
左为微博、右为小红书


如果此时,茶颜悦色的高管们能够对情绪有所警觉,做个带有官方“降温”性质的回应,事情可能也就停在了内部。


高管不仅没有息事宁人,反而亲自下场直接和基层员工对线。根据多个茶颜员工在社交媒体的陈述来看,后在官方声明中确认是集团创始人妻子小麦姐、集团运营总监王波两位高管纷纷下场“站队”,对导火索张姓员工表示感谢,引发了接下来更大的闹剧。



这种对于事件降温毫无帮助的直接对话,让整个群重新热闹了起来。


这种明显的站队行为,让反对张先生的员工非常不舒服,因此立即就有丝毫不买账的“勇者”,在群里冲上去与老板们继续对峙。双方的争吵瞬间也从员工之间的内部矛盾,迅速升级成为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劳资对话。



此时,在整个“火场”中唯一有希望扮演“救火队员”的便只剩下创始人吕良(即截图中的“小葱老师”)


从网曝截图来看,吕良在刚开始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他不仅点赞了质问者的回复,还顺着员工的话提出了“长沙疫情”。言下之意,确实不是“长沙伙伴不努力”,整体的问题谁也没法避免。


遗憾的是,这种克制是短暂的。从截图来看,作为公司的核心高管,几人在后半段更是放下架子,在群里“指名道姓”地和员工当面辩论。


场面不断升级,员工开始质疑起公司战略,认为茶颜开店过多,“疫情又不只疫茶颜”“里面人都养不了还养外人”。而在发言下面,则是整整三排“实名点赞”。作为回应,小麦姐则直接要求员工离职。



或许,当时在局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点“上头”且不自知了。


对于吕良而言,作为行业明星公司的创始人,大概近些年来也确实鲜有被员工直接质问的时候。在当群聊激战正酣的时候,吕良做了隔夜就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他开始亲自挨个给员工打电话。


有自称是那个“问候张姓员工家人”的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当时就收到了吕良的电话,被明确要求离职;同时也有网传信息称,在上图发言下点赞的员工们,也陆续收到了吕良电话,涉事员工同样被建议离职。但对于后者,暂没有具体的消息认证。


在茶颜悦色事后官方说明函里,公司承认吕良当晚共计向15名员工提出“可以离职”或“尽快离职”的要求。而自发薪日后到事件结束,公司总计离职83人。


创始人亲手将整个事件推上了顶峰。


打电话远不是事件的结尾。通话后的吕良,在群里还转述了与员工的通话内容,不仅表示“工资是按劳”,还自曝公司在疫情期间月亏损超2000万。



这大概是一个令所有投资人、公关部“崩溃”的表现。吕良在当晚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危机解决的反向案例。


一切缓冲都消失了。


吕良原本只是想对工资低的员工说,公司其实不欠他们的。但是大量茶颜员工则开始把自己在公司加的班,都“如数家珍”地搬上了小红书。互联网世界突然发现,原来茶颜悦色一周只休息一天;工作时长只算营业时间,却还要收拾门店和开会;月薪酬只有三千多,违反门店条例一次,工资要扣500元。


在一些员工的细致计算下,在茶颜悦色的时薪价格竟然只有8元,远低于长沙最低工资标准17元。而这个结论也出现在许多报道标题的最醒目位置。


事情彻底变成公共话题。而人们发现,整个事情最激烈的讨论和交锋都发生在公司每个人都在用的协同办公软件上,而且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因此,才能让整个事件得以沿着一个“诡异”的方式保持了一种流畅感:


例如,原本是用来增强效率的引用、@等功能,在群聊中被用来指着鼻子骂人;用来简洁表示“收到”的表情包队列功能,像是围观群众的战鼓,被用来在骂战中站队和相互打气;八千人在线的实时沟通方式,让全员都可以参与、围观和传播;语音条转文字,让高管口语表达精准无误地呈现在截图界面中;而通讯录一键呼叫功能,则被老板们用来一个个找到对应员工的电话号码,打过去要求对方辞职;


这种略带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场景,源于工具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底层尴尬。


虽然几乎所有企业都追求一种高效沟通的工作文化,但文化与工具之间却没有必然联系。尤其是对于一个人数规模超过八千人的传统线下企业,层级意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打破的。


当一家被资本热捧着迅速扩张,赶时髦似的用各种先进效率工具武装了自己的公司,遇到一场严峻的经营挑战,最终发现自己在底子里仍然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行业诟病了多年的问题。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再怎么用先进工具也救不了,反而会暴露的更明显。


以茶颜事件为例,公司与员工之间在沟通中是缺乏相互之间“共情”的。


公司在明知道薪酬有降幅的情况下,并没有充分和员工去做事前的沟通,给员工心态打预防针,最终导致员工侧出现了集体冲突;而即便是在事件发生以后,创始人第一反应则是当众宣布将员工“开除”,在形式上行使和巩固自己与员工的权力关系。


这都是茶颜管理团队忽视向下沟通的表现。


茶颜曾经做过信息扁平化的努力,例如茶颜在内部建立了树洞机制。但是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反馈,只要一填写树洞,负责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的HRBP就会找自己聊天。与此同时,员工对于公司管理制度僵硬的吐槽,却充斥在内外部社交媒体中。


换言之,茶颜虽然拥有一个扁平沟通的工具,但并没有真正扁平沟通的文化。而一旦正常的信息渠道无法在组织文化里通常流动,扁平化的工具就只能变成负面情绪的出口。效率工具也自然就成为文化冲突的广场。



茶颜或许也是幸运的。在危机初显的时候,争吵本身也是一次很彻底的沟通。一些员工不敢说、不愿意说的话,被放在了管理层的案头。


如果管理层有勇气,能够真正去回看这些不堪的聊天记录,认真反思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或许这一顿骂也不白挨。


希望茶颜反思的结果,不是效仿“先贤”,把群给禁言了。


这样才真的如吕良的道歉信所言,能对得起“八千名信任公司、一起努力的伙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作者:郭海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