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早已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经济界不采取行动,外交抵制将很难产生效果。



《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奥运会从来都和政治脱不了干系。美国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同两国当前紧张的外交关系密不可分。而法国宣布不会外交抵制北京奥运,也很难说这和此前美国毁了法国的潜艇生意没有关系。这篇题为《抵制只能激化对立》的评论写道:

"各方就是否抵制北京冬奥会吵得不可开交之际,国际奥委会仍一如既往地认为,奥运会是青年人的盛会,是促进各民族沟通和理解的绝佳机会。而事实上,对国际奥委会来说,17天奥运盛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多挣钱,至于运动员争夺奖牌,那只是这场商界狂欢的附加内容而已。除此之外,升国旗奏国歌这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素材当然也必不可少。

尽管如此,国际奥委会及其支持者们仍不厌其烦地在重复'体育不应被政治化'的老生常谈。事实上,体育非政治化的说法从未像北京冬奥前夕这样不值一驳。2008年,北京就曾举办过奥运会。中国政府申请主办权的过程中曾经承诺,将会改善环境政策,加强人权保护以及开放新闻自由等等。然而,中国却未出现任何变化。从体育的公平精神出发,国际奥委会本应远离这个违背诺言、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东道主。而时隔仅仅14年,奥运会就回到了中国。"



本月初,加拿大外长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

评论写道,出于剧情需要,在2月4日的冬奥会开幕式上,由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运动员彭帅来点燃火炬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场景。因为奥运会本身就是东道主进行自我宣传的机会。评论写道:

"西方民主国家目前同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矛盾,以及对两者紧密关系的不满,也许完全是由于我们期望过高。也许我们对体育以及体育界官员设定了过高的伦理标准。我们这样做,并非是我们明知故犯,而是因为我们总想捍卫心中那个完美的奥林匹克幻景,而忘记了奥运会从来就不曾有过完美。"

对于是否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的问题,德国新政府仍在犹豫不决之际,却有政治家呼吁德国运动员采取抵制行动。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发表评论称,要求运动员采取抵制行动是廉价和不负责任的做法。评论写道:

”政治家们自己不敢表明立场,却要求运动员去这样做,这未免太有悖常理。中国恶劣的人权记录,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尽管如此,中国近年来一直在扮演着德国经济大救星的角色,却从未听说过政界人物要求德国企业放弃同中国的贸易往来,也不要去中国投资建厂。

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德国政界都有很多机会就中国的人权状况表明立场。而运动员的首要任务则是拿出最好的竞技成绩,当然他们也有权利就人权问题进行思考。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中国政府来说,冬奥会首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政治宣传秀,而参赛选手充其量只是演出道具而已。

并不能排除个别运动员出于中国人权状况的考虑宣布退出比赛的可能性。雪橇女选手盖森贝格前不久就公开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但是否抵制北京冬奥会,必须由运动员本人来做决定。同集体抵制冬奥会相比,抗议中国的压迫政策和人权记录,还有更多更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