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武大新视点(ID:whuxinshidian),采访:胡雪扬、徐翊菲、陈怡莹、黄佳宜、江焯熙、廖阳欣,摄影:杨乐雯、谢菁菁、康一帆,撰文:胡雪扬,编辑:谢菁菁、雷欣谣,原文标题:《汉正街的“拖车”:行走在变迁之中》


走过晴川桥,你就可以看见他们。


有人坐在电动拖车上,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的路,微弓的身体背后,堆起数米高的几十个绿色蛇皮袋;有人停下脚步,用黝黑粗糙的手擦一擦额角的汗,喘息片刻便继续拉着拖车往前走;有人将拖车拖到树荫底下,躺在车上开始午后小憩,不远处,人们坐在拼起的拖车上,身前用钥匙压着一小摞零钱,趁着空当打几局扑克。




这是独属于武汉汉正街的景象。汉正街位于武汉市汉口的繁华地带,是湖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经商热潮兴起,仅1.67平方公里的汉正街凭借60多个专业市场和150万吨年货物吞吐量,成为华中地区最大商品集散地。汉正街的老街窄巷多达198条,宽度仅有三到四米,人力挑夫扁担便成为输送往来货流的主力军,挑起了汉正街的营生。时过境迁,人力拖车接替了扁担,接着又被电动拖车取代,不变的,是街巷里往返穿梭、忙碌奔走的身影。



老周是五十四岁那年才来到汉正街的。


小女儿初中升学要读高中,妻子又生了病。老周是农民,家里没有钱,他在门背面写下一句“我今五十四,打工头一次”,就离开家乡湖北仙桃来到汉正街,一晃已经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里,老周把汉正街大大小小的路走遍了。“汉正街的扁担嘛!”老周爽朗地讲。年岁渐长,挑不动一米五长的扁担了,老周就把扁担换成了拖车。老板都是讲信用长托的老客户,只要有货就给老周打电话。每天早晨接到电话,他就从附近租的房子里把拖车拖过来拖货。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也出来。对他来说,下雨反而生意更好,出来的人少,没有竞争。


如今的汉正街仍然能看到扁担的身影,但是数量十分稀少
如今的汉正街仍然能看到扁担的身影,但是数量十分稀少


拖车在这条街是一个双义词。它既指那些或电动或人力的运输工具,又指以它谋生的人们。


整条汉正街,像老周这样的拖车很多。拖车以男人为主,也有一些同丈夫搭伙干活的女人,年纪大多在五十岁上下。拖车们的言语里夹杂着武汉周边地市的乡音。他们大多是乡下的农民,由于田地的收入不好,自己文化程度又不高,便背井离乡来到汉正街干些力气活儿,一做就是十多年。90年代初,他们用扁担替街边的商铺送货,将重担一步步挑上尚未装配电梯的高楼。路面整修变宽以后,他们就将扁担换成了更易运输的拖车,在物流中心和商铺之间卸货上货、往返穿梭。




拖车们正在努力地将货物码到车上固定


担心出现丢货的情况,商铺大多与拖车达成长期的信用合作,按照散装和打包两种方式分别计价,散装货物一车统一算二十元,打包则按照包裹数来计价。包裹无论重量,统一按照型号大小区分,小包四五元,大包七八元。



拖车们帮商户在物流点或者汉川工业园生产基地进货,再集中把几个商家的货物统一运至物流输送点,由物流将货物送往全国各地。工作的时间则常常决定于老板来货的时间,一个电话打过来,拖车们就需要立刻开工。有时货来得早,天还没亮四五点就得起床去接货。


散装运输和包裹运输<br>
散装运输和包裹运输


打着散工的拖车们依赖着另一种意义的靠天吃饭。拖车生意与汉正街的服装生意密切相关,有着明显的旺季和淡季。旺季一般从下半年八月份开始到过年,淡季则从年后持续到八月份。旺季时,各个物流集散地都热火朝天,一旦有运输货物的大面包车到达,拖车们便快速上前,麻利地卸下后箱的货物搬到自己的拖车上,用绳子细心地缠好绑紧,拉着满车货物汇进车流人流之中。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们从大清早一直忙到下午四五点,有的拖车可以一天赚两三百到五六百元。



物流集散地,拖车们正在忙碌地装货运送


淡季生意难做,有时甚至一天都没法“开张”。拖车们大多都只能坐在拖车上百无聊赖地等待。年轻些的拖车们低头刷着手机上的短视频;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细细捋平钞票的褶皱,盘点今天的收入;夫妻并肩坐在一起,三言两语地讲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有拖车干脆脱了鞋子,在树荫下睡上一个下午。


拖车们正坐着等货<br>
拖车们正坐着等货


汉正街的拖车分为两种,传统老式的人力拖车和配备电瓶的电动拖车。电动拖车在2014年前后出现,由拖车们自己装配电瓶、配备轮子改造而成,成本大概为两三千元。人可以坐在电动拖车的前面,拧动手边的油门来控制速度,拨动拖车前轮位置的小棍子改变方向。与完全依靠人力的拖车相比,电动拖车无疑更省力轻松,能帮助年岁渐高的拖车们减轻负担。



传统老式的人力拖车,完全依靠人力来拉动<br>
传统老式的人力拖车,完全依靠人力来拉动


近两年,电动拖车逐渐取代了人力拖车。但也还是有拖车选择继续使用自己的人力拖车——有些是因为难以负担电动拖车的成本,也有一些拖车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迟钝了,怕出事。”


电动拖车速度快,载货重,汉正街人密车多、交通复杂,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据一位交警所言,在他所值守的路口,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电动拖车撞到车辆行人的事故。他也曾亲眼见到拖车压到路人脚的场面。即使事故一般不会特别严重,最终会以私下沟通的方式解决,但驾驶电动拖车仍有较大风险。


汉正街常常发生交通堵塞<br>
汉正街常常发生交通堵塞


协警会拦下快速行驶的电动拖车,进行有关交通法则、过往案例事故、风险和后续责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对其处以五十元的罚款。


一位女警正在执勤<br>
一位女警正在执勤


而拥有执法权的交警不仅会对拖车处以罚款,还会卸下拖车的改装轮和电瓶。若遇到屡教不改被多次抓住的拖车,则会采取扣车收车的措施。一位交警坦言,这是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不能因为可怜他们就网开一面。


步行街有禁止电动拖车通行的布告牌<br>
步行街有禁止电动拖车通行的布告牌


但是大多数拖车们仍然会为了赶效率坐在拖车前面运货,对于拖车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拖车们依据长期的经验摸清了交警出现的规律,避开交警的收车与检查。


拖车们常常坐在电动拖车上拉货<br>
拖车们常常坐在电动拖车上拉货


不管在日常的躲避中多么熟练,拖车们总是会有“失误”的时候。老张的车就被收过几次。他掰着手指算账,被没收的电瓶,一个九百多块,轮子,两百五十块,车子被拖到古田二路去,还要找一个货车把没法开的车弄回来。所以如果被收一次车大概要花一千五百块钱。


站在一旁的一位拖车听到了,探头过来抱怨:“可是现在的生产力都在向前发展,你生产工具也要随之配套的呀?”


被交警卸下的电动拖车轮子<br>
被交警卸下的电动拖车轮子


“我虽然只有五十多岁,你看我看上去像六十几岁的。”老张用手抹了抹他高高的发际线和稀疏的头发——他很黑,很多皱纹,认真说话的时候,有一只眼睛总是忍不住眯起来。“汉正街的拖车都显老。因为年轻的时候‘做狠了’,现在都显得老成,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他说着,把裤子掀起来,揉了揉他的腿。“腿不行了,筋脉受伤了,白天做了一天,晚上回去就腿疼。”




拖车们常常需要负担很重的货物,大部分拖车都是五十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


“紧走慢走,三天走不出大汉口;紧说慢说,三天说不完汉正街。”这样的盛况已成往事。汉正街的生意在收缩,拖车行业也在衰落。随着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兴起,汉口北新商区的建立,汉正街的货物被大大分流。更多的商家直接到分散的各个生产厂里办托运,不再通过汉正街中转。


一位正在等货的拖车<br>
一位正在等货的拖车


老张眼里汉正街最繁华的时候,是一九九零年。二十五岁的他来到汉正街,“武汉是九省通衢,交通便利,那些打货的都在武汉中转。那时厂房就在这附近,布料拖进来制作,又把成品运出去。我们白天干完了活,晚上天还没有黑,明天的货又来了,就又去跟他们下布料。那个时候我二十几岁,搞扁担。没有电梯,货物都是靠人用肩膀背上去,或者几个人一起抬上去。白天做了事,晚上还接着做。”




而现在,老张摇摇头道,“现在汉正街的生意已经死了。”我们那日遇见老张时已经近傍晚五点,他还没有“开张”。


据老张说,过去,整个汉正街大概有一万七千名拖车,现在则可能不到一万人,而且基本上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常年值守在此的交警也表示这些年没有见过什么新面孔。


拖车们的身影在汉正街随处可见<br>
拖车们的身影在汉正街随处可见


老张说,年轻人不愿意来干这个——做这个收入太低了,有时候一天都跑不出钱,有车贷、房贷、小孩的话根本没法负担。“只有像我们这种老家伙,接一个单子是一个。再说了,我们都五六十岁了,上了年纪,到外面打工也没有人要。”当时和老张一起拉拖车的人,有的还一起在这里做,也有很多人因为赚不到钱而离开。有人去从事建筑装潢产业,也有人回去照顾长辈。


 汉正街街道立有许多拖车的雕像<br>
 汉正街街道立有许多拖车的雕像


一些拖车觉得,拖车迟早有一天要被淘汰,但也有人认为,汉正街始终需要拖车。无数拖车和高过人身体近一倍的货物,穿梭在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之间。


老张对我们说,“现在混一天算一天吧。”



他在汉正街后面租了一间房,每个月三四百块钱,和老伴一起住。老伴帮大儿子带小孩,他帮小儿子带小孩。早上送去学校,下午四点多钟又接回来,这期间就拉拖车来挣一点零用钱。孙子一个三岁多,一个六岁多。


“汉口汉口,有钱汉口,无钱汉坑。把你坑在这里了。如果每天赚不到几十百把块钱,你在这里根本生存不了。” 如果以后不拉拖车了,没有经济收入,老张觉得回老家,搞点菜园,种点粮食,也是很好的选择。


而今年已经七十七岁的老周还是想着,只要身体好就一直继续干下去。七十岁那一年的五一劳动节,他用记号笔在拖车上写下他自己作的打油诗——“托共产党的福,老当益壮;拖拖车度古稀,不亦乐乎!”采访老周的那天正好也是五一劳动节,不少拖车都休息了,他却还是要出来。他说:“五一劳动节,是我们的节日,所以我今天来做事。”



往往到下午四点多,老周就没有事了。他会把拖车拖到餐馆附近,吃一顿饭,喝点小酒。然后在附近租住的房子里,等待第二天清晨的电话,开始他新的一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老张、老周均为化名,金思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武大新视点(ID:whuxinshidian),采访:胡雪扬、徐翊菲、陈怡莹、黄佳宜、江焯熙、廖阳欣,摄影:杨乐雯、谢菁菁、康一帆,撰文:胡雪扬,编辑:谢菁菁、雷欣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