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边境上的难民成千上万,欧洲却在抛弃它的人权原则;
席卷德语区的街头示威群情激昂,自由与生命的冲突仍在上演。
这同时发生的三场危机,决定了中欧交往未来的局面。
外交危机
如果不是立陶宛,恐怕很多中国的年轻人都没听说过“代办”一词。
“代办”源自法语词“Chargé d'affaires”,直译过来就是“管事的人”。
按国际法来讲,当大使或公使不在的时候,代办担任一国的临时外交代表;他们通常享有与大使同等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但是在重大的外交场合中,其身份比大使低一等次。
在二战后的国际交往中,“代办”说白了就是外交降级。
最出名的代办关系存在于沙特和泰国。1989年,沙特王室的一批珠宝在泰国遭窃,沙特的调查官员在泰国遭杀害,史称“蓝钻事件”。
自此,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直到现在。
同样在1980年代,因荷兰向中国台湾出售潜艇,中荷在1981年降为代办级,84年才恢复。
如今,立陶宛步了荷兰的后尘,多次在中国的底线问题上惹是生非。
11月21日,中方宣布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级。
这一次,立陶宛玩得有点大。
2021年的欧洲显然不同于1980年代的欧洲。这四十年间,欧洲一体化不断加深,单个成员国的外交举动不再纯粹只与本国利益相关,而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中方之所以没有针对立陶宛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主要还是考虑到不要让其对于中欧关系的整个局面过度冲击。
如果真的断交,立陶宛又作为欧盟成员国,就势必牵连对到中欧层面机制的影响。
换句话说,立陶宛想将欧洲、美国一起拉下水。
立陶宛也确实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它前脚在中国门前撒野,后脚就跑到美国领到了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
这种小国从大国拿钱搞事的戏码,我们见多了。在11月23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赵立坚明确告诫立陶宛:为某些大国火中取栗,最终只会引火烧身。
2020年,中国成为欧盟的最大货物进口国,也是欧盟的第三大货物出口国。维护好中欧合作发展的大局,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欧洲也有人不这么想。所以,接下来,欧盟其他国家、欧盟会怎么办,都值得关注。
难民危机
话说回来,在外交上频频搞事的立陶宛,自己过得似乎并不太平。
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11月17日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立陶宛士兵在边境口岸克莱维察用暴力驱赶滞留的难民,不仅踢打躺在地上的难民,将难民的物品扔向白俄罗斯一侧,竟然还放出军犬撕咬难民。
立、白边境上的难民. 图源:VSAT.
暴力行为激起了民愤。
连中国外交部也对这一事件表达了严重关切、严厉谴责。赵立坚说:这充分表明,立陶宛和某些国家所标榜的所谓“捍卫自由民主”是多么虚伪。我们强烈呼吁立陶宛停止暴力,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难民的人权和各项基本权利。
事实上,最近几个月,整个东欧的边境线上都非常热闹。
去年,欧洲多国指控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偷了一场选举”,便对其实施制裁。
为了回应欧洲制裁,白俄罗斯给从中东难民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为难民安排从伊拉克到明斯克的航班,还给他们发放白俄签证,建立起直通欧盟的通道,只要他们承诺之后会到欧盟讨生活。
立陶宛、波兰和拉脱维亚和三个与白俄陆地接壤的欧盟国首当其冲。
本着人道主义原则,欧盟的人权法案规定,对待难民需要“尊重其基本权利,确保其能够接触到避难申请程序,并遵循‘不驱回’(non-refoulement)原则。”
“不驱回”指的是一国不能将难民送回一个可能使他们遭受非人道待遇的国家。这可谓是国际难民法则的核心。
但我们都知道,欧盟在难民问题上一直是很暧昧的态度,而且成员国对难民的接受程度不一,东欧国家尤其抵触难民。
面对成百上千的难民涌向边境,你说东欧小国心里能不慌吗?
因此,立陶宛在今年8月通过了一项修正案,赋予边防人员驱回非法入境者的权力。10月,波兰通过了类似的修正案。
很快,那些本来可以侥幸进入欧盟的难民,都成了边防人员的“KPI”。到了11月,2000多人被驱返,还没有人被“幸运地”拘捕。
立陶宛拘捕和驱回的难民人数. 蓝:被拘捕;红:被驱赶回白俄罗斯.
但对立陶宛的暴力行为,欧盟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欧盟发言人说:“在欧盟法律框架内,立陶宛当局有权决定自己采取何种避难和驱返规则。”
翻译一下就是,在这个危机关头,欧盟也可以放弃自己引以为傲的人道主义原则。
欧盟态度的微妙变化,其实也不难理解。当难民涌向立陶宛的边境之时,嘴里喊的可是“德国”。
防疫危机
说到德国,最近最焦头烂额的恐怕就是它了。
22日,德国卫生部长施潘(Jens Spahn)“以死相逼”:“到冬天结束时,绝大多数德国人要么接种疫苗,要么从新冠中康复,要么死亡。”
最近几天,施潘还多次发出警告:德国的新增病例正在急剧上升!他呼吁,要实行新的限制措施来降低感染人数,比如只允许疫苗接种者或新冠康复者出入公共场所。
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正在推进强制接种新冠疫苗。
在奥地利,新一轮的全面封锁自本周一开始实施,而从明年2月开始,新冠疫苗将强制接种。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欧的大多数国家也正在对未接种者采取越来越多的公共活动限制:禁止进入餐馆、健身房、其他娱乐场馆等,变相地推进强制接种。
对于政府的这种骚操作,欧洲民间意见反弹很大。
先是4万名未接种疫苗的奥地利人走上维也纳街头。一些抗议者举着标语牌,将奥地利新总理亚历山大·沙伦伯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比作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的虐待狂医生。
还有一些人佩戴黄色的犹太星,这是一种当时纳粹政权强迫犹太公民佩戴的黄色徽章,只不过上面刻着“未接种疫苗者”而不是“犹太人”的字样。
维也纳示威者举着标语:“控制好边境,而不是控制人民”.
上周末,在比利时、克罗地亚、意大利、瑞士和北爱尔兰,成千上万的人上街游行;荷兰警方亦在鹿特丹抓捕了数十名投掷石块、纵火的抗议者。
布鲁塞尔,防暴警察用高压水枪驱散示威者.
在各国政府看来,强制接种、社交封锁是无奈之举,更是必要之举。数据显示,德语区国家正是西欧疫苗接种率最低的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12岁以上未接种人群占比均超过20%。
但德语区民众亦对强制接种、出行限制这种措施心有余悸。想一想,连“纳粹”一词都用上了,显然是新的防疫措施唤醒了德语区民众某种深入骨髓的集体记忆和恐惧。
与此同时,疫情的发展让人揪心: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到明年3月1日,可能还会有70万欧洲人死于新冠。截止目前,已经有150万欧洲人因新冠离世。
从过往经验来看,不做好公共沟通,不做好预期管理,即使欧洲的这一波示威游行消停了,也只会是暂时的。
生存、健康这种最基本的人权,已经成了最难办的事。
结语
全球经济衰退、疫情的蔓延,加速了所有矛盾的大爆发。
欧洲的三场危机,已经促使它做出某些改变。
在外交事务上,它需要妥善处理一些不协调的音调,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之间做某种平衡。
对待难民,它更加现实。有报道称,在过去30年里,欧洲国家已经建造了大约1,000公里的边界围栏,其中大部分是自2015年难民危机以来修建的。
在疫情防控上,它的“政治正确”也开始松动。当英国首相、波兰总统、法国总理纷纷感染新冠,各国对待疫情防控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我们与欧洲的对话和交往方式,也将不同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