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ID:pku-press),作者:小北,编辑:妍书,头图来源:《半泽直树》剧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搞副业”开始在当代都市悄悄流行。
宣传“副业”的文章铺天盖地,仿佛每一篇里都藏着不看就错过几个亿的发家致富秘籍。
张三白天是忙碌在互联网格子间的打工人,晚上变身小红书博主,接几个推广立马月入过万;
李四在国企工作,利用摸鱼休息的时间自学了python,接活的收入轻松cover掉房贷;
全职宝妈王五,自从学会了“写作变现”,利用稿费赚钱,每个月也有了固定收入。
好家伙!大家都有了光明的未来。
除此以外,剪辑、配音、做微商……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眼花缭乱的副业,似乎已成为逆袭赚钱、解决人生烦恼的新捷径。
而且,随便打开一篇“鼓吹”副业的文章,逻辑都非常有信服力,且“无懈可击”:
比如,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副业正好可以帮你增加收入、实现枯燥工作难以带来的个人价值;
如果身处你互联网等迭代更新迅速的企业,担心着35岁被辞退,那副业正好成为你“兜底”的第二条路……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内心蠢蠢欲动了?
且慢!小北不禁想泼一泼冷水。
小北的几个朋友前段时间也对“副业”很上头,分别报了写作、python等各种学习班,前期投入不菲,但要不学到一半就难以坚持、半途而废;要不终于兼了几个职,但由于没有分配好时间,不仅兼职任务完成不了,本职工作也受到影响……
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陷入了“我不会是废柴吧”的自我怀疑。
小北举的例子并非“唱衰”副业,相反,小北深深认同,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里,投资自己、让自己更具竞争力,是生活中少数能把握住的事情。
但同时, 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所谓“副业”决不能头脑发热,而是要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最终想得到什么。
小北最近在看一本《个人成长》,里面提到了个人努力的几个概念,受到很大的启发。
第一个是“长期主义”,意思是一定要用成长和长期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生选择,有时候你觉得工作望不到头,或许只是因为“核心竞争力上的积累”不够,书中还引用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话:
“回望过去,我遇到的机会最后都成了二选一的题目——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而我的选择都是——长远利益。”
对于很多需要技术的不断重复练习、打磨和更新的行业,或者需要资源积累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和时间做朋友”,而非把时间浪费在眼前的短期“外快”上。
第二个概念是“分心成瘾症”。
分神带来的焦虑、大脑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以及强烈的挫败感,给我带来了真切的生理痛苦。就像一盏永远无法聚焦的灯,漫无目的地在事物表面游移,永远无法深入,永远无法在那些肤浅的关注中得到快乐。
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一定会都瞬间懂得这种愧疚和痛苦。
以脑力为主的“副业”之所以难坚持,是因为你在拿“剩余时间”跟那些用全部时间坚持的人比拼。如果没有极强的专注力,是绝对无法取得成果的。
所以对于连“主业”都没法集中注意力好好完成的人来说,“再打一份工”无疑是天方夜谭。
因此书中告诉我们,最难的是找到值得倾注全部注意力的事情。同时需要放弃一部分用于抵御外部风险的安全感,以保证对当下信息进行高质量的输入和输出。
找准方向后,重要的就是执行问题:通过训练的方式,让大脑从“习惯分心”的状态中逃离出来。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说,“我不仅习惯分心,我还拖延症很严重呀!”所以执行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对此,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焦虑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恐惧。不仅我们会恐惧失败,别人的失败情绪、别人的眼光也会成为我们的恐惧。
而克服恐惧的秘诀就在于:把追求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结果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可以量化的每时每刻的收获。
不管是做的一道题、还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是克服了一个人际上的困扰,都是你的进步,都是你打赢了生活中每一场小战争的胜利。
而这一场场小胜利累积的成就感,则会不断地增加我们的动力和勇气。
可以看出,其实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删号重练”和“开个小号外挂”就可以轻松解决的。
其实从根本来说,迫不及待地找兼职、找副业,是对“浪费时间”的恐惧,但只有具体分析情况,才能搞清楚你现在所有的痛苦、焦虑和恐惧的症结。
“如何利用时间,以及时间与幸福的关系”其实也是心理学上研究的重要话题。
记得看韩剧《今生是第一次》时,男主提出了一个“新皮质层”的概念。“新皮质层”让我们有了时间流逝的概念。
而时间流逝就会产生年龄焦虑:我们害怕日复一日的生活,每一天过去,都希望比昨天更有所收获。
30岁的时候,回首过去,恐惧一事无成,遥望未来,又对未知充满恐惧。
而这些对时间的感知产生的情绪,就像小皮鞭一样抽打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向前奔跑……
从科学上来说,影视剧里对“新皮质层”的解释并非完全准确,但在读《心理学十五讲》时,小北接触到了心理学上类似的概念——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旅行是人类的一项重要能力,我们能够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有时觉得度日如年,有时又觉得光阴似箭。时间还是人生的动力,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以秒分日月年环环相连。只有把握住今天,才能赢得明天;只有环环都不松,才能达到光辉灿烂的顶峰(黄希庭,2013)。
与之相关的是“时间洞察力”:即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倾向。
首先,人们对时间的理解、认知和体验是不同的。
比如鲁迅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居里夫人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而美国诗人爱默生则说时间是“最有效的毒药”。
同时,时间洞察力还包含着对时间的行动倾向,如珍惜时间的人在行动上会注重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有趣的是,有人曾对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意大利、中国台湾和美国这6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居民生活节奏做过调查,比较了这些城市里银行时钟的准确度、行人的步行速度和购置邮票所需的时间。
结果发现,由于文化及对时间态度的不同,他们的生活节奏也不同:
日本城市的银行时钟最准确、行人走路最快、邮局职员办事效率最高,美国城市在这三项调查中排第三位,印度尼西亚城市时钟最不准确、行人走路最慢,意大利城市的邮局职员办事效率最低(Dorfman et al.,1993)。
不可否认的是,时间洞察力与个人的发展前途密切相关。
能否有效地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与教训;能否正视现在,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能否确定个人未来的目标并按计划有效地加以实现……都是时间洞察力的一种表现。
但同时,成功并不是通往幸福唯一的、和绝对的解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何度过时间,跟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究竟如何利用时间才能提升幸福感呢?心理专家提出了三种方法:
(1)花费时间与合适的人在一起。
社会娱乐活动比单独活动带给个体更多的幸福(Lloyd & Auld,2002)。但是,与谁在一起也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有调查表明,与合适的人在一起与高幸福感有关(Kahneman et al.,2004)。这里合适的人是指朋友、亲戚和家人,与老板和同事在一起则往往与低幸福感有关。(Aaker et al.,2011)。
(2)花费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为了以最大化幸福的方式花费时间,我们应经常考虑这样的问题:现在参与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能持久给我带来快乐?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利他行为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Borgonovi,2008),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常常不这样做(Liu & Aaker,2008),这样的行为就很值得充分重视。
(3)拓展个体的时间。
为了拓展个体的时间,可以采取下列途径:
第一,专注此时此地,即活在当下。专注此时此地减缓了个体对时间流逝的觉察,感到较少的匆忙。
第二,试试深呼吸。在一个研究中,实验者在5分钟的深呼吸后,不仅感觉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事情,而且感觉到他们的一天更长了。
第三,花费时间帮助他人。虽然时间压力感使个体更少地帮助他人,但是,花费时间帮助他人会使个体有更高的时间充裕感。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方式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比如花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研究表明,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水平。
资料参考:
1. 《个人成长 不要等到30岁之后》
2. 《心理学十五讲》(第二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ID:pku-press),作者:小北,编辑: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