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上广深,有一批30岁以下的年轻人选择租住在使用面积更小的房子里。他们大多是在相近的预算下,主动从大一些的合租房或一室户,搬到了现在的极小空间。有人是为了能有一个真正独立的小窝;有人是看中了便利的位置,有趣、和谐的社区氛围;也有人发现空间小了后,逐渐养成低消费的极简生活,焦虑也少了……在看似狭窄的居住空间中,他们意外地找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


却唯独对12平的胡同小房情有独钟;茉莉和2只猫、2条蜥蜴,在深圳18平的单间里过着“极繁主义生活”;27岁的Lion,在迷你户型的青年公寓里,找到了大学校园里一般单纯的友谊与快乐;小西里和男友同住广州老城区小房,花15天、3000元改造后惊艳众人。
11月,一条与这4位聊了聊他们租住的极小空间里可爱的小日子。“这是我住过最小的地方,也是最像家的地方。10几平米,其实足够了。”编辑 朱玉茹 责编 陈子文



改造12㎡ 2020年10月,以太住进了胡同小房。“当时我整个人的状态其实很不好,就想给自己换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带来些改变。”
他一直很喜欢北京的老胡同,闲暇之余常会去逛逛,所以一听说胡同里有平房出租,想都没想就签了下来。住进去才发现,12平米,是真的很小。“好像生活在仓库里,东西根本没处放,每天要侧着身才能移动。”租期一签就是一年,还是要想办法过下去。以太先是和房东商量在屋外荒废的小院里做一个玻璃房,虽然只是多出了几平米,也能储藏不少东西。


他还在里面种上绿植,摆上小桌椅,打造成了一个起居和会客的空间。夏天的时候,以太和朋友最喜欢在这里撸串喝酒,看胡同里的小野猫爬到玻璃房顶上,留下一串串小脚印,特别治愈。
屋内,老旧的水泥墙壁被他刷成了白色,整个空间看起来不那么沉闷。


下铺既是工作区,也是休闲区一张上下铺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又不好移走。他就把下铺的厚床垫换成了榻榻米的小垫子,变成休息区,还安装了投影仪可以窝在里面看电影。每个可以储物的空间都被他利用得淋漓尽致。柜子里的每一档都有分层的储物架,能塞下更多东西,墙面上也装了不少开放式的置物架。慢慢地,这个空间被以太布置得越来越温馨和实用,好多朋友来了都喜欢得不舍得走。

另一种生活节奏
胡同房的极小空间,让以太养成了极简生活和定期断舍离的习惯。
每两三周就会大扫除一次,尽量让家里的每个东西都是平常使用频率很高的。在他看来,家里的状况和生活的状态是紧密相连的。养成这样的习惯后,自己的生活仿佛也逐渐走上了正轨,变得有规划起来。


即使一个人,以太也喜欢给自己做一桌好菜“东西变少之后,你不由自主地会用更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物件,会因为一个好看的盘子为自己做一顿美食,也会因为一盏新买的灯把好久没读的书捡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快乐,也因此变得很简单。”在以太看来,自己的小屋有点大隐于世的感觉。离三里屯等热闹的地方并不远,四周也有不少live house、酒吧、深夜食堂,但是却非常安静。“我之前住公司附近,中关村那边。下班回家,路上都是和我一样戴着工牌匆忙的年轻人。来到这边,回家路上除了几个坐在树下喝酒的大爷,和胡同里遛弯的大妈,基本都没有人。整个节奏都特别慢,感觉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以太始终记得第一天搬进来,左邻右舍全都跑了出来,围在他家门口跟他唠家常。有一天上班,隔壁的阿姨发现以太忘了关门,又怕他没带钥匙,就用报纸折了好几层,帮他把门关上了。“这种邻里间的温暖,像回到了老家的小县城,特别珍贵。”上个月,以太毫不犹豫地又续了一年的房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选择。在当前独居的状态下,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理想的生活,不想走了。它是我租过最小的房子,却是我第一个感觉是家的地方。”


尽管资金并不充裕,茉莉还是希望能尽力花最少的钱,用自己的审美和喜好,实现自己对居住空间的想象。


中药柜被放置在小窝的正中位置
进门的空地,她没摆沙发或工作桌,而是网购了一个中药柜。储物的同时,也奠定了整个房间的风格基调。“以前租房不会买这种,因为搬家了也带不走,但是买了之后就发现感觉确实不一样。你真的是在里面生活,而不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床边的小风扇,客厅的小板凳,都是网购最便宜的,自己重新刷漆做成了复古的样式。阳台上的落地灯,是用她在广西旅游买的鱼篓改造的。“哪怕是最普通的灯,换一个灯罩、一种光线颜色,家的氛围就能瞬间改变,最简单,也最实惠。”


如何在极小空间过好“极繁”生活 即便空间很小,茉莉还是坚持她“极繁主义”的生活方式。
从小学大提琴的她爱看交响乐演出。留下的票根她都夹在书里珍藏着,特别喜欢的就贴出来,和拍立得放在一起,把整个大门背后变成了一块回忆板。







经常性加班的他,在家基本要不就是在电脑前,要不就是躺床上睡觉。“我就把沙发给卖了,把工作区域弄得好一些,再摆上我喜欢的数码宝贝还有汽车模型,办公之外也承载了很多我的大男孩情节。”中间的空地铺上地毯可以席地而坐,朋友来玩也有地方招待。“虽然小,但该有的区域都有了。”

因为紧挨深圳互联网大厂、科技园区的聚集地,社区里住了不少从事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大家年龄相仿,兴趣爱好也或多或少能对上,很容易就熟识起来。另外,这边行业跳槽也比较频繁,经常还能互相提供一些工作机会。”这个社区的社交网源起于快递群。“第一波朋友就是拿快递认识的,然后慢慢又出现闲置群、游戏群、车友群、篮球群……我现在在微信搜索公寓名,有30多个各式各样的群聊。想干点什么在群里喊一声,总有人可以陪你一起。如果实在没有,就换个群问。”当然,群聊里也不都是一团和气,也有矛盾,经常有分了手的情侣就在群里对撕起来。这时候,各种小群也炸开了花,“快,有瓜吃!”




“现在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真的很大。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到家有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在等你回来,其实是很大的精神寄托。帮猫相亲也是一样,匆忙的都市生活里,猫代替人先实现爱情。”





每天,她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去附近的垃圾站或废弃居民楼里“捡垃圾”。周围每一家旧书店、古董店,甚至深夜走鬼摊,小西里都一清二楚。


慢慢地,这个“捡出来”的小屋在周边出了名。清洁工看到什么好东西都先丢到小西里门口,住对面的奶奶看到街角有被扔掉的好家具就赶忙去敲小西里家的窗……甚至还有不少从很远的地方特意赶过来拜访的人。小西里也喜欢认识新朋友,常常在家里做饭邀请大家来吃,家里最多进过8个人,“也没有觉得很挤。”每个到小西里家的人,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感叹道,“怎么你捡的垃圾都这么好看!”小西里听到总是笑得很开心。“我希望告诉更多人,低成本,小房子,也可以过很高质量的生活。”



“选择低消费、低浪费的极简生活方式,跟我收入多少无关。我赚得最多的时候,也和现在过得一样。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比起绞尽脑汁想着怎么赚钱、花钱,我更希望去想怎么花时间。”有人来做客时,小西里总会建议对方关掉导航、不看手机,到附近的街区漫步寻宝:观察到社区角落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和街边的爷爷聊天发现对方竟是个音响发烧友,家里堆了一整墙的旧音响……“生活的目标,可以就是每天都能发现一些令人惊喜的事情。”

最近,因为想做工作室,小西里和男友刚搬到了附近的一间两室一厅,一间用来生活,其他空间用作工作室。换到大一些的房子,两人还有些不适应。“其实住18平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空间没有被完全使用上。吃饭、睡觉、一起看个电影、听个歌,实际需要的地方没有多少。”她感到,当人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会占有我们,反而限制很多生活的可能。“未来,我想我们会去住更小的房子。”

小西里在家DIY来自4位90后的极小空间居住经验 01 一定选择正规的极小房型,了解清楚是否是隔断,或违规的改造(如原先的洗手间被分割成两半,一半用做厨房,容易有安全隐患)。02 对于租客而言,极小房型其实很难大改。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建议从灯光入手,灯光是最容易改变房间氛围的。稍微有些预算的朋友可以尝试选购一件高质量、有设计感的大件家具作为整个小家的亮点,展现自己的个性。另外,有特色的装饰品也能增色不少,可以在居住的过程中慢慢累积。要相信每一个用心布置的家都是美的,不论面积大小。

以太的收纳03
长时间在小空间居住容易觉得闭塞,可以时常更换家里的布置,哪怕只是调整物件的位置、灯光的颜色,也能给生活增添一些新鲜感。04
即便空间小,也要进行功能区域的规划,所有东西都混在一起自然很难整理。小房子做一次大扫除其实不怎么耗时,一定要定期清理,依情况断舍离,再大的房子不打理也会很满很乱。收拾屋子的同时,也是在收拾自己的心情,对自己一段时间的生活做一次整理、调整。05
租房不易,总有取舍,请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愿每个租房人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家。
图片由嘉宾本人和摄影师张超提供鸣谢:MLA+ 亩加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