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问(ID:bawen2019),作者:辛巴,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一天,我太太兴奋的告诉我“隔壁菜场开了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我不以为然,心想“菜场的店一般都不咋地”。


第二天,太太拉着我去体验,查了下果然是米其林二星,我们点了两个套餐,一个烧鸭饭、一个叉烧饭,味道惊艳,真心好吃。无论鸡鸭还是猪肉,都是上好的材料,口味和广深没多大差别。我惊叹道“在家门口的菜场吃到正宗的粤港风味,还是很幸福的”。


大公鸡市集正门
大公鸡市集正门


其实,这家菜场已经改造了一年多,名字也改的更接地气了,统一招牌叫“大公鸡市集”,改造方是“中企农业”。原以为他们的改造只是“打扫场地”,但是吃过这餐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次改造。


三点升级


01 功能升级


原来的旧菜场只有一个地面层,而且杂乱差。改造后,整个菜场的周边都架起了二层,就像一个空中走廊,二层开了很多小商铺,有鲜花店、健身房、服装店、家政服务、杂货店等。


地面层的外围也重新规划的更宽敞明亮了,有熟食区,鸡、鸭、鹅、牛各类熟食齐全;有早餐区,大饼油条、豆浆煎饼,吃啥都有;有餐饮区,小酒屋、烧烤店、蛋糕房、小龙虾等,品类丰富。


02 服务升级


核心交易区,即菜场内也做了严格的品类区分,更加美观、整洁、有序了,无论卖菜人还是水果人,都更加年轻了,我想应该是对入场商户有了年龄要求。


还有一个小亮点,菜场专门成立了一个“服务中心”,就像大商场的导购台或服务台,服务中心设在菜场内,公示着各位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有负责统筹管理的、有负责食品安全的、有负责投诉的,职责清晰,只要菜场营业,柜台前就坐着一位小姐姐微笑接待。


改造后的场内一角
改造后的场内一角


03 商业升级


有一天,在小区门口,有两位“绿马甲”在招揽行人扫码入群,走进一看是菜场搞的社群,扫码入群可以换两根萝卜,于是我也“扫”了两根萝卜。群主每天都会发布打折促销信息,还时不时搞个抽奖活动。


在菜场的正门,还挂着两块大大的电子屏,电子屏动态显示着菜市场的实时交易数据。可见,菜场的社群化和信息化已陆续变为现实。


大公鸡市集社群
大公鸡市集社群


我喜欢菜场的烟火气,雾气缭绕的蒸笼、色彩缤纷的水果,悠哉闲逛的白发老人,嬉戏、啼哭的孩子,还有行色匆匆的“高跟鞋”……这就是生活本真的样子。


上个月到广州出差,酒店定在“棠下上社”附近,当时没觉得特别,但附近闲逛时被这里的人流惊呆了,有一条小弄堂,满街都是小吃美食杂货店,我走了半个小时愣是没走到底儿。后来盘问得知,这里原来是广州最大的“城中村”,据说最高达十万余人。


广州上社肉菜市场夜景
广州上社肉菜市场夜景


出于职业习惯,我会关注这条街在卖什么(吃的),同时也想去看看最近的菜市场,终于找到这家上社肉菜市场。虽然卖的东西比较齐全,但规划还是很初级,当时想“如果进行必要的升级,这里肯定会成为十万人的核心打卡地,那将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


农贸市场是一门大生意,几年来已经被不少企业盯上了。


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上市前,我仔细研究了他们的招股书,两家公司都靠“前置仓”取得成功,至今大部分人依然认为他们没什么差别。其实,从上市后的第一天开始,两家公司就已经“分道扬镳”了。


每日优鲜上市后有三大核心战略,其中之一就是菜市场的改造升级,短短半年,其已经在全国改造了100多个菜场。


关于每日优鲜的战略,我有三点理解:


第一,“前置仓”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主攻有稳定线上消费习惯的中产人群;


第二,“农贸市场”主要布局在三四线城市,因为这里有更迫切的消费升级需求;


第三,对五六七八线的小城市、小县城,则主要下沉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因为这里更难搞,网络渗透是最优选择。


叮咚买菜则不同,更加专注和聚焦,有种“死磕”的干劲儿,除了继续扩大“前置仓”的覆盖范围外,还将把主要能力向农业上游深耕,会在种植端、养殖端布局,会在商品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等方面下功夫。有些类似百果园,百果园为了提升果品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特别成立了“优果联”,专注投资一些好的生产基地。


两家公司其实已经在不同领域打造各自的竞争壁垒,这种差异将在未来三年内充分的体现出来。


农贸市场为什么是下一个金矿?


01 从市场容量来看


我国生鲜零售市场已超过5万亿,每年还将以5%左右的水平进行增长,全国有近4万个菜市场或农贸市场,生鲜农产品在农贸市场的交易量占比高达55%以上,也就是有近3万亿的巨大市场。然而这里依然延续着传统模式,有强烈的被改造需求,这个市场需要大玩家来提升城市环境,来保障食品安全,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02 从消费需要来看


如果说前置仓是解决了最后3公里的配送难题,那么农贸市场则是解决最后三百米上门服务的最佳堡垒。前置仓已经把上门配送缩短到了极限“29分钟”,若满足更及时、更临时的上门需求,唯有在居民生活区的300米内打造堡垒,前置仓已经不符合这套商业逻辑。


农贸市场具有无限的近景消费场景,不仅是买肉买菜,一些基本的家庭服务尤其对老人的家政、医疗、饮食等服务,将更加便捷、安全,而且10分钟内即刻上门。


03 从功能需要来看


从未来看,“农贸市场”的概念将逐步被弱化并会淡出历史舞台。未来的农贸市场是家门口的“小万达”,是以满足居民餐食需求为基本需求的生活mall,“买菜买肉”仅是其中功能之一,还有新餐饮、新零食、新熟食、新糕点等业态(已经实现),还会有家政、医疗、健身、养老等生活服务功能(正在实现),还将有净菜买卖、厨房代加工等新型服务,我们拭目以待。


04 从城市建设来看


农贸市场一直也被诟病为“脏乱差”,国家多年来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这些市场的搬迁或升级(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材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更是首当其冲,崭新城市需要更卫生、更整洁、更便利的生活购物环境,仔细观察,这种升级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05 从商业迭代来看


放眼生鲜流通市场,最先被新商业改造的是“最后一公里配送”,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上游是城市大型批发市场,下游是最后300米的上门服务。批发市场主要ToB,已经存在合理的商业模式,且已被改造了好多年,最后300米的上门服务主要ToC,这个市场却刚刚开始。商业向上或商业向下是商业更新迭代的必然趋势。


这门生意虽大,但门槛也很高,简单举两例:


其一是利益关系。我国农贸市场,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产权主要在政府或国企,而且每个市场的成因都有其独特性,股权关系也比较复杂,谈判、改造成本较高。


其二是运营体系。或直营、或托管,均有合作空间,需要兼具地产思维和产业思维,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对专业化的运营要求也比较高。这里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来打磨、验证,需要保持良好的耐心。


当下,很多企业(主要是地产类企业)都去养猪、种地了,农贸市场是坐落在家门口的一个大金矿,何必舍近求远?改善环境、畅通渠道、提升品质、强化服务,为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更完善的服务平台,为城乡链接打造更高效的产业平台,这也是乡村振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问(ID:bawen2019),作者:辛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