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木子童
编辑丨渣渣郡
题图 | 《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迄今为止一直单身,并且感觉按照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单身下去。
在这里,你不是一个人。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会成为元老的组。
也是我希望每个人最终都离开的组。
——豆瓣母胎solo小组
又是一年光棍节,又是一年单身。
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哪群人,会像豆瓣“母胎solo”小组的17913位“牡丹”一样,如此在意双十一的原本意义。
可惜,尽管有着美好的希冀,今年双十一,“母胎solo”小组依旧打出了“零脱单”的优秀战绩。
这些个人条件并不太差的年轻人,究竟为什么会年复一年,与爱情绝缘呢?
在和几位“牡丹”聊了聊后我发现,原来没谈过恋爱的他们,在用青春坚守爱情的原教旨主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母胎solo的定义。
母胎solo,学名“母胎单身”,成员俗称“牡丹”,专指从呱呱坠地到当下,从没谈过恋爱的资深单身人士。
就像武则天的百花宴里,迟迟不肯开放的牡丹,在同伴百花盛开的时节里,不合时宜地光着铜枝铁干。
也许你会认为,如此违反生物繁衍规律的存在,应当只是极少数的人群。
然而根据民政部与婚恋机构统计,像这样从出生起就没谈过恋爱的“落后分子”,在我国2.4亿单身适婚年龄人口中,每百人就有13.07个。
总人口数甚至超越整个澳洲。
不过,由于适婚年龄以下的,不在此次讨论范畴,四五十岁开外的,也有并非一代人的嫌疑,今天我们所观察的,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牡丹”群体,大体将以22-35岁、非因不可抗力而单身的人群为主。
在传统“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成功人生叙事里,“牡丹”无疑是典型的失败案例。
不论在学业与事业上多么成功,只要你还是单身,那么就依旧“有懈可击”。
即便与“不婚族”和“独身主义者”相比,“牡丹”依旧处在单身人群的食物链底端——
独身主义者尚可标榜“单身”是自己的生活态度,而“牡丹”只能低头承认,自己的“单身”并非态度,只是因为迟迟无法实现蓝牙匹配。
生活里,只要提起“牡丹”身份,免不了遭受“另眼相待”。
31岁,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大刘,第一次相亲,就被女方发了红牌:
“我不喜欢自己动手调教,我喜欢别人调教好的。”
随后还被亲生父亲,饱含忧虑地刺探了生理健康问题。
本着“路边李苦”的朴素推理性思维,人民群众坚信,在婚恋大淘沙里被捡剩下的石坷垃,必然“有点儿问题”。
这也让父母对于子女“贬值”的担忧,随着每分每秒的流逝呈几何级增长。
曾经在学生时代,无比自豪不必担心子女早恋问题的父母们,如今只剩恨铁不成钢的操心。
然而,“牡丹”人士真的是被人挑剩下的歪瓜裂枣吗?
我们来看看大刘的画像:31岁男士,河南人,定居广州,家里做小生意,自己跑医疗口,有车有房,挺可爱,很坦诚。
“什么?这样的人居然也是“牡丹”?容我先笑一会儿。”
另一位参与交流的姑娘,忍不住表示出欣赏。
这并不是我接触到的“牡丹”中条件最好的一位,但已足够令许多姑娘感到满意。
与多数人的想象不同,“牡丹”往往自身条件并不很差,甚至从物质层面来看,可能汇集了许多择偶市场中的优势标签:
中学教师、医生护士、超一线城市户口、境外留学、国企员工。
外形条件也不是硬伤——有人在高中被3个男孩同时追求,有人在地铁上被女孩追着要索要微信号码——大多数“牡丹”即使说不上俊男美女,也绝没有加西莫多的丑陋。
如果再加上专情与洁身自好的标签,甚至可以说是择偶市场上,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因此,29岁的小柠从不认为“牡丹”是一个负面标签:
“我很清楚,我不谈恋爱,并不是没人要,或者自己太差了。用我妈的话说,一个女孩子,再怎么差你都能找到老公,只要无限的向下兼容。”
相反,“如果说一个人大龄单身,我会很佩服他,因为他很自律,他对自己是有要求的,有底线的,并且能坚守自己。”
顶着社会的嘲讽、家庭的焦虑与冬夜的孤枕难眠,“牡丹”们到底在坚持些什么?
也许,那是速食爱情时代里,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一条底线。
当我们太习惯今天的枕边之人,明天就潇洒地赶赴另一张卧榻时,某些掉落在时光深处、仿佛只有在戏文里才能找到的古老情痴,已经褪色得只有虚竹一样的榆木脑袋,才会相信。
而“牡丹”,正是这样的痴子。尽管世事纷繁,潮流川涌,总是慢上半拍的“牡丹”们依旧定定立在那里,痴痴地相信:
恋爱不是逢场作戏,而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绝句。
因为相信,所以在意。
从动心到动情,“牡丹”严格把守着每一个环节。
不是随便谁,都能让“牡丹”看得上眼。
“大学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女生找的男朋友,白送我,我都不要。”
他们苛刻的目光,天生藏着“有罪推定”的门槛。
“这两年,心动越来越难。即使有人向我表达好感,我的心里也会不由自主地放大他的缺点。普通人也许会去放大对方的优点,但牡丹一定会放大缺点,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觉得——我不喜欢TA是正确的。”
经过严格筛选的灵魂,才能迈进“牡丹”的心门,而这不过才是“牡丹”择偶的第一道围栏。
更原教旨主义的“牡丹”,甚至拥有某种近乎处女情结的洁癖。
他们无法接受,一个非“牡丹”的伴侣。
因为那看起来多少有点儿不公平——在我为你守身如玉的岁月里,凭什么你却在和别的小妖精花天酒地?
但这并非会令网络口诛笔伐的单方向处男或处女情结,而更像是某种要求“双洁”的感情洁癖。
对于最原教旨主义的“牡丹”来说,最好的恋爱,无外乎“牡丹”间的菜鸡互啄、双向奔赴,谁也别想比谁先跑一步。
如果不是合心合意到令人“浑身发热、四肢发麻”,即使勉强在外力的压迫下进入恋爱场景,“牡丹”很快也会不由自主地逃离。
那是即使理智上勉强压抑,身体与情感也无法自控的拒绝。
有人为宽慰重病的母亲,相亲拍拖5个月,与女方相敬如宾。但当两家开始认真讨论婚期时,“抵触感一下就过来了,两个不熟、顶多算做朋友的人,突然要结婚,要生活一辈子,或者不说那么远,单说要睡一张床,我心里就一下子特别难受。”
也有人尝试和追求自己的男孩接触,然而每当他有进一步的身体接触,就会浑身难受。
“身体的反应是最诚实的,我没法和一个我不爱的人产生亲密举动。”
当然,择偶标准高不是坏事,但高标准摊上内向+社恐的被动技能,就成了一场男默女泪的灾难。
大刘想起童年,总是悔不当初,“有时候真恨不得穿越回学生时代,直接替自己谈场恋爱。那时候一见女生就跟小姑娘上花轿一样,羞答答的。想当年,但凡有现在一半的勇气我也不至于会单身到现在。”
俗话说的好,十个“牡丹”九社恐,还有一个特别恐。
内向的性格令他们往往心动也不敢主动出击,只敢被动地坐在原地,等待丘比特的临幸。
也就因此成了落单的那一个。
上顶着14亿人口的自然更替率,下堵着不肯屈就的个人择偶标准,一心坚守爱情原教旨主义的“牡丹”们,日子过得好似风箱里的老鼠,两面受气。
随着年岁渐长,还要经受3轮个人焦虑的洗礼。
一在大学毕业初出社会,发现“社会上反而不好找,女生都是戒心重重的”。
二在20岁过半,发现身边人都有了伴侣,只有自己“叫谁玩儿都叫不出来,跟其他人、跟社会没有一丝连接”。
三在30岁出头,发现同学的孩子都已经会打酱油,而“还留在青春期的只剩自己”。
“有些人总爱说,没关系,顺其自然,等到了某一个阶段,你自然就脱单了。可对于我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我的生活和情感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我很自然会联想到,那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不会有什么变化?”
夜晚的喧嚣在晚风中散尽后,孤独的单人床上,“牡丹”们吞吐着寂寞的气息。
没有哪个“牡丹”不渴望一场甜甜的爱情,但有时,对于某些人来说,太长的等待,似乎又带来了过于沉重的惯性。
单身的惯性让人沉湎于自洽的快乐,裹挟着沉重的势能滚滚向前。
即便心中清楚,该去寻觅一场爱情了,但总在该出门拓展交际的夜晚,不知不觉被惯性领着,窝回了舒适的单人床上。
“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挺可耻,但事实都这样了,我还能怎样呢?我不太会主动去做点什么,可能习惯了被动。”
一位深明其苦,却又无能为力的“牡丹”如是说道。
另一些人决定打破惯性,主动出击。
大刘健身、减肥,买了电子琴,以及教人7个小时把陌生女孩聊成女朋友的“感情宝典”。
他把论坛里每一个标注“广州”的征友帖都回了一遍。
“现在,只要有女生愿意跟我说咱俩谈恋爱,不管她是谁,我就会把自己提出来,化为一团热火包围上去。我肯定会这样,我现在太需要一种爱与被爱的感觉。”
另一位男士在对心仪女孩两次告白后,成功脱单,他分享经验道:
“脱单的困难之点在于,你可能会有喜欢的人,但是缺乏主动性。”
“直到第一次真正追一个女孩子,你才会发现,原来脱单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整个过程,就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不主动的,没结果;主动的,有结果。”
这一年,小柠也见证了“牡丹”室友的成功脱单。
那是一位极端内向的女孩,因为30岁到来的焦虑下载了一款大学交友软件。结果就在软件上邂逅了同样农学在读的博士先生。
两人聊三农问题、聊深奥的农学话题,常人看来无趣,二人却乐此不疲。
很快,博士先生告白道:我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你。
迟到的春天终究还是春天,晚来的暖风依旧吹醒娇芽。
有人说,“牡丹”的等待,就像等待戈多。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会来,也不知道戈多究竟是谁。
即便是一切都在快速消费的这个时代,总还是有那么几个不合时宜的人,来得迟,走得晚,仍然相信“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可能。
他们也许会烦躁,也许会焦虑,但他们依旧愿意去等,愿意用青春去呵护心中不将就的一份理想。
也许,我们不该用太过苛刻的标准,去规训这难得的错位。
不如耐心等一等,等一株牡丹自然而然地走进它的春天。
正所谓: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注:本文中出现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