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NA HÄGERFORS北京——忘掉核力量吧。现在美国与中国应该讨论一下“共同脆弱”了。

很明显,北京正在迅速扩大其核武库。商业卫星图像显示,中国正在建造100多个新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上个月有报道称,中国测试了一种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导弹,可以绕地球飞行——这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家。美国最高军事官员后来证实了这一“重大事件”,现在五角大楼警告说,到2030年,中国的武器库可能会达到现在的四倍。

综上所述,对中国“战略突破”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美国和中国不愿进行明确的对话,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一些美国专家认为,中国正在测试核武器投递系统,因为它正在寻找绕过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方法。北京的核专家担心,这个防御系统可能导致中国无法在承受了一轮美国核攻击后发起反击。

虽然这严格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它忽略了更大的地缘政治图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渐进式发展不能解释中国相对突然的军备扩充。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下令进一步“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系统,很可能反映了他日益加深的担忧——在大国竞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在核能力上的弱势可能助长美国的敌意,破坏中国的崛起。

中国官员表示,美国已经在更疯狂地强行破坏中国,使其无法(近期)在经济上、(未来)在军事上超越美国。他们认为,美国在人权、法治、香港和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证明华盛顿愿意冒更大的风险,通过削弱政府的合法性、破坏国家稳定和妨碍国家统一来阻止中国的崛起。

十多年前,我曾在北京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公务员,从事外交事务,过去七年里,我一直是一名独立的核政策专家。在我看来,很明显,北京的核建设最终是试图迫使华盛顿放弃战略攻击,接受一种“共同脆弱”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或意愿进行核战争威胁,否则会面临自身遭到毁灭的风险。

美国一直不愿正视中国对这种关系的渴望,这导致北京对美国追求“绝对安全”感到担忧。为了防止两国的核竞争升级,现在美国应该承认与中国共同存在事实上的核脆弱性了。

这听起来可能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但我们必须记住,这是有先例的。而且,不这样做的后果将十分可怕,因此有必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1985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的联合声明称“核战争没有赢家,也绝对不能开打”,这帮助降低了冷战的温度。美中领导人如果做出类似的共同承诺,将有助于缓和当前正在出现的军备竞赛。

这将有助于稳定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也会让北京放心,美国愿意接受和平共处,不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在合理范围内)。

减少核毁灭的威胁还可能为实质性的军备控制谈判提供机会——例如限制新导弹系统和反空间武器的发展——并且有助于更广泛地遏制双边军事竞争。如果中国对美中关系未来走向有更大信心,可能会倾向于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在贸易争端和网络攻击等其他双边问题上,以及新冠大流行等紧迫的全球挑战上与华盛顿合作。

当然,这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中国可能会认为核建设作为一种施压策略是有效的,因此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可能会迫使美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尤其会担心,核升级的风险一旦消失,中国可能会增加常规级别的军事侵略,这种担心是合理的。

而且,如果美国承认双方的脆弱,在中国看来可能代表着华盛顿愿意无视北京为推进其所称的“核心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比如占领南海有争议的领土或实现与台湾的统一。

同样,中国也有可能声称对中国人权和国内镇压问题的指责威胁到北京的政权安全,期待美国停止这样的批评。这可能会破坏拜登总统在外交中维护普世价值的努力。

但承认共同脆弱并不等于是在盲目赌一把。美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这些风险。

美国应该邀请中国坦率地谈论彼此的弱点,利用对话作为获得澄清和相互承诺的机会,为正式接受共同脆弱创造必要条件。

中国需要提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框架,说明其对共同脆弱关系的具体期望。这个框架必须详细说明什么才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真正侵犯,什么只是高层政治分歧而已——例如,不要将人权问题上的正常交流视为推翻政权的企图——以及北京可以提供哪些保证来解决美国对中国地区军事行为和台湾问题计划的担忧。一个选择可能是与美国在东亚的盟友讨论建立军事互信措施,或者放弃用军事手段解决领土争端。

中国不太可能愿意屈服——但要让这个框架发挥作用,必须懂得变通。理解这一点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就像美俄的共同脆弱并没有令莫斯科在人权问题上免受美国的批评,美中的共同脆弱也很可能不会迫使华盛顿以中国官员希望的方式“尊重中国”。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核武库太小。而是因为,中国公开拒绝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一点,可能更让美国官员质疑接受共同脆弱是否明智。

但他们应该这样做。拜登和习近平将举行一个受到密切关注的虚拟峰会,他们将讨论如何“负责任地管理”两国之间的竞争,以及在利益一致时的“合作方式”。

能够稳定两国关系的,是对何为可接受行为的一致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核武库建设,双方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就能越快结束这种疯狂的浪费和危险的核升级,并将资源更好地用于解决大流行和气候变化等紧迫挑战。

承认共同的核脆弱是有益而必要的一步,可以令双边关系走上更具建设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