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建筑师任海鹏

受父辈的委托,

开始和妻子萱萱一起改造自家的胡同小院。

院落靠近北大红楼、智珠寺,

海鹏充分还原了其北方古建的样貌,

长方形的庭院里,

还有能爬上屋顶的拱券墙。

从街上看,

几乎察觉不出改造的痕迹。





建筑师任海鹏与妻子萱萱


内里则做成了一个低能耗小屋:

采光好,保温牢靠,不漏风,

室温恒定在23℃上下,湿度50%,

耗电量是一般空调住宅的1/5左右。

这是一处获得“PHI欧洲被动房设计认证”的

低能耗建筑。



能独自弹唱,也能与家人同乐


改造历时2年,

今年7月,夫妻俩带着父亲正式入住拾院。

他们说:“最难得的,

是和家人、朋友、同事一起亲手建造这个家。

这儿是家、工作室,

也能成为举办艺术类小展等活动的共享空间。”

编辑 徐莹 责编 邓凯蕾





海鹏与父亲、妻子萱萱常常住在拾院。这处位于北京老城区核心地带的院落,挨着景山、故宫角楼、北大红楼、智珠寺等。

在天气好的秋日上午,院落屋顶的小风车披上阳光,闪耀着旋转;九点二十,阳光触到正厅里的拱券墙,再看院子,红枫的一角镀了金,一天的光影游戏正式开始。



这处胡同院落是父辈的,海鹏是建筑师,便受了委托,着手改造。小院占地160多平米,其中室内110平米左右。

任爸爸是老北京人,搬入楼房公寓已经多年,平日常常外出遛弯、会朋友,对人与人走得更近的胡同,有很好的记忆。

公寓生活是便利的,但老人家总希望有一方天地,能多与人交流,多与自然亲近。



任海鹏的父亲为院中植物浇水


海鹏也在胡同和院落中长大,后来出国读书,走过许多地方,参与不少大型公共建筑项目。

他还是总想起胡同和那里的生活,将让传统房屋适应当下的日常起居,看作自己的课题。他说,胡同给人很多想象力。

夫妻俩也是向往“客厅”的:“我们家的卧室都比较小。家里面一致希望,这个院落是家庭客厅式的交流场所,同时能够舒适地居住。”





(上图)改造前的院落;(下图)院落设计图


改造花费两年时间。一个东西走向的院落建成了,有北方古建的样貌。走进院子,西房与北房贯通,呈L型,拥着长方形的庭院。室内一层是公共空间,二层的三个阁楼更加私密。

同时,它也是一处获得认证的低能耗建筑(PHI欧洲被动房设计认证),带着交流与实验之心的宜居房屋。







海鹏为古建院落引入了低能耗建筑系统,这是为家人带去舒适胡同院落生活的尝试,也是他作为建筑师的一次实验。

他想找到宜居房屋的“参照”:古建和景观都有建造标准可依,那么什么样的居住体验是“好”的?

“刚好有朋友结合低能耗建筑系统‘被动房’,在中国南方改造了古建院落,我就想做一个北方的。”



竖琴椅背后,是新风机的监测面板

改造完毕,入住后,室内气温保持在23℃左右,湿度在50%上下。

主厅里的新风机仪表盘,记录了每月的耗电量,包括供暖、制冷、恒湿等。经过测算,耗电量是一般空调的1/5左右。



拍摄时我们打开了玻璃幕墙。相较设定数据,

室温和湿度有浮动。在晴朗秋季,打开门窗就足够舒适。

海鹏说:“被动房,就是把房子最基础的保温隔热、门窗构造、气密性(不漏风)做好,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通过热回收新风机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它有系统的计算、测量、认证标准,最后得出宜居的室内环境参照——恒温24℃左右,湿度50%,全年变化浮动在10%上下。”

◎保温好


保温性能越好,相当于人穿的衣服越多,室内电器、人体本身产生的热量,才能被再次利用。





(上图)屋脊构造及计算数据;

(下图)抬梁式结构,屋顶两层木构间夹着保温等措施。

◎不漏风,门窗等衔接紧密

被动房系统里有类似胶带的构建,它像卡槽似的把不同的材料衔接上、粘牢固。如果房子处处漏风,也会冷的。



檐口、砖墙木柱等衔接处,藏着“功夫”


◎换气好


门窗打开时,室内外能自然换气、通风。

门窗闭合时,在新风系统的帮助下,能形成自循环:用过的空气被回收、重新送到室内,空气循环回收率大概在75%左右,室内每小时换气1~2次。新风机器带有过滤、恒湿、热回收系统。





(上图)大厅仍铺了地暖,地面下的保温层约18厘米厚;

(下图)新风机就藏在灶台上方的吊顶内。

除了可见的三层玻璃幕墙,和主厅、阁楼处等不易察觉的新风口,更多的机器、管线、保温层都彻底隐藏在墙壁、柜体、屋顶、地面之下。

“我们看到的还是传统的古建房屋,只是它已经和机器融合了,能听到新风机运行的声音,但机器是配角。”

室内的拱券墙也不仅是好看而已,它们由手工砖砌成,储存、散发热量比较慢,能调节室内小气候。



院落的绝大部分家电也符合节能标准,部分材料可回收。

建筑主体是砖木结构,建造过程中方便调整,可回收。抬梁式木构用的是松木实木,回收的老榆木板做了工作室的隔断,部分墙面和地面所用的软木和葡萄酒瓶塞是同一材质,施工时挖出的清代石板、明代抱鼓石被重新利用……



为了隔音,音乐室的墙壁用了软木

古建没有吊顶,到处是裸露的构造,传统建筑怎样和新技术正确、美观地合体?低能耗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不太能容忍错误,环环相扣,错了,就得拆掉重来。

在改造过程中,古建、被动房专家、保温等不同团队一直在探索、磨合、试错。



屋顶修建中。


层叠的结构、返工重造的过程难以被完整记叙。

到了十月,北京气温骤降,但还没有开始集中供暖。一家人在拾院里住得更多了些,院落恒温恒湿的优势体现了出来。海鹏关注着能耗数据,想看看今年冬天的情况怎样。

“国家在推广节能减排建筑,也有相关规范。被动房的原理和计算过程,是值得普及的。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家有些实验性,这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



(上)廖工等被动房专家反复来到建造现场,

院落建成后还就地开了一场研讨会;

(下)家人参与清扫。过程艰辛,如今终于能喘口气。



院落处在人文积淀浓厚的区域,改造必须遵循整体规划:保持古都风貌,还原古建形态,不加高房屋,不挖地下室,不破坏院子的完整性。

正如海鹏所说:“在街上看,它还是一个老建筑,好像没有动过一样。”



但细节无处不在。

院落是长方形的,东西走向,院门开在东侧。推开院门,自然开采的石块铺地,眼前的一道拱券收拢视线。



由近至远,能看到丁香、海棠、红枫三棵主树,高低错落着,像音乐一样有节奏:

丁香较矮,中庭的海棠树最高,站成一个欢迎的姿态,红枫位于下沉庭院,又低了下去。身处其中,人是被接纳与保护的。





庭院改造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和邻居之间的隐私关系。最初,邻居的空调外挂机和几扇窗户直接开向院子,只用一堵铁板墙做隔挡。

于是,任海鹏在进门左手边隔出一间小储藏室,既安置邻居的空调外挂机,也放杂物。再将铁板墙拆掉,用回收的老建筑的砖砌成拱券墙,给窗户覆上竹帘。“为彼此留一些空间。我们不想把邻居的窗户堵上,他们也不想往里看。”



拆掉曾经的铁板墙隔断,换成拱券墙,由回收的旧砖砌成



这个院子的初始状态并不理想,潮湿、木头开裂、没有保温、没有洗手间和厨房、木构不合北方传统房屋的规制,几乎破败。海鹏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推开院门,视线尽头是西房的一层,主要是厨房与餐厅。

他说:“晚上,透过树木,能看到在点着灯的玻璃房子里,一家人做饭、吃饭,这个温暖的场景是我当初一进院门就构想好的。”





(上图)萱萱在屋顶放了一盏小风车;

(下图)从餐厅看院子。北京立冬大雪,海鹏发来右图。

室内烹饪,主要用电陶炉,抽油烟机没有管道,是内循环的。如果和朋友约着烧烤,那就到院子里去,类似野炊。

西房一层还有卫生间和浴室。为了方便在家如厕、洗澡,专门报批,优化了排污与排水管道。





西房和北房原本割裂,海鹏将二者打通了,L型房屋成为连贯的空间。





背景光源、射灯、追光灯、装饰性灯具满足不同需求,

但自然光影才是最好的气氛营造者。

北房是被彻底“打开”的公共区域。四张剧场椅顶着水滴形的吊灯,正对着吧台。夫妻俩的朋友喜欢在这里调酒、做咖啡。







北房玄关外,设置了能收集雨水的滴水装置,

进入玄关,就到了吧台。


通过前厅的拱券,是主厅,主厅的拱券背后,是音乐室。主厅北墙高处有投影仪,也谨慎地开了条窗。推开玻璃幕墙后,庭院与室内融为一体。

“这里就像舞台、电影院,是绝对的‘椅子的空间’、交流的场所。你可以游走,甚至搬着椅子追阳光,哪里舒服,就坐到哪里。”



室内没有过多装饰,古建、拱券、玻璃幕墙质朴却有质地

每一个拱券都是半隔断的,可以被环绕着展开活动,音乐室前的唱片柜也可移动。“打开”与环绕多了,房子显得更宽敞,体验也更丰富。





现在最常住在这里的,是夫妻俩和任海鹏的父亲,一周里有四五天都在,其他亲友也偶尔来住。

老人家还是最喜欢院子,浇花弄草,喝茶看报,总要挨着户外。



如果住在这儿,老先生早起便遛弯到白魁老号吃早点。然后趁着游客涌入前,去筒子河边走走,享受一个宁静的北京的早晨。





萱萱说,院子让全家人找回了一些在老城区生活的记忆,会朋友的几率大大增加了,老人家以前住在公寓里也许有些寂寞,现在呼朋引伴请老朋友来喝茶,更自在。

三人有时会一起去看电影,家庭内部的相聚也频繁起来。夫妻俩和双方父母在院子里过了今年的中秋,生炭火、准备菜品、布置餐桌,吃着火锅看月亮。“很美好的一个夜晚,大家脱离院子的生活都很久了。”





亲友共聚

年轻人的聚会更密集。院落好像成为了一个据点,朋友们约着弹琴唱歌、烤肉。

大厅充分发挥了作用,它可以成为小的音乐pub,也能是剧本杀游戏室。



三个楼梯下隐藏的收纳空间里准备了一些折叠桌椅,需要的时候,能像变魔术一样铺开来。不到30㎡的空间,能坐下20多个人,“一起写写画画、开研讨会,是没问题的。”

任海鹏和萱萱是高中同学。因为建院子的时间有些久,受到不少朋友的关注。院子落成后,他们办了个暖房聚会,来了好多人。后来,许久不见的同学也慕名串门,甚至连高中老师也来看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