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漪琳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题图 | IC photo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即将于11月12日收尾。


在这个巧妙的时间点上,中国和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加起来在全球占比超过40%的两大经济体,再次联手,释出一份重要承诺。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众号所发布的消息——


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加强实施《巴黎协定》的承诺——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低于2°C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C之内。


两国计划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承诺通过各自在21世纪20年代关键十年采取加速行动,包括在一些具体的领域,如减少交通、能源和工业的排放,并在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内的多边进程中开展合作来应对气候危机,以避免灾难性影响。


这份联合宣言,是中美双方基于今年4月17日发表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以及9月天津会谈的进一步延伸。


中美之间的这一步进展似乎给国际舆论带来了一丝意外之喜。


绿色和平全球资深政策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李硕自2011年起持续跟踪联合国气候谈判进程。李硕告诉虎嗅,对于这份声明,有意料之外的地方,那便是在两国当今的双边关系下,能够以合作的口吻表态;但同时,也可以把这份宣言看作“意料之中”,因为两个国家在特使的层面——即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已经在此前超过30场线上线下会谈中密集产出了沟通成果。李硕认为,这是双方在气候问题的议程上保持稳定的信号。


回不去的2015


六年前的《2015年中美联合声明》被视为一个里程碑,当时中美之间雄心壮志的合作为《巴黎气候协定》奠定了基调,携手全球近200个国家对抗全球变暖。而《巴黎协定》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继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一个普遍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定。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的谈判崩坏导致并没有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成型。


2014 年 11 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出炉。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美国同意到2025年将碳排放量减少到 2005 年水平的 26%-28%。


在2014年的声明中,中国基于在国内七个城市的试点经验,宣布在2017年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这在当时是一项引人注目的行动。时光飞逝。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正式上线。


今天的宣言和六年前区别很大,”李硕说,“眼下中美之间的谈判是为了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也就是双方在气候议题的沟通上脱钩,希望大家都不要离开谈判桌。桥不要断掉,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谁应该做更多


至于这次的声明是否存在有力度的目标?


李硕认为,“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流动性、过程性的承诺是不足够的。”


尽管中美双方提出的承诺是非常严肃的(尤其是美国在去年终于重返《巴黎协定》之后),但双方在沟通中如果想作出更明确的、结果性的承诺(比如说,到哪个具体年份减排多少吨),会面临很多现实层面的困难,需要从国家内部的政治基础和条件入手去推动。


中美双方关注的核心,仍是如何解决“力度问题”。


气候科学上目前认为超过1.5摄氏度的阈值,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目前控制升温在2摄氏度的目标,是多方权衡之下的结果。而《巴黎协定》中所有国家的承诺加总在一起,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排放量仍将比2010年增加16%左右,导致升温2.7摄氏度。这样一来,就存在明显的“力度赤字”。


因此,李硕认为未来的讨论还是会围绕“谁应该做什么”“谁应该做更多”。


在2015年声明的基础上,今天双方继续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把国情差异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在协议中。两国计划在2025年通报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对甲烷排放的问题做出了回应。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解振华大使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美将在甲烷减排领域开展实实在在的合作。”在COP26会前,美国和欧盟牵头提出了一个甲烷减排计划。李硕也向虎嗅透露,中国明年会有一个关于减少甲烷排放的路线图。


放到整个格拉斯哥会场来看,困难和分歧同样存在,未来也还会有持续的火花。


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距离得到解决还为时尚早。发展中国家认为自己一直在承担富裕世界造成的污染和全球升温的苦果——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让当地土著社区失去家园和生计。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每年因受灾出现的财政需求将在2030年达到290亿到580亿美元。虽然最富裕的国家一早承诺每年拨款1000亿美元,来帮助气候脆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但这张“支票”仍没有完全兑现。


格拉斯哥之后,一地未尽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