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简单介绍了台湾地区陆军对后备力量进行改革,延长后备人员每年训练时限、扩充甲乙两种后备部队规模、改善后备部队装备的情况,文章发出去之后,有上千位读者都在文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不过,大伊万没想到的是,绝大多数读者在文后表露出的,都是多得几乎要溢出来的乐观情绪,什么冬季到台北去看雨、马上到台中去看房、上午上岛下午发身份证晚上打疫苗什么的。看起来,大家普遍认为,台湾本岛和上边那些武装力量之于咱们,已经是“囊中之物”,咱们想什么时候拿过来就什么时候拿。



其实,要大伊万来说,以上所有读者,几乎都低估了两栖登陆作战组织作战的难度,低估了台湾本岛这么多年来在主要预设战场进行的筑垒化建设,低估了台湾本岛武装力量可能的抵抗意志和抗击强度。在这方面,咱们可是前面有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在那摆着,那就是1949年10月24日爆发的金门之战,此战我军动用三个主力团,对阵国民党军杂牌第22军团李良荣部。尽管战役胜利天平的倾斜,最后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胡琏的第18军加入战局,但李良荣部虽为杂牌,在金门之战中爆发出的战斗力,依然令战史撰写者惊诧。



因此,大伊万认为,金门之战教训不可忘,对台湾本岛的兵要地志、台军海岸防御筑垒建设、台军海岸防御基本战役布势,我们应有明确的了解。



那么,台湾本岛尤其是主要预设登陆场的兵要地志究竟具备怎样的特点,台军海岸防御战场建设、筑垒工事构建究竟具备怎样的水平,台军海岸防御基本战役布势具备怎样的特点,以上几点将给登陆方带来怎样的劣势呢?我们一点一点来具体分析。



台军的防御地形

首先分析第一点,台湾本岛、预设登陆场的兵要地志好了。从台湾本岛的总体地形来看,呈现出中高西低、东部崎岖的特点,全岛最重要的地形单元是位于本岛中部、纵贯全岛的中央山脉,中央山脉、中央山脉分水岭、部分从中央山脉涌流出的短河,将台湾本岛分成几个地理单元。分别是大台北地区的丘陵和海滨冲积平原地带、台中地区位于浊水溪以北的台中平原地带、本岛南方由嘉义和台南组成的嘉南平原地带,此外,如屏东地区和宜兰地区,还有两块较小的山间小平原,在台东、花莲一带则有一块狭窄的沿海平地。

图源:舰船知识杂志




总体来看,台湾本岛地形较为崎岖,沿海平原面积相当狭窄,甚至部分岸段没有平原、上陆后直接遭遇丘陵地带,此外,中央山脉崇山峻岭,将台湾本岛切割成独立的东西两块,使得台湾本岛东海岸几乎没有平原存在。



不仅如此,台湾本岛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建设,还在进一步将沿海平原地带的地形地貌、地表外观复杂化:如仅仅在大台北地区,就有多达十余个渔港、集装箱码头、游艇锚地等存在;又比如从大台北地区的林口,到新竹头前溪一带,沿着西部滨海第61号高速公路几乎遍布大小居民点;再比如从新竹到苗栗再到台中一带,除了沿海地形更为复杂(有大量的海滨丘陵),还有大量用于耕海的养殖塘、海滨盐田等存在。这使得无论是从地形角度,还是从地貌角度,都让台湾本岛的总体地形、沿海地形堪称支离破碎。



因此,从遂行两栖登陆作战的角度来看,台湾本岛两栖登陆呈现出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可选登陆岸段较少,东海岸几乎没有适合登陆的岸段就不说了,即使是西海岸,想找到几个比较理想的、利于卸载上陆、利于正面展开、利于纵深发展、利于夺占港口的登陆岸段也不容易,根据台军自己的评估,比较有利于登陆兵泛水上陆、正面展开的岸段仅有几处;



二是沿海平原面积过于狭窄、地貌过于复杂,正面狭窄、纵深不足,登陆兵上陆后难以及时展开兵力,也难以形成绵密的进攻纵深,地貌过于复杂,充满海塘、居民点,将极大地提高登陆兵上陆后实施破障的难度,极其容易让登陆兵上岸即陷入居民区的巷战缠斗。



因此,大伊万认为,台湾本岛的两栖登陆作战,单纯从兵要地志的角度分析,其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诺曼底登陆,有人认为台湾西部是目前世界上 “最难登陆的海岸”,虽然有些失实,但也并不算过于夸张。



台军的防御设施建设

明确了在台湾本岛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复杂性,那么,台军在台本岛西海岸主要登陆岸段的战场建设、海岸防御筑垒化工事构筑和障碍设置上,处于怎样的水平呢?



非常不幸,台军几乎从“两蒋”逃台后,就一直在夜以继日地进行防登陆工事修筑和障碍设置,几乎所有被台军认为适合登陆的岸段,均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筑垒防御体系和泛水、水际滩头障碍物。台军认为,永备筑城强于野战筑城,永备工事强于野战工事,在重要的、最有可能实施登陆的岸段,必须形成以要塞坑道为核心、永备工事为主体、野战工事为辅助的永备筑垒体系。而在筑城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地面与地下相结合、前沿与纵深相结合、明堡与暗堡相结合,基本上做到工事地下化、战场堡垒化。



比如,台军在主要预设登陆岸段永备火力发射点的构筑上,就分为棱堡、三角形堡、坑道口暗堡、防空降高堡、子母堡等不同的设计,几乎所有的永备火力发射点均使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浇筑。在部分主要登陆岸段滨海,构筑的大型永备工事,其混凝土墙壁厚度居然达到了1.5米以上,足以防御155毫米榴弹炮使用杀爆弹直瞄射击;



除了供步兵分队、班排进驻的火力发射点,台军在主要登陆岸段前沿、岸段纵深还预设有大量的岸炮、岸导防御工事,如在著名的金门岛上,目前仅有的美M1型240毫米榴弹炮,它所在的工事就是典型的火炮工事,此外台军的岸导部队“海锋大队”甚至也基本实现了筑垒化,除了机动发射分队,绝大多数分队级单位均隐蔽于永备工事中,并预先规定岸导射向。



总之,台军在主要预计的登陆岸段前沿、纵深,均设有完备的永备筑城、筑垒化防御体系,其防御之严密,甚至连掩蔽部、交通壕等都可以防御227千克级航空炸弹直接命中,防御标准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以“防波堤”为名设置的三角桩




除了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台军还按照泛水上陆、水际滩头、防御前沿、纵深要点的顺序,设置了大量的障碍:

如在泛水上陆区域设置的、可以大量杀伤登陆载具的大型地雷、水雷,部分雷重数百公斤,内装100公斤以上的梯恩梯炸药,杀伤半径高达50米以上;

如在水际滩头以“防波堤”为名设置的三角桩、轨条砦和反步兵、反坦克地雷,阻绝壕、蛇腹形铁丝网等,这些障碍物将给机械化部队的泛水上陆带来巨大阻碍,只能依托工兵慢慢破障;

如在前沿和纵深设置的反坦克壕、阻绝墙、地雷区、铁丝网、铁蒺藜等障碍物,在登陆兵上陆即交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登陆兵必须在敌火前实施连续的破障作业。



当然,从台军最近十余年的战备情况看,不排除有大量的反登陆工事、障碍等已经年久失修,但这种混凝土工事,要恢复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也将给登陆部队泛水上陆、实施攻坚带来巨大的困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台军的防御策略

说完了台湾本岛沿海的兵要地志,说完了台军为海岸防御战役准备的永备、野战筑城体系,相信大家已经对台湾本岛两栖登陆作战的难度有了足够的了解,自然也能弄清台军在海岸防御战役中,为何会坚持“一线扛住,纵深反击”了:



从台军海岸防御的战场建设来看,大伊万必须指出,如果这些工事、障碍等都能发挥作用,那么,台军在防御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强点,毕竟连克圣都在《战争论》中强调,“防御始终是一种比较强的作战形式”。而从历史战例来看,诸如诺曼底登陆美军突破奥马哈滩德军的永备防御体系,诸如卫国战争德军对布列斯特要塞的进攻,诸如意大利战役期间美军对卡西诺山的进攻等,都已经证明,即使筑垒要塞体系不那么完备,即使防御方的兵力不占优势、甚至兵员质量远远不如进攻一方,也可以凭借永备筑城体系的优势,对进攻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和麻烦。



台军之所以敢把大量素质不高的步兵旅、甚至后备步兵旅赶到滩头阵地上,所倚仗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们的工事优势,一旦登陆兵破障迟缓、进攻不利、在敌火前遭到重大杀伤、第二梯队难以及时到位,那么,台军即使使用装备、战术、士气都技不如人的打击旅实施战役反击,也有相当的概率奠定胜局。

至今仍然直接将队标扎进肉里的“海龙蛙兵”是台军少有的持续维持着高强度,高压力训练的精锐部队。


当然了,《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台军这是彻底不要“正”,只要“奇”,说白了就是试图搞一场军事赌博、一把梭哈。但是,对台军这支总体实力本就不如人的军队来说,其实一把梭哈才是王道。



此外,在台军的总体防御计划中,大伊万认为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台湾本岛东海岸地区,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出,台湾本岛东海岸,几乎没有任何一点适合两栖登陆。同时,从西海岸要到达东海岸,只能沿着中央山脉的崎岖小道走过去,或从台南、台北绕路,其中台北到东海岸的联系,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脆弱的、连接台北坪林和宜兰的雪山隧道。



在战时,雪山隧道大概率会被台军直接炸毁,登陆部队要到达台湾本岛东海岸,在穿越中央山脉的情况下,将会非常困难,甚至不亚于美军当年预计“小王冠”行动中,在冈山一线的作战。而台军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肆无忌惮地将台东海岸的花莲-佳山基地群,志航-建安基地群作为战力保存的两个关键节点,预计台军的总体防御计划中,这两个基地的作用将会非常重要,除了作为大台北“陷落”后台军诸军团最后的集结点,甚至还可能用来接收域外国家的援助,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总之,说了这么多,大伊万认为,对于台湾本岛的两栖作战,我们还是要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很多人在网上口嗨两句没问题,但咱们还得说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拿“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来开玩笑,大伊万认为,这未免太不严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