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徐苑蕾,编辑:韩大鹏,头图来自:截图


最近,知名笔记类应用“Notability”被骂上热搜第一,一切源于一则消息——11月2日,Notability突然宣布,已经付费买断服务的用户,如果想继续使用,需要每年多掏80元的订阅费。


买断制变为订阅制,有用户称此举是“新老韭菜一起割”,也有用户形容“像买了房子,但开发商和你说得付房租。”


随后,Notability迅速发布道歉声明,但竞争对手GoodNotes火速跟进降价,让Notability的不少用户“弃坑而去”。此外,Notability的行为是否违反App Store相关协议也引发质疑。


Notability孤注一掷的动机很容易理解,通过实行订阅制,保持稳定的现金流。而在国内,笔记类产品实行订阅制已长达10年左右。诸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头部玩家,均采取“先免费,再买单”的模式,订阅收入早就成为其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买断变订阅,新老“韭菜”一起割?


Notability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使用过的用户可能会一头雾水。其实,这是iOS上一款付费的笔记和PDF注释工具App,由Ginger Labs开发,用户主要以学生为主。便于理解,可以类比为印象笔记或者微软的OneNote。


据了解,此前Notability的买断价格,长期保持在60元左右,变为订阅制后,一年收费则涨至80元。而此前已买断的会员获得的“补偿”,仅仅是赠送一年免费会员。目前Notability官网已经作出更新。从页面可以看到,免费使用的功能寥寥可数,而要解锁更多功能则需要每年订阅付费。



买断制变为订阅制,此举引发了大量老用户的不满。一位用户评论称,“这就像买了房子,但开发商说你2022年要开始付房租了”,也有用户认为,“妥妥地新老用户韭菜一起割。”


在印象笔记高级副总裁乔迁看来,Notability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舆论反响,是因为“对老用户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够友好”。乔迁以印象笔记举例称,在该订阅制的体系中,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老用户权利的继承,“不管价格体系如何调整,甚至是可能涨价,但对于老用户来说,在订阅状态下,价格体系是一直保持不变的。”


用户“讨伐”让Notability慌了。昨日,Notability迅速发布声明道歉,称在2021年11月1日之前已经买断的用户,仍可以终身使用现有功能和之前在应用中购买的任何内容,包括无限次编辑、iCloud同步等。


但是对于Notability的“补救措施”,众多用户却并不买账。有用户直指要害,“换句话说,之后更新的新功能想要使用的话还是得订阅。”


而根据Notability的声明,其指出,已买断的用户能否免费使用未来开发的新功能,需要具体取决于新功能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



那么,为何Notability宁愿被骂,也要一意孤行执行订阅制?Notability在声明中谈到,“我们只是一家小公司,不知能否支撑终身买断的服务方式,所以才决定采用一年订阅制。”


这很容易理解,如果实行订阅制,Notability可以收到稳定的现金流。相反,买断制的结果,是每年只能靠新用户的收入来支持研发和运营,或会让公司陷入恶性循环。


而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已经迅速行动起来。作为Notability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付费笔记软件GoodNotes在此事件之后火速推出了全新的优惠活动,仅需半价25元即可终生买断App,并且其中所有功能都可以免费使用。



根据乔迁的说法,来自用户的订阅付费收入占了印象笔记收入的8成左右。去年,印象笔记CEO唐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透露,印象笔记的活跃用户中付费用户占比在15%到18%之间。


在乔迁看来,买断制更多是早年间微软等商业软件厂商的模式,而订阅制目前在国外的视频网站、电商网站都已非常普遍。他认为,订阅制可以让用户使用门槛更低,在免费模式下,用户可以先享受基础功能,用得好再订阅付费。“买断制和订阅制之间,没有好坏之分,针对不同行业、产品和受众,采取不同的付费机制而已。”


对于“先免费,再买单”的模式,有道云笔记原负责人蒋炜航也曾持有相似观点:通过不断做出功能和体验的创新,提供强大的免费版,就可以扩大金字塔的体积,等到整体的绝对量提高了,只要有1%的用户愿意付费,我们就能获得盈利。


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订阅模式实际上也对App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开发者和用户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前者将拥有更大动力去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更新和迭代也会更加高频。


前述互联网人士表示,订阅制要求开发者更加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打磨,通过订阅的数量以及反馈的问题,来判断产品以后的进化方向。基于订阅模式,开发者也可以根据用户场景把产品拆分出更多的套餐,供不同的用户使用。


“笔记类产品的产品门槛确实不高”,乔迁坦承。但他认为,这类产品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让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记录和整理信息,并且保持云端存储、多端同步,保证用户的信息不丢失,同时能随着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场景变化不断进化和演进产品。


面对用户信息处理需求的增加,笔记类产品支持多形态信息的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处理汇总信息的能力都必定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厂商不得不思考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之间的可行路径,而目前来看,订阅制必然是不可绕过的一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徐苑蕾,编辑:韩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