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简单的民生热点背后,耐人寻味。
1
受困于供应链危机,美国人度过了一个清心寡欲的万圣节。可怕的是,接下来的感恩节、圣诞节,美国超市还将持续这样空荡荡的状态。
为了货架显得不那么空,有的超市已经运用起了3D打印技术。真是科技造福人类。
英美同呼吸共命运,英国政府苦苦呼吁大家别抢了,现实却是如此苍白。
就在几天前,中国商务部一则“鼓励家庭增加生活储备”的通知,本意是让大家备点东西应对可能反扑的疫情,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江苏启东,由于一些群众不理性地消费,导致个别区镇米油出现短期断货的现象。最夸张的是,个别市民甚至一次性购买了600斤大米。
在江苏常州,由于前来抢购的人太多,部分超市居然出现了购物车不够用的情况。
甚至还出现了更奇幻的画面。有人不仅要抢米面油,还要抢猪肉。准确说,是一整头猪。尽管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浓浓的年味已经扑面而来。
在江苏苏州,有市民一早去抢,结果光是结账排队,就花了整整两个小时,7200秒。还有市民丧气表示:“人生第一次在超市里发现连一包盐都没有了。”
在安徽蚌埠,很多老人从四面八方拥到超市。蚌埠市商务和外事局紧急呼吁,请部分市民不要受网上不实信息影响,出现盲目囤货的行为。
在河南郑州,一些超市出现了米面油销量井喷的情况。有人看到前面一个结账的市民买了两包十公斤大米、四桶油。 在重庆,个别超市大米已经卖光……
线下没抢到的人想转战线上,却发现同样疯狂:
真是万万没想到,商务部的带货能力超乎想象。 若不是出来及时回应,恐怕李佳琦、薇娅都可以下岗了。 眼下这轮抢购、囤货潮在很多城市上演,弥漫着一丝丝焦虑。 但有很多网友也同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广东没怎么看到抢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首先深圳市民就不以为然。
广州市民的生活同样毫无变化。 @花飞暖融香颊60482 说,广州没见有什么变化,超市货品齐全。
@科技疯汇说,他在广州没有任何感觉有人在囤货。而且还发生了一个诡异的情况,商品不但供应充足,而且前阵子涨价的蔬菜已经调回来了,只要2、3块钱一斤。
广州交通电台记者实地走访市内各大超市和粮油储备仓,也证实各种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市场购销平稳”。
虽然说,深圳一家山姆也遭遇了抢米,但整体下来广东并没有其他地方那么躁动。
很像是一个平行宇宙。
我的同事就来自天南海北,有北京、重庆、武汉的,都接到了各自父母急冲冲的电话:“要不要囤货?”
我这些同事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用囤!为什么要囤?”
大概广东人具有一种够把各地人都变成广东人的力量,然后像广东人一样淡定。
而且,这已经不是广州的第一次这么淡定了,之前就是这个样子。
珠三角向来就有令人放心的魔力。
无论是防疫还是其他突发状况,最考验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
今年6月的广州疫情,是全国城市第一次大面积遭遇德尔塔变异毒株。广州并未大动干戈。
事后钟南山分析说,如果完全没有防控,根据模型计算预测,这轮疫情可使730万人感染。可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最后赢下了德尔塔遭遇战。
没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没有封城,整个城市还在有序运转。
广州拒绝“一刀切”,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模式,在非封闭、封控区域,除了不能堂食、培训机构暂停线下教学等之外,商场、超市、餐饮店照开不误,车间工厂流水线继续生产,写字楼里白领进进出出,夜晚依旧灯火通明。
确实需要离穗的,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可以走。
那样的风吹浪打,都能闲庭信步。还囤啥物资呢?
2
就在重庆风起云涌之际,成都没有加入抢购的队伍之中。
这很好理解。
四川人天性就是这样,地震来了照样打麻将。而且最主要的,是四川盆地一直是战略大后方,距离海岸线一千多公里以上呢。
历朝历代以来,这里基本都是躲避战乱的桃源。
2008年汶川地震后,当地人心态反而更加豁达。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活在当下吧。
囤货?不存在的。
相比之下,广东人有充分的理由囤货。
第一,广东一直是海防前线。改革开放之前,宝安县(深圳) 有三件宝,蚊子苍蝇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少。经济凋敝落后,就是因为位于海防最前线,国家几乎没有什么投资,什么好东西都往大后方撤。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珠三角首当其冲。
第二,广东的农业禀赋不占优势,一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268万吨,是黑龙江的六分之一,全国倒数。要是有撒紧急状况,可别指望有什么乡下的亲戚送着一捆捆鸡蛋和大米进城。自给自足程度是最低的。
那广东人为何还这么淡定? 背后原因或与人口结构有关。
在全国所有的超大、特大城市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是最低的,分别只有11.4%、5.33%、10.52%、5.47%。
相比之下,沈阳、重庆、北京、天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都高达20%左右,差不多是深圳的4倍以上。
一座城市老人多,市民抢购意愿会更强烈。要知道,大爷大妈便是眼下这波抢货的主要群体。
没办法,咱们这届老人确实容易条件反射。
他们对物资的紧张感,源于对特殊年代经验的心理投射。广大60后、50后甚至更早的前辈们,亲生经历过拮据生活,不堪回首的那三年,以及极为不平静的政治年代,对于早期那段“挨打”“挨饿”“挨骂”的国运印象深刻。
此外,老人家大多行动不方便,不像年轻人那样可以随时、灵活地应对突发状况,也决定了他们喜欢提前做好准备的习惯。
所以有个风吹草动,就容易高度敏感。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认为在大众心理学中,焦虑和恐慌的心态是会传染的,一旦某个群体行动起来,就可能在全社会产生绵羊效应。
在那些深度老龄化的城市当中,只要大爷大妈们开始抢购,所在城市就会集体破防,引诱更多不同群体的人入场。
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这4座都太“年轻”了。心理防线的阈值更高。
与大爷大妈相比,年轻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更强,一般不会刷着某音、某手见风就是雨。
3
当然,广东人不囤的心理,也植根于多年沉淀的文化习性与地域性格。
有个段子很好的反应了广东人尤其是深圳年轻人的状态——
一个男孩子捧着鲜花上门表白:恋爱吗?
女孩坐在电脑面前,头也不抬,“滚,别挡着我发达”。
作为搞钱之都,广东人的眼里别无其它。
自第一个封建帝国秦朝以来,岭南之地经常用来流放犯人,韩愈、苏东坡等大诗人都被贬到广东。
而近现代,也就是进入海洋文明之后,广东商业基因被彻底激发出来。改革开放之后,港资、台资、日资、美资更是纷纷进入,最早沉浸在“资本”的文化当中。
因此,广东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的边缘,经济的中心。
这里的人,只想搞钱,不热衷于政治。
跟北京的出租车师傅聊天,总感觉他们像刚参加完重要会议出来的一样,国际国内形势尽收眼底。跟广东人民聊天,他们嘴边挂得最多的就是“杠杆”“VC”“一铺养三代”
时至今日,和气生财、好好做生意等性格,写入了广东人的个性里。
找他们谈生意,最好的场所不是饭局,而是在咖啡馆、茶室里。
作为搞钱之都,广东尤其是深圳的社畜都太忙了,起床赶地铁时披着星星,超市还没开门;拖着疲惫身影下班时,戴着月亮,超市早已打烊。
一眼望不到头的996、007,让很多年轻人没时间,也没有兴趣参与抢购。
中国有古谚: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广东人的体会完全不一样。
4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普通人,为应对突发状况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并不是一件坏事。
过分恐慌,不但备而无当,本身就潜藏大患。
最后说一嘴,中国还有一个地方没倡议储备物资,宝岛是直接制作民众求生避难手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