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收入挺乐观。前几天,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发现,近7成的0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其中8.2%的男生和3.25%的女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可以月薪过5万。



调查结论,震惊了不少身在职场多年的叔叔阿姨。

毕业月薪5万,10年内年入百万,到底是年轻人过度自信,还是现任的职场人不行?



年入百万是什么概念?

不得不说,当代年轻人脑海中金钱的概念,比通货膨胀还膨胀。

多年前我上大学时,对毕业后工资的最大胆想象,是在自己30岁时能够月入1.5万。能达到这个收入,我甚至都想不出这么多钱到底要怎么花。

但很显然,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这个想法太过保守了。

前两天,有人采访了上海的几位在校生,聊一聊他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

接受采访的5位同学,只有两位对自己毕业后的月薪预估低于1万。



至于奋斗多久后能年入百万,自信的女孩表示,应该需要5、6年吧。



保守点的同学觉得,我得有一定的积淀,才能配上百万的年薪。







至于积淀多久,在她看来,十年够了。



但这些同学显然没有下面这位同学认真对待问题。

她将年入百万量化到月,这收入就更加直观了:年入百万,就是月入2万对吧?







只是,按照这个算法,这位同学的一年得有50个月。



从这就可以看出,不少年轻人嘴上说着要年薪百万,但实际上对年薪百万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让我们来算一算,在成年人的真实世界里,年入百万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如果严格一些,按照税后收入100万来算,税率倒推,税前的年薪得144.6万。

而年入百万如果是税前的价格,那实际到手的工资,是75.2万,也就是说,每个月的税后收入至少要6.3万。

全国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门槛呢?

对不起,真没你们想的那么容易。

降低点难度,我们就按照税前年入百万来算。

2020年,界面新闻调研了3541家A股上市企业7万多名高管的薪资。

这7万多名上市公司高管中,仅10%的人税前年薪超100万。而这7459位年入百万的高管,集中在1761家企业,有1780家上市公司完全没有薪酬过百万元的高管。



上市公司高管尚且够不到年入百万,普通岗位更是凤毛麟角。

还有更精确一些的数据。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结合纳税数据和统计局公开的收入数据,对中国的财富差距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下面这张表格,反映了2015年中国20岁及以上公民的收入分配情况。

年收入0-3.5万元的人数占50%,他们的平均收入是1.8万元;

年收入3.5-11.6万元的人数占40%,他们的平均收入是6.3万元。



也就是说,2015年,在中国,税前年收入超过11.6万,就进入了收入前10%;

而再往上一些,税前年收入超过92.4万元的人,就排到了全国前0.1%。

同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170.5万人,按照这个比例,2015年北京年入超92.4万元的人,也只有2万多人。

即使再加上一线城市的集聚效应,年入百万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轻而易举。

其实,税前年入百万人民币,即使在收入和消费水平更高的美国,也相当可观了。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公开的数据,2020年,所有15岁及以上在职人员的实际收入中位数为41535美元。



不少公开报道中,将家庭年收入7.5万美元看做通往中产的一个门槛。

年入百万人民币,相当于15.6万美元,是2020年美国15岁以上在职人员收入中位数的近4倍,家庭年收入到15.6万美元,是中产门槛的两倍还多。

年入百万,在全世界的大多数角落都只是极少数人才能过上的优渥生活。

当然,中文互联网除外。



互联网制造了多少年入百万的故事?

其实年轻人活得漂浮,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只要你长期浸淫网络,就会发现,互联网上年入百万,实在不算什么。

大概是6年前,互联网上一篇名为《年入70万不够用,算哪门子中年危机》的文章火了。

作者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70后妈妈,家庭年收入75-80万,有房有车没贷款。

她却觉得,钱不够花。

“每天疲于奔命,精打细算,不敢浪费。”

文章中,这位女士详细列举了自己的家庭年支出:

中产生活嘛,自然不能少了红酒、健身、奢侈品,一年5万不过分吧?

中产标配的旅游,一年三次,7万;

孩子教育,一年10万;

物业水电、停车加油,一年8万;

再加上日常饮食、日用、服装……

一年下来,“精打细算”也只能攒下10多万。

她还计划着等女儿18岁高中毕业送出国,预算得200万,高中如果孩子要读国际学校,还得再加100万……

年入70万的中产,这么一算,在上海也过得紧紧巴巴、朝不保夕。



年入70万,根本不够花,那一线城市的“正常”收入,都是多少呢?

知乎上有人回答了这个问题,从朋友A列举到朋友J,加上答主自己,平均年薪4、50万。

年薪低于20万?那就是贫穷。



类似的内容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以至于浸淫其中又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变得格外漂浮,发言也越发“何不食肉糜”:

“穷人就不要生孩子了。“

“没有30万存款根本不配结婚。”

反正在网上打嘴炮、扮残忍,自吹自擂也不要钱,年薪百万就是动动手指的事,还能吸引一波关注,何乐而不为呢?





把幻觉当真实,信了你就输了

互联网实在给人带来太多幻觉了:

短视频平台上,光鲜亮丽的美女帅哥遍地都是;

生活分享平台上,20岁就要拥有人生中第一套房、第一辆车、第一个创业公司;



自媒体上海女作家暴雨天通个马桶,就能写篇小作文抱怨人类精英的生活配不上自己精英的身份,盼望这个世界毁灭吧……

但如果你信了,就真的输了。

曾经有互联网媒体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个“北京3000元绝地求生”活动,想在北京挑战只花3000元过一个月。

乍一听好像真的挺难,毕竟北京哪怕合租一个房间,都得2000起步。结果仔细一看,不含房租水电,不含冰箱里的囤货,不含已有的储值卡健身卡,不含猫狗孩子的支出……

敢情是挑战北京一个月3000块零花钱的生活啊。

结果,就是这样的一场挑战,参与活动的12人几乎纷纷表示难度太大,最终仅有一人完成挑战。

超支的原因,有人每天要花1/3的钱买咖啡奶茶,有人出去旅了趟游,有人花远超3000买了一双奢侈品牌的鞋,有人花小一千买了芭蕾舞演出票……

这都是他们内心的“生活标配”,3000块,当然不够。

然而,在互联网之外,3000块,已经是很多人的全部月收入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189元。

平均到每个月,是2682.4元。

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不到7万元。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0年,全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一共占总人口的15.5%。

你觉得“不值钱”的本科学历,有超过8成的人根本拿不到。



〓 各地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18年,个税起征点从3500提升至5000元,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从44%降到了15%。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工资有3500元,就已经超过了56%的人;如果有5000元,就已经超过了85%的城镇职工。

在两周前的双十一预售,超4亿人涌进了李佳琦和薇娅的直播间,贡献了180亿的交易额。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5亿人没有用上抽水马桶。

淘宝上的散装卫生巾,依旧每天有人在下单。



不要成天往天上看,偶尔看看身边,看看那些平凡却脚踏实地的生活。

互联网固然是美好的,但看看就罢了。把它当做美好生活的展厅,和见识世界参差繁华的窗口。

要是真的把它当做生活的标杆和前进的方向,那等待你的,也许是一场噩梦。

真想着毕业十年年入百万?等毕业了,你可别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