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昔日称霸台湾音乐市场的华纳唱片(Warner Music Taiwan)爆出人事大地震、有意退出台湾市场。面对这个传闻,华纳唱片否认。然而近两天,有非常多台湾舆论开始讨论,以前是大陆年轻人听台湾歌,为什么现在是台湾年轻人听大陆的歌?
2018年年初,多维新闻曾写过一套长稿“小鲜肉统一两岸”。然而,从太阳花学运至蔡英文上任,社会民情上“肯定对岸发展”并非主流,媒体也不会忤逆“主流舆论”。自然,“小鲜肉统一两岸”这种说法,没有受到太多注目。
直到近期,人们才又惊觉,为什么台湾年轻人在用小红书(大陆社交软件)、写简体字?为什么年轻人都在听对岸的抖音歌曲?
多维新闻将这篇数年前的长稿重新刊发。当台湾媒体一次次讽刺“艺人舔人民币”、“人民币真香”,当台湾政客动辄拿“反中”当解决问题的挡箭牌。多年后回过头看,这样的讽刺、口舌之争,对台湾而言,是好是坏?
赴大陆发展多年的台湾艺人欧阳娜娜屡次被台湾社会质疑政治立场“太亲中”。(IG@nanaouyang)
台湾华人影视龙头地位不再
2000年以前出生的台湾人,或多或少能在成长过程中还能享有这种台湾影视音产业兴盛带来的“红利”,无论是两岸三地或东南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台湾艺人的身影出现在各类广告看板,看到台湾的电视剧在电视台播放。
那时的华人市场里有5566、Energy、飞轮海填补少男团体市场、少女团体有SHE;歌手有周杰伦、蔡依林、罗志祥,戏剧节目正好是台湾要迎接“偶像剧王国”的10年黄金期;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打开电视相同的时段有好多想看的节目,这些偶像、节目成了华人世界的共通语言,台湾人出国时还会听到这样的疑问,“那么小的一个岛,是不是走路都会撞见偶像?”
台湾就是那样“盛产”艺人的地方,这些回忆都曾经是台湾人的骄傲;但2000年除了是台湾影视产业的荣景外,当全世界一脚踏进网络大量变动的时代,台湾却忽略了,或是即使注意到也不以为意。
很快地,台湾人就发现,台剧进攻海外市场的新闻变少了,台湾“偶像剧王国”功臣之一的三立电视台,原本雄心壮志要打造力拼韩流的“华流”,但2012年才开始举办的华剧大赏却于2017年宣布停办,三立旗下的《华流》杂志也宣布收刊,台湾影视产业快速下滑,“台剧”口碑不再,失去海外华人圈关注的同时,也逐渐失去台湾人的心。以往是同个时段有好多想看的节目,现在却成了转了好几台却找不到想看的节目。
资深媒体人、《娱乐重击》创办人商台玉曾担任过传统无线三台、有线电视台节目制作,一路看着台湾影视产业的辉煌到现在的挣扎。商台玉表示,台湾因为在传统媒体的时代发展得比较好,传统媒体势力比较高,网络发展相对低;加以无力解决盗版、受制于制作预算、宏观娱乐产业资源过度集中于市场价值不高的新闻节目,挤压戏剧娱乐产业等,这些弱势条件相加,造成台湾现在影视产业的困境。
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娱乐,每一代人也都需要共同的话题,华人市场台湾的魅力不再,但需求仍在。此时捉住网络先机的中国大陆挟带高预算,高制作规格的综艺、戏剧节目,从一部、两部以为是意外爆红的“神作”,到陆剧、陆综逐渐攻入主流市场,成了台湾人重要的休闲娱乐来源。
近年大陆综艺尽管屡次被讽刺为“只会抄袭韩国”,但仍然在台湾年轻一代中有不少观众。(《奔跑吧兄弟7》截图)
陆剧陆综为何开始风靡台湾?
如果在台湾提到陆剧,到去年仍在重播的《后宫甄环传》绝对是一大经典,“贱人就是矫情”更是成了台湾流行语,该剧2011年在华视首播时并未一开始就受到关注,而是随着口碑发酵,以及许多台湾艺人在微博、脸书分享观剧心得,此后越来越多陆剧受到关注。
根据台湾文化部2017年公布的《2015年电视产业趋势研究调查报告》,2015年台湾境外戏剧节目中,前10名高收视的榜单中,陆剧攻占前9名,陆剧从一开始精致的古装戏让台湾人产生看“中国历史就要看陆剧”的惊叹,再到架空的玄幻剧《琅琊榜》在台湾掀起追剧风、再到探讨现代人生活的《杜拉拉升职记》、《欢乐颂》,校园清新爱情剧《微微一笑很倾城》、《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
不只历史剧,连时装剧与台湾过去擅长的清新偶像剧也开始攻占台湾人的心。
同样的情况还有陆综,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他们能请到喜欢的台湾艺人上综艺节目,而台湾人则为了喜爱的艺人开始看陆综,尤其是歌唱类型节目。台湾2015年的境外综艺节目收视率中陆综占5名,其中歌唱节目就占了2名。台湾歌手几乎只能透过大陆综艺平台、大陆电视台跟台湾观众“接触”,这种无奈的情况近年已渐渐“被习惯”,台湾关注春晚的人多了,少了大牌艺人的跨年晚会也成了不得不习惯的常态。
对台湾年轻一代的“9年级生”(出生于2000年之后)来说,台湾影视产业荣景没有持续太久,陆综、陆剧构成他们成长过程的元素之一,甚至连看剧的平台都来自中国大陆。
根据台湾大数据平台DataYogurt“台湾民众线上串流影片使用调查”,13岁以上平均每天追剧超过30分钟,台湾30岁以下年轻世代喜欢用手机APP追剧,而最常使用的追剧平台之一是“爱奇艺”,这个大陆视频网站在台湾各年龄层间皆广受欢迎,13岁至19岁的使用率也高居第二名。
看陆剧、看陆综,也同样追陆星。这些台湾零零后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看到F4、五月天、周杰伦的走红过程,没有办法像上两代人一样对中国大陆新兴的“小鲜肉”免疫,对他们而言这些经典台湾艺人太老,他们也的确需要属于这一世代的偶像,但萎靡的台湾影视环境产不出来。
所以台北捷运车厢甚至纽约时报广场开始出现“台湾与内地粉丝共同支持某某某”这种看板。当“小鲜肉们”如王源(大陆零零后艺人)等人推出新作或生日时,各地粉丝喜欢集资买显眼广告送给偶像,并署名来自台湾与“内地”。
其实,稍有统独概念的台湾年轻人肯定认为“内地”是个极其敏感的词汇,但对这些粉丝来说只是枝微末节,因为能够顺利集资、为偶像祝贺才是第一要事,统独问题或国家界线在粉丝身上已经有模糊淡化的痕迹。
抗中与“追中星”都不耽误
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商台玉提出“新五伦”概念。传统“五伦”在《中庸》里的排序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过去君臣在其他所有关系之上,国家意识要最强,现在的“新五伦”则发展出“群”的概念,例如朋友圈、同业或粉丝后援会,且每个人的优先排序皆不同,若是工作狂肯定把工作摆第一,接下来才是国家或父母。
那么,粉丝为何不介意“内地”一词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他们心中,后援会是生活中当下最重要的“群”,而非父母、兄弟姐妹更非国家,因此统独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商台玉认为,“现代人的五伦是浮动的,工作、家人还是国家的爱最优先?这必须回到自己内心对新五伦重新排列组合,先知道国家排在第几个顺位,这时谈统独才有意义。”
所以,近年可以听见非常多年轻人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分开看待”,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追星所产生的后遗症——自己粉的明星,与对岸政府的所作所为又没关系,“出生在那里,也没有办法啊”。
网络时代让影视作品快速流通,几无地域之分,当年轻人看的是《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或《爸爸去哪儿》、听的是《中国有嘻哈》的音乐、说的是“吓死宝宝了”大陆流行语,就算两岸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但很难想象这些大陆文化不会在台湾年轻人身上留下影子,进而潜移默化,形成更大、更深刻、甚至形成一个世代的重大影响。
回到台湾影视产业弱化导致年轻人收看陆剧、陆综的现象,这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两岸影视产业此消彼长如此单纯,更深重的意义在于,台湾年轻人将透过影视节目自己认识中国大陆。
台湾上一代人对中国大陆有“很穷、很落后”的负面记忆,但这种“中国贫穷”之记忆更不会存在于现在的零零后了,他们或许关注网络新闻上已经崛起的中国大陆对台湾国际空间的打压,但他们看的是《我是歌手》的华丽舞台场景,以及帅气时尚的“小鲜肉”TFBOYS时。
比起硬梆梆的课本或前一代人给予的记忆,这些年轻人将会因陆综、陆剧、陆星建构自己对中国大陆的新印象。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后,有两代的大陆人算是被台湾“统一”。但今日,台湾年轻一代的集体记忆或将充满大陆影视娱乐节目、以及那些明星。
如同,邓丽君、五月天、台湾偶像剧,曾经“统一”大陆两代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