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ature Portfolio(ID:nature-portfolio),作者:Stefano Sandrone,头图来自:unsplash


从踏上学术道路开始,我们就会听到以下建议:“追逐梦想”“保持好奇心”“思维上要打破常规”“实现雄心抱负”等。当我还是初出茅庐的神经科学家时,我对这些话产生了深深共鸣。


但是,随着我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我越来越讨厌这些话了。在科学面前,这些话更像是陈词滥调:好奇心织起的故事并不总是童话。科学家面对的常常是挫败和挑战,而不是梦想和奖励。


博士毕业后,我也需要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但我想说一些更有实质意义的话。我希望用励志的故事和宝贵的建议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于是,我注意到了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的故事离童话最近,因为他们得到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我想知道诺贝尔奖的另一面是怎样的:获奖者的人生故事,他们不为人知的过去,他们犯过的错和走过的弯路。


物理学家Konstantin Novoselov在2019年的第69届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与青年研究人员交流心得。来源:Patrick Kunkel/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物理学家Konstantin Novoselov在2019年的第69届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与青年研究人员交流心得。来源:Patrick Kunkel/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


2014年,还在读博的我受邀参加了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当时有37位得主和600位青年科学家共聚一堂。这个大会每年都在德国康士坦茨湖畔的林道镇举行。


几个月后,我有了将与知名科学家的对话集结成册的想法。我联系了大会主办方,并有机会联系到24位诺贝尔奖得主。我的书名为《诺贝尔奖人生》(Nobel Life),已于2021年6月出版。书里记录了这些诺奖获得者的人生故事,他们给下一代的建议,以及他们认为还有哪些真理等待发现。我还从采访中总结了一些职业建议和忠告。


分数不决定命运


Peter Agre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读中学时化学成绩很差,虽然他的父亲是是当地奥格斯堡大学的化学老师。中学毕业后,他先上了夜校,随后进入了同一所大学研读化学。Agre目前就职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他是在一次前往佛罗里达迪士尼乐园的家庭度假中灵感乍现的。他因发现了细胞膜内水通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被授予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不放过每个学习的机会


神经科学家Eric Kandel在2000年因揭示记忆的神经机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在1940年代,在他进入医学院前,他在哈佛大学主修的是历史与文学。不过,这段经历使他获益匪浅:“我从来不怕写作。主修历史与文学离不开写作。广博的教育经历对我很有帮助。”


制定B计划(和C计划)


Venki Ramakrishnan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前主席,也是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年轻的时候,他曾从物理专业转到了生物专业,博士毕业后重新开始读研究生。读生物学研究生时,他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制定了B计划和C计划,包括重新接受教师培训和成为一名计算机程序员。“通过转换专业和从头再来,我一直给自己留有选择的余地。”批判性地评价能力和考虑其他职业方向确实非常锻炼人。


无心插柳柳成荫


制定计划可能很有用,但给意外情况留出空间也能打开职业生涯的新大门。Robert Solow是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但他最早在麻省理工读的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二战期间,他从意大利的战场回到美国后,在他妻子Barbara Solow的积极反馈下,他开始在哈佛大学读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他妻子当时已经在修经济学了。这便是他辉煌职业生涯的起点,他在一生中为多位美国总统担任顾问,他带的八名学生后来都成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最好的想法也会遭冷眼


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Randy Schekman第一次申请酵母遗传学方向的研究经费时,他直接被拒了。但Schekman没有就此打住,这位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后来开创了新的实验方式,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转运系统的背后机制。他说:“那次的经费申请全盘覆灭,但我没有放弃。”无独有偶,生物化学家Kary Mullis发明聚合酶链反应的论文一开始也惨遭拒稿。但Mullis日后却因发明该技术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项技术对于无数案件的侦破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COVID-19分子检测的核心技术。被拒是科研生活的家常便饭,如果能在与学生以及未来的科学家交流时强调这一点,就能勾勒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科研生活。


与学生的合作和耐性是不可或缺的


生物化学家Elizabeth Blackburn摘得诺贝尔奖的发现是和她的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家Carol Greider在1984年的圣诞节,两人一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出的。将近25年后,师生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她们揭示了名为端粒的重复DNA序列如何保护染色体。


写好求职信


Martin Chalfie因参与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被授予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指出在申请博士后职位时,一定要写好求职信。Chalfie现在是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生物学家,他说博士后的职位申请中应表达出你对该实验室最新发表工作的深刻理解,并对未来的实验提出自己的想法。“我的意思是,研究生在毕业时不应该再机械地做一名研究生,而是要做一名同事。这会在申请中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韧性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生活的挑战无处不在,但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才是最关键的。二战期间,神经生物学家Rita Levi-Montalcini由于意大利法西斯的反犹法被都灵大学拒之门外,但她在自己家里搭起了一个小实验室,继续做研究。之后,她参与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系统中调控细胞生长的一种蛋白),并在1986年与Stanley Cohen共同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些诺奖得主的事迹弥足珍贵:拥有可以仰望的榜样,看到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如何孜孜以求,这是对所有科学家的重要激励。聆听他们鲜活的经历,便能从中提炼出最值得与后辈分享的人生箴言。


原文以Eight career tips from Nobel Laureates为标题发表在2021年10月8日《自然》的职业版块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ature Portfolio(ID:nature-portfolio),作者:Stefano Sandr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