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台媒《联合新闻网》独家报道,台湾中科院的大型无人机研发计划“腾云专案”生变,原本预计在近期展示的台产无人机成品,遭中科院以“构型改变”为由,向台国防部申请延长研发期程1年至2年获准。对此报道,中科院仅以“不评论”三字答复,显然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回顾过往,这并非台产无人机的首次折翼。早在2009年至2013年间,中科院便曾获批新台币28.7亿预算的“长征专案”,着手研发大型无人机。最后虽也完成一架原型机,却遭台湾空军以“作战半径无法深入江西、广东沿岸”、“攻击能力不足”为由拒绝采购,全案最终宣告失败,原型机也沦为陈展机。彼时国民党立委林郁方便曾痛批,“长征专案停摆绝对是弊案”,却被空军一招“军事机密,无可回应”四两拨千斤。

此后中科院“屡败屡战”,持续向台立法院游说,终于又成功获批四年期的“腾云专案”,时程由2018年延至2021年,总预算高达新台币34.5亿,名义上由军备局委托研发3架长滞空无人机与导控设备,实则是让中科院在“长征专案”的基础成果上,依台湾空军的“新要求”加以改良。

台产无人机命运多舛(点击大图浏览):
















在此脉络下,原本“长征专案”研发的侦搜型原机,在加购美军MQ-9“死神”无人机的TPE331型涡桨发动机引擎、大幅修改机尾引擎进气口与机翼后,成了可加挂导弹的攻击型,并于2019年的“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上公开展示地面测试模型。2020年起,腾云“二代”无人机开始在台东志航基地周遭试飞,虽曾夜航太平洋超过2小时,却于2021年2月18日发生坠落意外,险些波及台东市区。

2021年9月,腾云“二代”无人机从台东移往花莲佳山基地测评,本预备投入“汉光37”军事演习,并在完成相关战术测评后,于2022年开始投产。但如今延期消息外泄,加上中科院过去曾有相关“黑历史”,即部分专案研发受挫后,即以“改变构型”为由,申请延长验收,实则是向国外采购成品交差。由此看来,台产无人机的成军梦,恐怕仍是一场白日梦。

台湾的无人机狂想

而台湾会有这般狂想,主要仍是呼应了军用无人机的全球崛起,无奈自身科研实力不足,即便嗅觉敏锐,也要因手脚不灵活而慢半拍。

早在冷战时代,美国便曾开展无人反潜直升机(Drone Anti-Submarine Helicopter,DASH)研发计划,用以增加对苏联潜艇的反制能力;以色列也自1980年代起,长期依赖此技术,于黎巴嫩内战等区域冲突中,执行侦察、情报收集、跟踪和通讯等任务。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无人机技术开始大规模投入战场,发展出侦查、打击一体的新模式,并在往后的利比亚内战、2020年高加索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上述发展进程观之,初代军用无人机仍以侦察目的为主,20世纪后才逐渐装备武器,发展出空对地打击功能,例如美国的RQ-1无人机便装备了AGM-114地狱火空对地导弹,台产无人机的发展也大抵遵循以上路线。1990年代起,中科院便着手研发无人载具技术,却随即遭遇两大挑战。

中东战乱开启大规模投用无人机的作战模式(点击大图浏览):







首先,是研发部门的相互竞争。彼时中科院负责航空工程的第一研究所、负责飞行控制的第三研究所分别开展“中翔”、“天隼”两系列侦查型无人机计划,导致研发资源过于分散,且专案横向连结混乱,无法集中统筹资源;第二,台产无人机虽“号称台产”,却无法摆脱需向国外采购引擎的致命缺陷,中科院虽曾在2012年宣称,未来会尝试用“逆向工程”途径,实现引擎“台产化”,却到底功败垂成。

盘点当今的台产无人机,源于“中翔专案”的锐鸢无人机,有效作业距离仅有60公里,且因其为UHF频段控导的小无人机,抗干扰能力极差,光是民用信号便足以让其失控,以致其在服役后连连坠毁,倘若是遭军用电子战蓄意攻击,必将沦为空中待宰羔羊;红雀微型无人机则是单兵手持式迷你无人机,监控侦查距离不超过8公里,虽可用于台湾本土救灾、交通资料收集,却显然不敷战场之用。

另两款号称“具攻击能力”的无人机,也是问题频频。此次报道主角腾云“二代”无人机,如今仍是妾身未明,仅余“构型改变”四字引人遐想,台湾空军虽曾规划要以腾云无人机为主体,加上购自美国的4架MQ-9攻击无人机,成立无人机“侦察中队”,眼看如今态势,恐也只剩延宕一途;剑翔无人机虽可执行长时间空中警戒,但所谓“攻击能力”却是“把无人机当迷你导弹”,一发现目标便执行自杀式攻击。故一旦出手必然损耗,若要造成一定杀伤力,必得巨幅量产。

美国于2020年售台4架MQ-9攻击无人机(点击大图浏览):
















解放军并非亚美尼亚

但就此脉络观之,台湾若在腾云“二代”无人机迟难问世的窘境下,决心转向量产剑翔的“自杀式”无人机,是否真能在台海冲突中发挥一定效果?

2020年12月,前美国空军顾问Eric Chan便曾投书《外交学者》(The Diplomat),建议台湾吸取阿塞拜疆以无人机打击亚美尼亚军队的经验,于台海冲突中使用大规模廉价无人机充当诱饵,既可消耗解放军导弹,也可同时配合其他种类无人机,以及联合海、空战力压制解放军、进行反登陆作战,甚至攻击中国境内目标物。

平心而论,若中科院取消其余无人机计划,全力量产剑翔这般自杀式攻击机种,或许能符合上述战术所需。然而如此假设依旧忽略了某一前提,即台军不是阿塞拜疆,解放军也不是亚美尼亚。

无人机在2020年高加索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点击大图浏览):













首先,阿塞拜疆之所以能用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诸多军事单位,关键之一,便是所用的攻击型无人机性能稳定,乃土耳其军工制造的拜拉克塔尔-TB2(Bayraktar TB2),挂载激光制导火箭、精确制导弹药,而非剑翔这般“自杀式攻击”机种;虽说腾云“二代”无人机也已在2017年的阿布扎比防卫展中推出“挂弹版模型”,却也遭台军其余研究单位讽为“唬人机”,指其连实验室都未建成,便用概念性构想做模型,甚至见诸国际陈展,无疑自欺欺人。依照台湾现下军工研发能力,要让腾云“二代”无人机如美军现役的MQ-9般挂载导弹,至少还需10年。

第二,亚美尼亚防空体系乃苏联时期留下的传统装备,在防范无人机攻击上力不从心。但以解放军如今的信息化联网防空系统、强大的电子抗干扰能力,除非是隐身与飞行性能极强、价格也已逼近有人机等级的少数机种,否则大部分攻击型无人机皆能被现代防空系统拦截,包含美国以6亿美元卖给台湾的4架MQ-9无人机,对上解放军,其战场生存时间也仅有几分种。

当前台海局势下,解放军频繁演练装载航渡、抢滩登陆(点击大图浏览):
















如若是剑翔这般强调“自杀式群攻”的低空飞行、慢速、小型无人机,要沿着现代防空系统漏洞,以数量消耗解放军的防空弹药、打击渡海船团,甚至反向攻击沿岸城市,确也为反武统途径之一;然而解放军对此也有特殊反制手段,包括雷射防空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后者即便面对数百架来袭的慢速小型机群,也能烧毁各机芯片、甚至重置其工作状态,使机群失能坠毁。

要而论之,台湾若要以无人机进行不对称作战,除非自身研发能力极高,能量产稳定攻击型机种,否则便是要对上防空能力有待加强的敌手。然而上述两种前提皆非台海现状,解放军与台军的实力之差不止十年军工,后者要以无人机翻盘,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