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俄媒称,关于中国经济很快下跌的各种预测为何都没有实现?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0月18日刊文称,每当中国经济哪怕是发生一点点负面事件,西方政客以及跟在他们后面的世界媒体,就会开始兴高采烈地谈论快要到来的危机,再不然就是谈论中国经济奇迹的崩溃。
文章称,比如2008 年,在全球危机的顶峰,分析师们根本没有给中国留下生存的机会。
中国东北地区拉闸限电(请点击图集浏览):
文章举例称,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写道,中国的崩溃已经被预测了几十年。但不知为何,这一切却并没有发生。
文章称,可能,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建立在不客观或者不完整的数据上?既然中国挺住了,那就意味着西方分析家忽略了什么东西。
与美欧疫情恶化相比,中国各地“人海”景象再次出现(点击大图浏览):
文章称,绝对增长率不再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社会保障的有效性、环境和生态状况以及失业率。
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称,尽管第三季度增长放缓,但经济学家们普遍相信,中国经济能实现6%以上增长目标。
报道称,去年在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时,中国经济增长2.3%,是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或更多,但中国决策者制定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全年GDP目标,即增长6%以上。这为处理经济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预留了更多空间。
相关新闻
海外网评:9.8%,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
▲工人在位于长春的一汽解放总装车间装配车辆。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充分彰显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18日的报道注意到,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面临疫情的持续影响,使大量国际订单转移到中国,中国的外贸出口连续两位数增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10月18日的报道中,大篇幅论述中国经济遭遇的一系列挑战,但认为中国仍有望实现超过6%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2021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起伏反复,国际形势继续复杂深刻变化。特别是进入第三季度,受全球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海运紧张、劳动力短缺和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整体放缓。10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5.9%。作为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中国不可避免面临全球经济减速压力。与此同时,叠加国内疫情零星散发、汛情以及基数升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没有变。
一是经济恢复有良好支撑。从消费来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15.8%,两年平均增长5.7%,比上半年有所加快。从投资来看,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3%,今年以来整体呈现改善的态势;与此同时,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从外贸进出口来看,全球经济仍处于总体复苏态势,中国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出口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外贸稳定向好,将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延续经济恢复态势。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前三季度,尽管受到疫情、汛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中国产业提质升级的态势没有发生改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4.8%,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5.7%。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发展韧性愈发强劲。
三是创新驱动持续增强。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3%;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科技等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疫苗、创新药物等生物医药行业也快速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中国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但要看到,中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货币政策仍然有较大空间。中国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有效性,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海外网评:9.8%,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
相关新闻
外媒聚焦中国GDP增速4.9%:结构调整决心远超市场预期
(观察者网讯)昨日(18日),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公布。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
一些西方媒体又开始极力放大不确定因素,兴奋炒作中国经济增速低于它们的预估值,称“全球经济复苏将更加依赖美国”。俄媒文章则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关于中国经济很快下跌的各种预测为何统统没有实现?
回归中国经济本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进入三季度以后,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部分地区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
与此同时,有不少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电力供应等问题的改善、调整,三季度的数据应该是已经见底。关于未来政策走向,则有观点强调了“政策的定力和推进结构调整的决心要远超市场的预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也向观察者网表示,一些影响经济的较长期因素仍然存在,不会马上消失,经济压力没那么快释放。但房地产改革、能源目标等推进经济转型的改革,肯定还会继续。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做,而是在于怎么做。
“既然中国挺住了,那就是西方分析家忽略了什么”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通报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分季度看,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
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炒作称4.9%的数据低于路透社调查预估中值,“是去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GDP同比增速”,“中国一度领先的经济增长复苏开始失去动力”云云。
其中,彭博社借机发布“观点”文章捧起了美国,先称中国长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再将中国渲染成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使全球经济复苏更加依赖美国。“北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很快接过华盛顿的重任。”
10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到,德国制造业产量近期受到冲击,夏季封锁措施压低日本经济增长。因消费疲软,以及供应链瓶颈导致库存大幅减少,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值已经下调。《纽约时报》当时援引报告称,近几个月来,富裕国家的动荡已开始拖累全球经济前景。
18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则在评论文章“关于中国经济很快下跌的各种预测为何统统没有实现?”中回忆道,“每当中国经济哪怕是发生一点点负面事件,西方政客以及跟在他们后面的世界媒体,就会开始兴高采烈地谈论快要到来的危机,再不然就是谈论中国经济奇迹的崩溃。”比如,2008 年,在全球危机的顶峰,“分析师们根本没有给中国留下生存的机会”。
文章举例称,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写道,中国的崩溃已经被预测了几十年。但不知为何,这一切却并没有发生。
“可能,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建立在不客观或者不完整的数据上?既然中国挺住了,那就意味着西方分析家忽略了什么东西。”俄媒提醒说。
“改革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做,而是在于怎么做”
关于三季度比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发布会上回应表示,“进入三季度以后,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部分地区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
图自中国网
不过,三季度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显示,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基本稳定,民生继续改善,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
发言人同时指出,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挑战增多。下阶段,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稳定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不少西方媒体邀请专家,试图预测中国经济政策的未来走向。
路透社中文网援引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称,未来经济预计继续下行寻底,取决于政策是否发力,如果政策支持发挥效力,四季度预计就是底部,否则明年一季度可能见底。
牛津经济研究院亚洲经济主管库伊斯(Louis Kuijs)认为,“政策制定者将采取更多措施提振增长,包括确保银行间市场的充足流动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宽房地产政策的某些方面等。”
“我们认为电力短缺和减产问题将在第四季度晚些时候变得不那么严重。我们预计政策制定者将开始呼吁,在一个更慎重的时间表内实现气候目标。”
不过,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向BBC中文网表示,伴随着电力供应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适度缓和,消费逐渐改善,以及出口本身的韧性,再加上三季度居民收入比较稳定,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因此从这个逻辑来说,我觉得三季度的数据应该是已经见底了”。
路透社中文网援引中海晟融首席经济学家张一说,尽管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我们认为政策边际收紧的概率不大,这主要考虑到今年增长目标完成的难度不大,政策的定力和推进结构调整的决心要远超市场的预期。因此,期待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四季度出现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未来要关注跨周期调节政策在2022年发力可能产生的结果。
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向观察者网分析认为: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的最主要因素是能源供给失调,拉闸限电影响工业生产。但它带来的影响是短期的,因为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调整,允许工业用电价格浮动。而房地产改革早就开始了,应该不是这次数据下滑的主要原因。
丁一凡还评价了对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泡沫的调控,指出这个泡沫可能成为金融定时炸弹,当然得管。而且不是说“经济不行,就要放松房地产市场”,其风险和后期对中国经济的损害无法估计,所以房地产调控不可能有任何松懈。房地产改革、能源目标等推进经济转型的改革,肯定还会继续。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做,而是在于怎么做。
他表示,中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不过一些比较长期的因素仍然存在,不会马上消失,经济压力没那么快释放。至于第四季度宏观政策是否会有大的动作?丁一凡说:“我觉得不会有新的措施,现在政策比较稳定。”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Chaoping Zhu)也认为,从7月开始,国家在短期内接连出台各种政策措施,短期冲击似乎不可避免。但今年年初,中国政府提出了6%的GDP增长目标,为进一步提高长期增长潜力而进行根本性改革留有空间。目前政策转向扶持,尽管力度可能较为温和,长期改革的方向也不会改变。
方正中期期货金融衍生品研究员彭博分析说,数据体现出的经济大幅度走弱,主要是短期原因,9月由于煤炭短缺,生产企业停工限产较多,严重拖累了经济走势,短期出口亦有一定走弱迹象。不过煤炭缺口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后期对于经济的扰动料将降低,工业生产有望恢复正常,预计后期GDP增速有望回到6%附近,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高增长。
“绝对增长率不再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很明显,不少专家关心年底的中国经济数据到底能是多少?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称,尽管第三季度增长放缓,但经济学家们普遍相信,中国经济能实现6%以上增长目标。
“去年在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时,中国经济增长2.3%,是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或更多,但中国决策者制定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全年GDP目标,即增长6%以上。这为处理经济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预留了更多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强调了未来五年的目标,其中包括“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文章发现,绝对增长率不再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社会保障的有效性、环境和生态状况以及失业率。
“总体来看,消费、出口、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不会出现较大波动,将能完成国家制定的目标——确保2021年经济增长6%以上。尽管许多独立的国际公司正在修改对今年中国 GDP 增长的预测,即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对前景的评估甚至还要好——增长超过 8%。”
《南华早报》则注意到,根据周一公布的数据,前9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的95%。
针对最近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长8%,比上一次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回应表示,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计,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由上一次预期的6%下调至5.9%。其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由原来预测的5.6%下调到5.2%,反映了对全球经济变化的担忧。
发言人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出一些预期调整,是正常的。另外,我国是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基数比较高。主要国际组织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在8%左右较高的增速,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也高于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看好,也说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劲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